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没有影子的魔鬼

2016-12-17 14:33唐山
检察风云 2016年23期
关键词:希特勒德国

唐山

埃里希·鲁登道夫,二十世纪最具破坏性的二三人之一,几百万杀戮的制造者,犹太人危害德国谣言的炮制者,希特勒上台合法性的确立者,二战的催生者。

在历史书上,埃里希·鲁登道夫似乎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但他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手中的权力甚至超过了当年的俾斯麦,正是在他的误导下,德国最终在一战中落败。

鲁登道夫出身平平,靠个人努力逐步接近高层,一战关键时刻,俄军60万大军攻入东普鲁士,那是德国诸多名将的故乡,造成巨大骚动,而德军长期坚持“先西后东”的战略,此时西线吃紧,东线兵力又严重不足,面对俄国“蒸汽轧路机”的攻势,人们一筹莫展。

于是,刚刚在西线打了一场漂亮仗(即比利时列日之战,鲁登道夫巧妙地攻下了这个让德军多次遭遇挫败的城堡)的鲁登道夫被委以重任,通过与兴登堡合作,鲁登道夫取得坦能堡大捷,不仅将俄军驱逐出普鲁士,还进一步占领了波兰、立陶宛、沃伦地区等,俄军损失多达170万人。

一时间,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成了德国的民族英雄,皇帝威廉二世授以国柄。

在现代化过程中,德国本是后发国家,在英国、法国、俄国的夹缝中生存,且被分裂成数百个政治单元,但在杰出政治家俾斯麦率领下,德国迅速崛起,先后击败法国、俄国等强国,但这也给德国大众心理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即天才崇拜,面对纷繁的现实困难,人们往往失去耐心,不愿一步步积累,总渴望出现一个伟大人物,然后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将所有问题彻底解决。

于是,当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横空出世时,皇帝也不得不“从民所欲”。兴登堡是老式贵族,基本不管“小事”,威廉二世更是性格粗疏,于是,具体工作由鲁登道夫一肩挑起,与俾斯麦不同,鲁登道夫对皇帝、对上司不留任何情面,动辄以辞职相要挟,拒绝接受监管。而以他当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皇帝与兴登堡也不敢强硬应对。

鲁登道夫是标准的旧德意志军人,是个没有影子的人,他几乎没有私生活和自我,他全部人生只为满足一个伟大的目的,他只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工具而已。正因为如此,对鲁登道夫的履历与生活细节,史学家至今仍了解不多,只知他结婚很晚,他沉默寡言,甚至和妻子也很少沟通,只是每次开饭晚了,他都会大叫:没有食物,这实在太糟糕了。

鲁登道夫对人对己均极为刻薄,凡事依照规章,绝不掺杂个人感情,他是个既没有人的缺点又没有人的味道的人,他不会感动,不会脆弱,他的两个儿子死在战场,这让他的妻子精神崩溃,可他却无动于衷,不久便与她离婚,另觅新欢,在鲁登道夫的心中没有一切,只有所谓的德国荣誉。

有两个关键因素塑造了鲁登道夫的性格,一是当时德国的教育,一是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

旧德国教育强调“专业精神”,对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嗤之以鼻,认为这些只会让人软弱,不利于皇权统治。在当时的德国教育家们看来,教育应为德国培养武士,而不是为了个人精神的成长,一个觉醒的个体只会惹麻烦,而绝对愚蠢、绝对忠诚的人才是最合格的炮灰。

“一战”前后的德国是一个身份社会,在商业化面前,贵族的利益空间被不断挤压,所以这些曾经的既得利益者们只好牢牢地掌控政治权力,以此作为最后的保护伞。在当时德国,就算你腰缠万贯又如何?贵族们一纸命令,你所有财产便都会被没收,社会自下而上的上升管道极为狭窄。鲁登道夫出身于容克地主阶级,但并非贵族,他既瞧不起那些无能的世袭贵族,又不得不削尖脑袋往这个群体中钻,这养成了他既高傲又胆怯、既自尊又自卑、既耿直又狡猾、既理想又务实的复杂性格。

在鲁登道夫操持德国命运期间,曾有两次体面结束一战的机会,但都被他拒绝了,他总觉得德国离最后的胜利只差一层窗户纸,作为一个没有理想和精神生活的人,鲁登道夫的全部寄托只在现世,只有非凡的成功、史书上的溢美才能满足他的想象力,他不愿接受一个温和的胜利。在决定德国命运的关头,鲁登道夫脑子里想的却是个人荣誉和历史地位!可悲的是,竟无一人踩下刹车。

然而,以当时德国有限的资源又如何能与欧美对抗?随着前线崩溃,鲁登道夫不得不承认,德国已在一战中失败了,他第一个向德皇提出应该投降,因屡战屡败,鲁登道夫被解职。

然而,鲁登道夫并不觉得咎由自取,反认为自己被出卖了,为掩饰自己的错误,鲁登道夫四处寻找借口,终于创造出“德军并没被打败,德国失败,皆因后方文人出卖”的谬论。

鲁登道夫的这个说法有很大的欺骗性:首先,宣布一战失败时,德军尚占领着大片敌方的领土;其次,英美法决定战后不占领德国领土,普通德国百姓因而对战败缺乏直观感受;第三,鲁登道夫在德国宣布战败前已被解职,绝大多数局外人以为他对战败没有责任。

兴登堡等局内人对鲁登道夫的表演感到恶心,但他们没勇气揭破骗局,因为生怕惹急了鲁登道夫,对方会大曝内幕,毕竟,兴登堡等人的权力来源也不合法,他们头上“民族英雄”的光环里也饱含了欺骗。

鲁登道夫在指责一番“后方文人”后,发觉动员力有限,便又“创造性”地编造出“后方文人”的总后台是犹太阔佬,于是,他成了激烈的反犹者。

理性的人会把鲁登道夫的话当成疯话,但当时还在台下的希特勒却发现,越是疯话,动员力越强,因为战败后的德国民众已进入集体迷狂的状态中,他们不需要理性方案,他们更需要通过宣泄来抚平挫折感。于是,希特勒和鲁登道夫联手,让本不起眼的纳粹党迅速壮大,正因为“民族英雄”鲁登道夫的支持,许多德国民众接受了希特勒。

其实,希特勒从没信任过鲁登道夫,鲁登道夫也看不起希特勒,他们只想互相利用,却意外地产生了共振效应,让人性之恶漫过了理性的堤岸。

1937年12月20日,鲁登道夫因病去世,他幸运地避免了在二战中继续作恶,保住了他“战神”“英雄”的名誉,但他提出的将犹太人送进焚尸炉的计划,最终被希特勒忠实地加以实施。

二战之后,德国人集体声讨希特勒,却放过了鲁登道夫,因为希特勒是奥地利人,他和德国文化关系不大,不像鲁登道夫那样,他是德国思想、精神与传统的造物,否定希特勒是容易的,否定鲁登道夫却难得多,因为鲁登道夫是每个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中挥之不去的心魔,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不公平,还有被刻意忽略的人群,还有不负责任的历史教育,还有无法满足的个人野心,则在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上,就必然难逃离鲁登道夫这种人的折磨。

鲁登道夫的墓地至今犹存,对于今天德国人来说,他们或许已忘掉鲁登道夫是谁,鲁登道夫的墓早被置于无人关注的暗处,但这个没有影子的人亦或许正在耐心地等待着再度醒来。

猜你喜欢
希特勒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德国调解制度
德国绿色增长何以持续
开始敲门
刺杀希特勒
希特勒消灭残疾人事件始末
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战略决策初探
英国曾计划劫持希特勒
希特勒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