邹 波,苗景锐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00)
粤东山区绿色贫困问题及沟域经济扶贫开发研究
——以梅州市为例
邹 波,苗景锐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00)
在阐述绿色贫困、沟域经济理论基础上,以梅州市5个贫困县为例研究粤东山区贫困问题。分析认为粤东山区绿色贫困影响因素有:土地资源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传统产业为主,高科技、现代化的产业聚集不多;地处重要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限制较多。粤东山区绿色沟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有:逐渐凸显的区位优势条件,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绿色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逐步显现;丰富的历史文化根基。从建设生态设施,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打造现代文化生态旅游体系;壮大绿色经济产业;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政策扶贫等5个方面提出粤东山区绿色沟域经济扶贫开发对策。
绿色贫困;沟域经济;绿色经济;扶贫开发;梅州
粤东山区是广东省重点扶贫地区之一,集中了一批省级重点扶贫的特困县和省级山区贫困县。其中,梅州市8个县(区)就有5个是贫困县。但是,这些贫困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水资源、动植物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传统农业、林业基础较好。梅州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茶叶、水果、木材、畜禽产品供应地,也是华南地区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屏障。早在2002年梅州市就提出“生态梅州”战略,2007年又提出了“绿色崛起”的战略思想。作为绿色资源富集、自然生态封闭和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粤东山区面临着“捧着金碗讨饭吃”的困难局面。根据绿色贫困概念和内涵,粤东山区的贫困状态具有典型的绿色贫困特征。[1]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欠发达山区与发达地区之间有较大的差异,但其丰富的山区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发展潜力较大。[2]对于绿色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而言,加强绿色经济发展才是解决绿色贫困的战略选择。[3]因此,遵循自然规律,依托山区绿色资源发展绿色沟域经济,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是粤东山区扶贫攻坚的重要道路。
沟域经济是在山区农业经济和流域经济的基础上结合山区发展基础与特点提出的新概念,是山区发展研究的新视角。沟域经济模式最初发展模式是,“沟顶繁育,沟谷育肥;支沟繁育,干沟育肥”的“双圈耦合模式”。[4]沟域经济强调充分利用各地区即有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促进沟域产业的有机结合。沟域经济发展主要具有跨产业、跨区域、跨城乡、生态性、文化性和科技性等六大特征。[5]沟域经济的发展强调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重,要统筹兼顾山区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决不因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的长远价值。从“捧着金碗讨饭吃”困难局面变成“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绿色沟域经济的扶贫开发道路,对于粤北和粤西广大贫困地区乃至全国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梅州市经济发展速度较缓,经济总量远远低于比周边清远、韶关等同类山区地市,也低于周边临近的赣州、龙岩等兄弟省份的地市,并且差距越来越大。将梅州市5个贫困县近年来经济发展数据和全省以及省内28个贫困县相比较,简单分析梅州市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贫困程度以及发展差距。
1.人均GDP的比较
图1 梅州市5个贫困县与广东省及山区县2006-2013年人均GDP比较
从2006-2013年人均GDP来看(图1),梅州市的5个贫困县均没有达到广东省平均水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5个贫困县在2006-2011年间也没有达到广东省山区县平均水平,其中2012年和2013年有平远县和蕉岭县略超过了广东省山区县平均水平。
梅州市5个贫困县到2013年人均GDP最多的是平远县为25882元,但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4.2%,人均GDP最少的五华县仅为全省贫困水平的16.1%,仅为广东省山区县人均GDP的36.9%,五华县的人均GDP甚至还低于部分国家级贫困县。除了平远县以外,其余4个贫困县人均GDP在这一期间增长速度较慢,低于全省增长速度。
2.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较
从2008-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图2),梅州市的5个贫困县中均没有达到广东省平均水,但是与全省平均水平之间差距越来越小。
图2 梅州市5个贫困县与广东省2008-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其中,蕉岭县增长速度最快,到2013年蕉岭县和平远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接近广东平均水平。但是,其余丰顺、大埔和五华与全省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五华县差距最大。
1.人均GDP的比较
广东省28个贫困县2006-2013年人均GDP相比较(图3),在28个贫困县中梅州市5个贫困县排名都有所下降。
图3 梅州市5个贫困县2006-2013年人均GDP在全省贫困县中排名
其中,排名下降最快的是蕉岭县,从第2位下降到第13位,其次是丰顺县从第17位下降到2013年第24位,而五华县一直位于最末尾即第28位。大埔县在波动中从第23位下降到25位,平远县从第9位下降到11位。2013年,梅州全市年末常住人口占全省的4%,而地区生产总值为800亿,仅占全省的1.3%,人均生产总值为18603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1.8%。
2.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较
广东省28个贫困县2006-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较(图4),在28个贫困县中梅州市5个贫困县排名分为两个阵营,一部分排名上升,另一部分排名基本保持不变。
图4 梅州市5个贫困县2006-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贫困县中排名
其中,2010-2014年期间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平远县,从第12名上升到第3名,丰顺县从第17名上升到第10名,大埔县略有上升,从第14名上升到第12名。蕉岭县在这期间一直在第1名和第2名徘徊,五华县也在第18名到第23名之间徘徊。说明,近几年梅州市5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速度比其他贫困县快。
