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岁月 互补的文学

2016-12-17 19:56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摘 要:十九世纪末,中韩两国都受到的日本侵略,战争给两个国家的历史都留下沉重的痕迹,文学便记录下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东北区和韩国的战争历史非常接近,相似的历史环境使得该时期两国的文学作品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平行的分析该时期中韩两国文学的异同。

关键词:沦陷时期;东北文学;韩国文学;沦陷区文学;流亡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1

民族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有传承性和记录历史的作用,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人们通过对古典文学进行分析,能使历史更有血有肉,人们能更好理解过去的人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情感与观念。特定的历史原因会促成特定的文学流派。文学作品往往不是一个人单一的情感表达,会综合国家、社会因素。本文主要分析战争年代,同样经历日本的侵略的东北、韩国两地在文学作品上的异同,更好的还原那个时代的人文风貌。

一、相似的历史环境

(一)日本对韩国的韩语文学打压

1900年至1910年成为韩国“开化期”,文学环境较为自由,没有受明显的打击。10年之后,日本开始在文化上进行控制,打压反日文学颁布大量严苛的法律禁止文学发表和焚书。1917年,禁止文人集会和朗诵文章。“开化期”的自由文学格局被打破。1919年韩国爆发“3·1”运动,日本看到文人的力量,改变策略,曲线救国,采取拉拢政策,对文学的打压力度减小,这个时期,韩国浪漫主义文学和颓废主义文学还是复苏。这个政策改变并不是放弃摧毁本土,对于反日爱国的文学依然是打压的。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开始推广“皇民化运动”开始对韩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最明显是改变韩国的传统姓氏,采用日本式姓氏。禁止韩语使用推广日语,韩文书刊全面被禁,文学进入黑暗时期。

(二)日本对东北地区汉语文学打压

1905年(中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利用报纸、杂志来侵蚀中国的文化领域,麻痹国人、笼络人心。伪满洲国成立后,进行了伪民主独立国家宣传,企图文学来征服中国人。1937年建立“弘报处”包揽了国内的所有文化宣传。开始对文学领域进行摧毁,也进行了禁止书报发行并且焚书。1932年制定一系列严苛的法律规定,推出宣传规定。推崇日本文化,企图奴化中国人,对文学创作进行管制,抹杀文人意志,抹杀创作自由。之后开始进行拉拢政策,举办“文学赏”活动,企图拉拢中国文人,让其成为战争润滑剂,为战争服务。

二、两国“沦陷区”文学特点

从历史层面上来看,两地经历的文化侵略政策高度相似,都经历了本土文化被摧毁,文人创作自由被限制。文学受到严重的摧毁。这就催生出了隐晦文学,两地文人采用隐晦、模糊的语言来描写文学,其中蕴含了两地人民的反抗精神。

(一)文学情感基调

因为日本殖民统治,沦陷区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失去主权,在文化思想领域也受到严重打击,两国的文人作家面对创作自由被限制,民族文化被摧毁的情况,难免都会无措和彷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忧愁》、《向我的寝室》和《悲哀的族属》,其基调非常的沉重。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没有署名,这也是文化打压的产物,无名也是共名,无数的文人共唱的统一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战争,战争给国家带来的伤痛,给文人带来的伤痛。两地作者在迷茫的同时在文学中却有反抗精神,即使现实当中因为各种严苛的法律限制,妥协放弃了署名。在“言与不言”之间徘徊,这是殖民地区的文人特有的苦难情绪。该时期的文学作品的带有深深的苦难感和无奈感。

(二)文学表达方法

因为严厉的文化打压,该时期的文学主流表现手法:比喻、象征。这两种手法让文学充满了一种隐晦朦胧的感觉。这是历史原因所决定的。为了能让自己的文学作品逃过审核,该时期文人普遍将自己的反抗精神用委婉隐晦的方式去表达。

例如《黄昏的诗篇》,其中采用了黄昏、黑暗两个意象来表达东北成为伪满洲国时,人们的生活非常的黑暗,黎明、光明两个意象表达人们渴望摆脱黑暗(为满洲国)统治,渴望光明(自由、独立)能够到来。也表达出东北人民对于殖民统治的憎恨,充满了抗日情绪。同一时期,在韩国《熊》,其中用熊的形象来代表韩国人民渴望自由,渴望独立,渴望摆脱殖民统治,充满了抗日情绪。

三、结语

通过历史回顾,发现东北地区和韩国经受的文化打压政策惊人的相似,这也造成该时期文学作品上的异曲同工,文人作家用自己的文字发出时代的悲鸣,使作家不仅仅是通过对社会或群体的想象去描写自己笔下的“角色”形象,而是表达出整个时代国人的情感还原当时人文风貌。

参考文献:

[1]李元元.浅论战时“东北作家群”的流亡散文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3:8-9.

[2]冯昊.沦陷区文学中的民族历史意识[J].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02-108.

[3]逄增玉.历史文化语境与东北流亡文学的忧郁倾向[J].广东社会科学,2011,02:167-174.

[4]范庆超,于静.东北流亡文学与沦陷区文学比较研究(1931—1945年)[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