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精神的守望与超越

2016-12-17 19:28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摘 要: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真实地再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在日益市场化、世俗化的社会环境下的生存困境,深刻地揭示了在权力与金钱面前知识分子的精神价值的败坏。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池大为亲身经历的描述,揭示了当代知识分子在世俗化的今天精神的守望与自救的问题。

关键词:阎真;《沧浪之水》;精神坚守;自我超越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

作品以惊心动魄的真实感、灵动深沉的思辩性,为我们书写了一部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沉沦、价值崩溃的心路历程。池大为继承了父亲作为知识分子的信念和原则,然而“他从放眼世界到关心自己,从理想主义归于现实,由人格坚守到良知退让、精神裂变再到自我超越。” [1]当代知识分子应怎样面对现实,出路又在何方,这一系列困境无疑是作品呈现给读者的。

一、坚守人格,追求自我

(一)小说主人公池大为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池永昶是个正直清高、宁折不屈的知识分子,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仍然坚持仗义执言,这使得全家从县中医院流放到深山之中的贫困闭塞的小山沟,妻子也带着五岁的女儿离开了。池大为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本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素描》的书,这本书介绍了“成一家言,重于泰山”的司马迁;“富贵烟云,采菊亦乐”的陶渊明;“虽死何惧,丹心汗青”的文天祥;“肩承社稷,肝胆昆仑”的谭嗣同等十二个以孔、孟为首的中国古代圣贤。该书以迟老的自我临摹画像结尾,并用硬笔隽秀地题写了自己此生十六字的行为标准。正如自己所言,“我在这样的背景下构筑起自己全部的意义世界” [2],也是因为对知识分子自我身份的荣耀感,池大为在毕业分配时为了自己的人格自尊拒绝做教授的女婿,从北京回到了省城。这时的池大为虽然有点郁闷,但他更决定了自己的信念。“遗传密码作为一种神秘的信号,其选择方向是那样固执,它无可更改地决定了我。”[3]

(二)知识分子从来都是以高贵和自尊为人生准则。池大为作为一个善于思考、思维敏锐的人,很在乎这些,做人不喜欢低声下气,也看不起哪些趋炎附势的,骨子里对权势存在抗拒的心理。他喜欢寻找真正的自我,看不起丁某一杆人等忙于投机,反感与之为伍,捍卫着尊严和并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让他舒舒服服得去住大酒店草拟文稿,花上近三万元,会让他心里很难受,觉得太浪费并有辱人格;面对同事好心的劝说,他反而被激发了斗志,刺激了骄傲,要坚持“有骨气”;在领导的鼓励下,向领导提出了对厅里花许多万元买轿车的意见等。也正是这样,他被排挤下放到中医学会,“我心中更加平静,虽没有结庐山野,又没有独钓寒江,可心中没有挂碍,恬然安然怡然,颇有那么点大隐隐于市的感觉,也算活出了一点境界” [3]。在他心中,“那些为了某种坚守,生前受尽磨难而在时间之中永垂不朽的人,他们才令人口服心服呢。”[4]他一再压抑着内心欲望的涌动,尽可能让自己想一些高远的问题,在“审美人生”中获得情感的慰藉,心灵的休憩。

(三)池大为对自我人格的坚守,不仅表现在工作上,而且还表现在恋爱婚姻上。他于京中医学院读书期间又被出身军人世家的许姓“美女”所喜欢,然而娇小姐个性太强让他无法接受,她的等级观念使他感到无奈,其家庭和个人的优势让他无所适从,很郁闷。感觉到对方在按上层社会流行做派改造自己时,毅然与她分道扬镳。回到省卫生厅之后,他又通过同事莫瑞琴的介绍认识了屈文琴,一个宝钗似的不断要求池大为上进,向组织靠拢的女人。其左右逢源和老道圆滑世故和逢迎让他感到与自己南辕北辙,两个人的感情也就只能刹车。直到他遇上了安静、淳朴、含蓄、毫不做作的董柳,婚姻才显得顺理成章。但,这也让他感觉很苦闷,感觉世界末日的来临,看不到希望,几乎坚持不下去了,还好没有崩溃,最终走出来。

二、净土不净,精神裂变

(一)坚守所放弃的牺牲却是毫无意义。池大为被排挤到中医学会后,生活的冷酷无情,让他倍感惆怅,委屈和失落同时袭来。手头拮据,夫妻二人只能在筒子楼小宿舍蜗居,孕妻怀揣大肚照样需挤人群、赶车上下班,想调近点单位也更不可能;因无官职,在单位受各种排挤,小毛官也惹不起,分房子更是受冷遇,被变相刷下,没份。在这种压抑的生活中他得了“阳痿”,最后还是撬锁强占房子,房子的事才算有了着落。