梅州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区面积达1 008.5 km2,其中山地丘陵约占土地面积的86.7 %,坡度大于25度的丘陵山地占丘陵山地总面积的56 %,台地平原仅占12.4 %,水面占0.9 %,可供经济开发的土地资源短缺。[6]耕地和建设用地紧张,农业生产所需的耕地较少,推进交通建设、城镇化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的平整土地较少。高标准基本农田比例不大,山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进展较慢,重点水库和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滞后。高速公路通车时间较晚,通过高速公路和铁路分别到达广州和深圳仍需要4小时和6小时以上,梅汕高铁也正在建设中,平兴高速虽然初步建成,但目前平远仍没有通高速。梅州市高速公路密度仅为1.6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是广东省平均水平的58%,与周边兄弟地市龙岩(2.4)、赣州(3.05)相比还低。[7]梅县机场虽能覆盖粤东和粤北大部分地区,但航线和航班非常有限。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建设滞后,梅州经济发展在全省面临末位化、边缘化困境。
依托资源禀赋,梅州市发展了冶金建材、矿产加工以及卷烟、食品等为主的传统产业,往往这类企业规模小、附加值低、技术低、同时污染严重,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多。随着沿海“双转移”战略的推进,近年来梅州市还接收了一些落后淘汰产业,进一步加剧了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困难,改造升级缺乏人才、资金和技术。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如农林产品深加工、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发展缓慢。随着环保标准提高、质量把控更加严格,传统工业将逐步被淘汰,而现代产业基础还未稳定,严重影响梅州市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梅州是粤东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作为重点生态保护区域,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占土地面积的比例较多。梅州市是韩江和梅江的水源涵养区,为梅州全市和下游的潮汕平原2000多万人口提供饮水,担负着重要的饮水安全保障任务。其中,兴宁、平远、蕉岭等3个县是国家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丰顺、大埔是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埔县还是国家科技部命名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因此,产业项目发展所需土地受到严格限制,项目环评要求相对严格,占地面积较大、高能耗项目和对生态有破坏、环境有污染的项目都不能上马。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无形比其他地方的门槛高,企业引进难、发展限制多。
梅州与江西、福建交界,是粤东北重要的中心城市。2007年梅州被确立为国家179个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正在逐步建成,初步形成“四纵四横四联络”的市域高速路网结构和“十纵八横六环十三联络的干线公路网。经过梅州的高铁即将建成,未来将形成“四纵三横”的铁路线网,梅县机场即将升级和搬迁,将发展成为粤闽赣三省交界重要支线机场,还有临近的潮汕机场也发挥了重要客货流通功能。综合交通枢纽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梅州山区的区域地位。
绿色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淡水、生物、气候等资源,也可以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类。[8]梅州绿色资源较为丰富,为绿色沟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森林资源丰富。《2015年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4梅州市森林覆盖率达73.55%,并且已经成立全省首个林业产权流转服务平台,8000亩碳汇造林项目(CCER)获得国家核准备案。梅州森林覆盖率达到70.6%,有48个自然保护区和60个森林公园。[9]二是水资源丰富。梅县、丰顺县、大埔县等3个县的水能资源最为丰富。梅州降雨充沛,多年平均降雨总量251.6×108m3;河网密集,多年平均径流量141.8×108m3,过境水量127×108m3,人均拥有本地水资源量3 678 m3,在广东省所有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七;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河流落差较大,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31.37×104kw,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大。[10]三是地热资源丰富。丰顺、兴宁地处从化一丰顺断裂带,地热资源丰富,丰顺的邓屋温泉,水温达80-90℃,流量4 459 kg/s,建有我国第一个地热试验电站。[11]地热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四是植物资源丰富。梅州市光、热、水、气资源充足,自然条件独特而优越,植物资源丰富。梅州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8.8%,2013年出产的各类水果占全省的9.3%,出产茶叶占全省的18.8%。梅州市的野生食用植物72科150属198种。[12]这些食用植物除了作为野生蔬菜利用还具有多种药物功能。2014年,梅州进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行列,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把梅州建设成为全国沿海发达省份落后山区绿色发展先行地、生态产品开发示范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及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一殊荣是梅州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名片。
文化软实力虽然与生态保护和绿色资源开发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基础。2009年以来梅州市所辖的8个县(市、区)先后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表明了梅州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根基,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客家人占99%,是主要的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以及纯朴崇文而闻名的民风得到中外广泛赞誉,梅州在1994年就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名人辈出,培养了以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为代表的客家名人;良好的自然生态出产了纯天然的食材,色香味俱全讲究“肥、咸、烧”客家菜闻名海内外;以及客家山歌、客家话这些都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梅州的历史文化与良好的自然生态更是密不可分,文化软实力功能不可忽视。
