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道德文化的当代困境及破解路径

2016-12-17 18:07阮凤敏
科技视界 2016年2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困境教育

阮凤敏

【摘 要】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发展,道德文化的地位逐渐边缘化,而道德认识模糊、道德评价失范,道德存在的无序和道德建设的困难直接导致我国社会道德趋向沦落的境遇。转变道德教育理念,加强主流价值观教育,调整道德教育目标,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成为解决当下道德文化困境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道德文化;困境;教育;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道德文化呈现出特有的时代特点。本文就以解决道德文化的当代困境为出发点,从分析道德文化的当代困境特点为切入点,着力分析造成道德文化困境的教育因素以及道德教育本身的弊端对社会道德沦落的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变道德教育理念,调整道德教育目标,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等教育应对策略,以期对破解当代道德文化困境的解决提供一定的思路。

1 道德文化的当代困境表征

当代道德文化困境通过道德意识和社会发展两方面分别予以体现,广义来说,表现为人们的道德认识模糊、道德评价失范,道德存在的无序和道德建设的困难。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新旧道德文化之间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具体的表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社会价值取向紊乱

道德认识模糊下的社会价值取向紊乱。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呈现在思想层面的是价值观的多元化,由于道德文化的边缘趋势,使其对社会价值的引导力量逐渐弱化,造成价值观取向的天平严重失衡,消极道德价值取向泛滥,出现社会道德严重滑坡。具体表现在以崇尚一切价值以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以金钱资本为中心的拜金主义,以获取物质满足感的享乐主义,以盲目追求世俗成功的流俗主义。这四类“主义”直接导致人的行为偏向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偏向丧失人格尊严、偏向功利或物质至上、偏向精神荒芜和道德沦丧。

1.2 社会非道德行为泛滥

道德评价失范下的非道德行为泛滥。在高道德标准集聚的社会价值体系中,道德主体的价值选择会本能的尊崇内心高尚的伦理评判标准,但在紊乱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是与非的界限逐渐模糊,甚至一些高尚的道德行为却带来扭曲的结果评判,使得人们不仅怀疑原有价值取向的对错,反应至个人行为上,直接导致人们的道德日益堕落,具体表现为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婚姻家庭领域等。

1.3 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

良知自律和他律是目前道德主体进行自我道德控制的主要方式。良知自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监督与约束。然而,由于我们面临着道德价值观上的新旧交替,执行双重或多重的价值标准,缺乏统一的权威的道德理想进行引导,造成社会舆论监督的混乱,使社会道德控制系统功能丧失。造成践行高尚道德行为的人却得不到肯定和赞赏,甚至得到的是否定和批判,使更多的人对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变得望而却步。[1]

2 造成道德文化困境的教育因素审视

2.1 道德教育观的多元冲突

任何道德和道德教育,始终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因而难以摆脱文化背景的制约和牵引。[2]在当代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不同民族、国家、群体的文化价值观,无论是积极、消极还是中性的,都共时性地呈现出来,道德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并存与冲突的特点,道德教育价值观亦逐渐失去正确的价值观方向,传统道德教育观念逐渐被边缘化,符合现代社会的现代道德教育观念尚未完善。在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道德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也逐渐体现出巨大的弊端,由此对社会整体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巨大地消极影响。

2.2 道德教育工具化与功利化

道德教育本义的扭曲与遮蔽导致受教育者崇尚物质漠视精神。道德教育的本义应以丰富人的精神文化底蕴为宗旨,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对物质利益生产和消费的关注聚焦,使道德教育的本义扭曲成为物化生产的工具,并使陶冶人性和守护德行的本义功能予以遮蔽,而且在实际的校园道德教育过程中,主要以灌输和强制的方式,使受教育的个体只单方面追求物质,漠视自身精神的追求和净化。

市场导向作用导致道德教育变成追求世俗成功的附庸。在目前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之下,知识教育成为重中之重,进行道德教育的主体本身被社会紊乱的价值取向进行同化,使原本薄弱的道德教育雪上加霜,其地位不仅受到严重威胁,而且灌输的内容也一并是富有个人功利倾向的,将学历、财富、权力等作为教育的内容,完全背离教育的理念,造成社会道德的沦落。

3 走出道德文化当代困境的教育应对策略

现代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严重妨碍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加强道德教育,是回应市场经济呼唤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加强道德教育,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走出当代道德文化困境,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3]

3.1 转变道德教育理念,加强主流价值观教育

巩固道德教育地位,转变道德教育理念。在我国的当前社会中,面对多元文化的发展态势,道德教育需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一元导向和多元渗透的统一,在包容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彰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将此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抓手,同时,不断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发挥其引导作用,激发道德个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情感,强化受教育者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力量,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价值观蕴含的内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塑造精神和民族品格,培育受教育者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以适应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文化诉求。[4]

3.2 调整道德教育目标,培养道德个体的文化对话意识

当代社会多元的文化价值体系是不容置否的事实,作为与时俱进的现代公民,要立足实际,面对新形势下的道德教育要以开放的眼光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调整道德教育的目标,既要培养道德个体具备文化包容心态,同时要培养其注重道德个体的价值选择和能力判断,使受教育者自身具备去粗取精,去莠存真,做出合理的判断的基本素养,在面对多元文化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否弃那些不利于国家、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道德价值观,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虚心地接纳和吸收多元文化精华,不断提升个体道德价值观境界。

3.3 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与方式方法

创新教育模式与方式方法,强化现代道德教育的互动性。道德教育不能墨守成规,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要不断更新,要从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转化为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要以传统的讲述式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互动式。要将实现道德主体和受教育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为成效目标来要克服道德文化困境。同时,要将学生带出去,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使道德所具有的生命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得以真实、生动地体现,在养成尊重他人的选择中,领会到自身生命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养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3.

[2]孙彩平.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9.

[3]金绪泽.略论道德困境与道德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6).

[4]董海霞.文化视阈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4).

[责任编辑:田吉捷]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困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