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纯(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徐州 221116)
大学生新兴产业创业现状与培育机制研究
梁纯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徐州221116)
摘要如何培育和发展新型产业是我国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新兴产业的关键在于培养现代大学生,现代大学生在我国新兴产业创业的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关于大学生新兴产业的培育机制研究越来越多,范围也更加广泛,但是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研究内容却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大学生新兴产业创业培育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新兴产业创业培育机制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
关于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2015年毕业人数是749万,从数字上看今年比去年多了20多万,并且这20多万名毕业生是在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出现的,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增大的同时又增加了就业的人数。新型产业的发展需要新知识交叉学科的支撑,大学生们知识面宽、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敢于尝试[1]。新兴的产业的独特就在于“新”字,资历和经验在这个行业还不存在,在起点差不多的情况下,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在一个新的产业里,如果能集聚一大批的年轻人,以后有更大可能涌现出一些马云、马化腾这样的杰出人物,带动某些新兴领域的发展。
新兴产业是在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词和热词,目前学术界对于新兴产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它的认识还处于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当中。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兴产业定义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新兴产业具有以下三项特征:一是属于高技术产业,是其中重要性程度非常高的产业;二是有巨大发展潜力和高成长性的产业,但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还需要下大力气去培育和发展的产业;三是高风险产业,其市场有一个成长过程,需要巨大的投入才能发展起来的产业。因此,新兴产业是处于高技术产业的高端和前沿,其中技术相对成熟、成长性不高的领域不属于新兴产业。
本文认为,新兴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关系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空间大、节能减排优的潜在朝阳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
与旧产业相比,新兴产业着重强调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期阶段。从社会生产分工的职能来看,新兴产业往往通过自身所具有的规模与影响力,在市场上发挥着促进整个经济系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科学技术产业化的作用。当今发达国家重点布局的产业“大多是以知识创新为主的新兴产业和必须通过知识创新来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结构升级的传统产业”[3]。可见,新兴产业中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科技创新活动相对集中,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新兴产业首先是行业的“新”,主要集中在绿色、低碳与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中;其次是技术的新兴性,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的特点;其三是行业生产方式的新兴性,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入、高产出、高示范性等。
我国在2010年正式将发展新兴产业置于国家战略的地位,将环保节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并以此作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突破口。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及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有明显区别。任何新兴产业都是在新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促发的,其中,新技术对原有技术的突破是新兴产业形成的前提条件,而市场需求是新技术转化为新产业的基础,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可见,新兴产业不仅仅需要占有物质资源和资金这两种有形的资产,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开拓新思维、更新观念、吸收新知识以及运用新方法,这些都是重要的智力性因素。
因此,以培养人才与发展科学技术为己任的高等教育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新兴产业对人才素质以及技术的要求已经在深层次上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嬗变,特别是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到了首要地位,这就需要大学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将大学教育从纯粹的知识传授转向知识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世界大学的发展史表明,大学所经历的两次较大的学术革命都与产业发展相关。在19世纪以德国为代表,洪堡敏锐地感受到了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工业革命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将科学研究作为大学一项重要的学术任务,从而引发了世界大学的第一次学术革命,使大学从纯粹的教学性大学衍化为研究型大学;而在上世纪后期,以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为代表,充分利用自己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创新成果,引入社会资金创办高科技企业,使自己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市场上迅速孵化催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从而将自身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4]。从此,“创业”开始成为大学发展的新理念与新功能,创业教育也成为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
随着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兴起,我国高校已经意识到大学的技术扩散对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术界对技术扩散的机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产业界也一直对技术扩散的组织模式进行尝试。早期我们认为技术扩散是一个自然发生过程,通过大学教育方式,知识和技术就会必然发生扩散,在组织管理模式上,也主要是通过政府组织的有关研究基地的示范带动[5]。“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扩散和组织模式成为指导高校开展科研教学和服务社会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拉近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但是高校在知识传播和技术转移过程中,并没有处于主动地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如何加强高校创业教育,以推动高校技术转移扩散,加快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当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存在着创业理念落后、师生参与能力不足、创业能力有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充分发挥高校创业教育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
首先,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尚未有效结合。有些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时只是增设了若干与创业理论相关的课程,然而,创业教育若想真正得到落实,关键是要将其与教学、科研环节紧密挂钩,深入到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根据现实的情况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业型人才。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关于产业化知识的传授较少。因此,未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创业教育,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方面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