严格按照《梅州市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方案》要求划定林业生态红线,遵守各级保护区域具体的要求。开展国土安全整治,继续推进基本农田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沿铁路、高速公路、省干线、主要河流建设绿色廊道,构建完善的绿色廊道体系。进一步加强城市主干道绿化、小区绿化、公园绿化,打通绿道断头路,形成城镇绿道体系。利用丰顺县被授予“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称号的契机,鼓励各县继续开展生态乡镇、生态县、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生态村和省级生态示范(村)镇的创建,让创建活动成为落实《国家生态文明现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按照生态功能区的要求,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开展矿山的修复与整治,尤其是尾矿库、废弃矿洞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生态旅游资源是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中具有生态美的特征要素,通过合理的利用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13]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梅州市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新亮点,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旅游推销战略,使其成为部分贫困乡镇(村)的扶贫支柱产业。保护并壮大梅州独特的客家文化,挖掘原中央苏区县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区,融合文化与生态,形成文化生态为一体旅游产业体系。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重点文物历史遗迹,进一步修复损毁的遗址和文物。整合客家山歌、客家美食、客家建筑,塑造客家文化品牌。开发若干条融客家文化、农业观光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旅游线路。打造中高端的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区,利用重要节庆日精心设计探险、赛事活动、科教等主题文化生态旅游活动。
开发绿色资源、培育生态产业,突出产业的生态性、特色性和可持续性,以区域环境资源优势为依托,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载体,才能提升贫困地区整体造血功能。[14]梅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结合生态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农林资源,培育现代农业、特色林果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和脱贫的作用。梅州发展绿色经济脱贫过程中必须要突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首先,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壮大林业经济,加快林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发展林木加工、竹藤加工、竹品加工,扩大中药材种植,提高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茶叶及茶饮料深加工,果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培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园区,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优势产业集群。[15]第三,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突出优势,挖掘野生动植物资源,鼓励开展蜂蜜养殖。推动野生动物驯化养殖、野生菜果栽培的产业化、规模化。第四,发展绿色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梅州市丰富的资源,将生物医药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行业作为绿色工业的龙头。[16]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开发植物精华提取相关的产业链,让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梅州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内容。
梅州地势北高南低,全市山地面积占24.3%,丘陵及台地、阶地面积占56.6%,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能、风能等绿色可再生资源丰富。利用水资源丰富,流域面积大和山区落差大的优势,梯级开发韩江、梅江流域以及其他流域水电资源。同时,可以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和季风优势大力开发风电资源,实现并网发电。在丰顺、兴宁等地区地热资源丰富,进一步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用于发电、取暖、水产养殖、旅游休闲。通过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走出一条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4〕480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广东省贯彻落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批复》(粤府函〔2015〕38号)和《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广东省贯彻〈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发改函〔2015〕117号)等文件精神,争取在新一轮扶贫开发计划中抓住国家、广东省对梅州贫困县的支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帮助在贷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文化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获得政策倾斜和支持。大力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开展生态补偿机制。梅州市作为韩江和梅江发源地,承担下游潮汕平原2000多万人饮水,为保障下游地区的饮水安全牺牲了许多发展的机会,除了享受省级财政生态补偿以外,应当积极探索资源受益相关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梅江和韩江流域生态安全和生态补偿机制和协调机制,潮汕地区应当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作为上游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助。
[1] 邹 波,徐 霖,崔 剑.走出绿色贫困[N].学习时报,2011-10-31(7).
[2] 黎健平,邱国锋,俞万源.绿色崛起:欠发达山区发展战略抉择——以梅州市五华县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6(3):66-73.
[3]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绿色减贫指数研究总论[J].经济研究参考,2015,(10):4-25.
[4] 樊胜岳,琭 婧,韦环伟.西藏地区沟域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72-77.
[5] 史亚军,唐 衡,黄映晖,等.基于山区产业发展的北京沟域经济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18):500-503.
[6] 梁锦梅.梅州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J].地理科学,2001,21(4):381-383.
[7] 盛海辉.加大扶持力度 推动梅州原苏区振兴发展[J].源流,2014, (4):7-8.
[8] 邹 波,刘学敏,王 沁.关注绿色贫困:问题研究新视角[J].中国发展,2012,(4):7-11.
[9] 刘宇辉.欠发达山区绿色产业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J].经济师,2010,(7):206-208.
[10] 刘昭云.“绿色崛起”视角下欠发达山区经济发展对策——以梅州市为例[J].热带地理,2010,30(4):401-406.
[11] 陈义彬.梅州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2000,20(3):291-293.
[12] 许良政,廖富林.梅州市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及利用现状与开发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9-105.
[13] 张玉钧,石 玲,贾亦琦.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及潜在风险[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7(1): 7-10.
[14] 邹 波,刘学敏,宋 敏,等.“三江并流”及相邻地区绿色贫困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3,(5):71-77.
[15] 曹受金,李建奇,向春阶.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下湖南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4):5-8.
[16] 刘宇辉.欠发达山区绿色产业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J].经济师,2010,(7):206-208.
Research on Green Pover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alley Economy 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Eastern Mountainous Areas——A Case Study of Meizhou
ZOU Bo, MIAO Jing-rui
(Guangdong Academy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Guangzhou 510600, Guangdong, China)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poverty and valley economy, research on poverty eastern mountain in case of Meizhou five poor counties has been carried out. Results show that green poverty factors of eastern mountainous area are as follows: lack of land resources, infrastructure backwards; traditional industry as the main industry while high-tech and modernized industry gathering less; location as important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and mor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restricted. The potential of the eastern mountain development on green valley economy are as follows: gradually advantageous geographic conditions and increasingly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green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dvantages gradually revealed;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oots. Five poverty-Alleviation policies should b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 of eastern mountain on green valley economy,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facility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will be necessary. Also, it is essential to build a modern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tourism system; to encourage the growth of the green economy industry; vigorously develop renewable energy and finally to carry out poverty reduction policies.
green poverty; valley economy; green economy; poverty alleviation; Meizhou
F205;C913
A
1673-9272(2016)01-0100-05
10.14067/j.cnki.1673-9272.2016.01.018
2015-10-20
基金項目: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2015年度院级课题“广东省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人口与生态环境因素研究”。
邹 波,助理研究员。
苗景锐,副研究员,E-mail:773832838@qq.com。
邹 波,苗景锐. 粤东山区绿色贫困问题及沟域经济扶贫开发研究——以梅州市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1): 100-104.
[本文编校:罗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