其次,创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难以跟踪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态。创业教育与实践学习相脱离,部分高校仅是将其当做就业指导的性质来管理。国内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是由学工处、就业指导中心或团委负责的,而这种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是为了应对学生就业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目前很多高校也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设置了相关课程,但大多仅限于某个或少数几个部门具体实施创业教育工作,而部门之间也缺乏互动的协调性和系统性。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事倍功半,也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此外,开展了创业教育的部分学校,在具体创业教育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仅仅是针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前沿知识的系统性了解。而对于产业前沿动态的熟悉与跟踪,将会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知识及创业机会;
再次,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参与力度不够,直接面向产业发展实践的能力有待提高。创业教育是一种注重实践的教育方式,如果高校开展的竞赛性的创业活动只是集中在小部分的学生中,那么将会导致学生参与力度明显不够。
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与内在规律。将创业教育的理念渗入到教学与科研的各个环节中,并使之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升我们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且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创业教育主阵地的高校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构建立体化、高效率的创业教育网络。
首先要厘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的认识。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行为创新以及探索性行为的育人活动,而不仅仅是创造财富与利润的功利性行为。作为育人主要场所的高校要站在社会责任与中华复兴的理性层面与价值高度来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开拓创新能力强的创业型学生。因此,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将创新与创业的目标有机融合在一起,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融会到整个教育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格;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中都要有开放性思维,形成问题意识以及富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学创业教育要与企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将新知识及时转化为新产品;
其次是要优化高校创业教育方式。教师首先要发挥引导作用,创业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还应该包含教师。教师是学生创业的引路人,如果教师能将教育科研与产业发展实现有效的对接,不但会促发学生联系社会、深入产业的热情,还会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产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创业需要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单一的知识面很难支撑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要根据创业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融合,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践课、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得益彰的课程体系;同时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及企业家教授讲座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另外,还要分层次进行创业教育,对全体学生普及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专业领域内的创业教育,建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让他们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动态、创业空间以及创业途径;
再次就是要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创业教育的实训与孵化平台。创业实践能力的训练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第一是以科技活动为载体,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形式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第二是进入企业参与的创业实践环节,通过参与企业实习和实践锻炼,进行创业模拟仿真。第三就是以创业项目为基础,到大学生创业园进行项目孵化,从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创业。高校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与本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创业理论教学以及学生情况来搭建创业实训与项目孵化的社会实践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独立的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甚至建立创意创业园区;条件不足的学校可以通过与优秀企业建立长期的双赢合作关系进行创业教育。不同大学之间要打破学校界限,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另外,高校要建立一定的创业基金“孵化基金”)来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甚至可以引进社会投资基金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扶植。
最后,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中的作用,以建设创业型大学为目标加大技术转移扩散的力度。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中最重要元素,大学也不再只是知识的创造者,更是知识
成果的转移中介。因此,创业型大学的出现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世界科技的历史与现实表明,大学是基础创新以及“轨道创新”等原创性知识生产的主体,并且很多“增量创新”都是由高校培养的创新性人才来完成的。因此,尽管大学本身的“保守性”与工业或学术系统的变化性具有一定矛盾,但没有哪一个机构能撼动大学在培育创新环境、推动知识创新方面的独特的重要地位。我国大学对原创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具有竞争力,而当务之急的就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健全大学技术向产业前沿转化的模式,促进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总之,我国高校在发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发展道路。在当今新兴产业发展的浪潮中,高校需要将教育、科研与服务社会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实现知识产生、技术扩散、产品研发和创业要素的有效嫁接。
参考文献
[1]王雁,孔寒冰,王沛民.两次学术革命与大学的两次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2015(16):66-68.
[2]潘军.构建以当地大学为主导的区域创新体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10-113.
[3]李幼平.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三大平台建设探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67-178.
[4]段小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方式、组织形式与政策手段[J].改革,2011,(2).
[5]宋宗宏.发达国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启示[J].广东经济,2011,(2).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of Emerging Industries' Entrepreneurship &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Liang Chu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AbstractHow to cultivate and develop emerging industries is the key to seize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ina.The key to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is to cultivate modern college students,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s emerging industries is an urgent need for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support.O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emerging strategic industries more and more,the scope is more extensive,but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s relatively weak,the research content is relatively scattered,lack of a unified understanding.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n emerging industrie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Emerging industries Entrepreneurship Cultiv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0513-7271
作者简介
梁纯,男,1980.11生,江苏省徐州市人,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