(二)池大为的清高同时也受到了金钱的挑战。妻子生孩子他向连襟任志强借了一千元,孩子才总算平安问世。而任志强夸夸其谈,投机取巧,唯利是图。面对这一切,妻子董柳开始向他唠叨抱怨:“我不怕你做小人,不怕你不是个人才,只怕你不是个奴才,这是真的!反正一句话,无论如何不管怎样总不能窝窝囊囊别别扭扭糊糊涂涂凑凑合合活了这辈子。”[3]这给池大为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压力。若干年后昔日同学相聚北京,让他也很难为情。身为卫生部任处长初恋情人许姓“班花”领车接站,发现他竟然没睡卧铺,而是坐硬座席来的。这次聚会同学们纷纷出钱集资,而他手头拮据、拿不出手,最后由许姓初恋女友出面化解。多年不见,同学相见格外亲,在商言商,在官言官,也只有他一无所有,甚是落寞,在与昔日同学谈话中不知不觉出了局,这使得池大为感到十分孤独。

(三)然而,他心灵受到最猛烈的重创是儿子烫伤这一事件。当儿子被烫伤时,他想要找车尽早送儿子到医院,单位司机却冷漠地拒绝,后来得到马厅长的帮忙,才得以匆忙入院就医。进手术室后才察觉身上没多钱,不够手术费,万般无奈,只能跪求大夫,根本无效。最后还是最看不起的同学--丁小槐把事摆平了,大夫的态度也前后判若两人,对伤儿特别照顾,并成功手术。这时候他才感到自己多么幼稚、单纯,人生一切是那么实在,超凡脱俗是多么让人好笑。在心灵的煎熬过后,他选择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3]的人生方式,告别了以父亲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这促使他反思了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决定“要重新做人,把过去的自己杀死” [5],要重塑自我。

三、精神超越,自我重塑

(一)促成池大为精神价值观转变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社会。小说结尾,功成名就的池大为回到家乡,曾有过这样一段沉思:“在世纪末的人生之旅中,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这样的境地,这简直就是历史的安排,而个人不过是被生存的本能推着走罢了。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失去了精神的根基,成为了悬浮一族。我们在随波逐流之中变成了新型的知识分子,没有义不容辞的使命意识,没有天下之秋的承担情怀,没有流芳千古的虚妄幻想。时代给了我们足够的智慧看清事情的真相,因而我们也不再向自己虚构神圣预设终极,不再去追求那种不可能的可能性……”[3],如妻子的逼迫,同学之间的攀比,晏之鹤的劝诫以及无权无职给生活带来的种种窘迫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池大为深深感受到了生存的重要性。“生存是硬道理,是归宿,是一切。”[6]知识分子名分与价值观不但不能给自己及家庭带来更多的实惠,反而会受到种种压迫、难堪与被动。

(二)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知识分子的劣根。如果将池大为精神价值观的转变完全归因于社会,也失之欠妥。池大为之所以那么轻易地随波逐流,追根究底是缺乏一根精神支柱。这根支柱可以支撑起一种坚定的独立的人格魅。正因为其缺乏所以才在看似强大的外力下不攻自破,甘拜下风。在日益市场化、世俗化的社会大环境中,他们只有以下几个选择:一种是孤芳自赏,不同流合污,那么就会一败涂地;一种是跟随大趋势,一起“造反”,那么就会受批斗;要么认清形势、依附权力,结果青云直上。

(三)池大为觉醒了,这个觉醒是权力的觉醒。在小说中,权力虽然无影无形,但它却是真正的主人公。小说中的晏之鹤是助力,池大为正是在经历“背叛”的过程中,逐步向着社会和权力过渡,其中不乏出卖灵魂的时刻。但有时他也会问自己“是不是有些过了”,说明他的良心有时会作祟。因此最终他拥有权利之时,时刻把心灵债务放在心上并寻机偿还:体现在他把那些曾经阻碍过马厅长实行“政变”且最终成为自己爬升助力的人评上了职称,对老干部退休制度进行了改革,他曾为了讨好马厅长而建议修建属于卫生厅的历史陈列馆,但在他坐在厅长位置上时,他又背离了最初迎合马厅长的意向;又把华源县那几个县的血吸虫发病率重新调查清楚,并为那些无助的乡民争取更多的救助。“自己就是终极,这是唯一的意义之源,过程与终极已经合流。”[7]很显然,他如果不与时代相适应,他终究完成不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只能一辈子待在中医学会中而无所作为。

由此看来,所有人要时刻和时代步伐的节奏合拍,尤其是知识分子,需要时刻保持警惕,自我定位,自我创造。一方面知识分子要讲真话、敢批评,但是要分场合、分情况,调整好策略,从而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精神追求: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应该放下自己的优越感,在不断战胜自我的同时还要调整处事策略,积极的进入操作,进入到世俗社会中,争取自己的权力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实现对社会的拯救。 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懂得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自我定位,自我创造,方便我们在新的时代洪流中站稳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邢小利.当代知识分子的现状境遇与精神状况[J].作家·作品与批评,2001(3):2.

[2]孙建乐.臧文静.当代知识分子应该坚守什么[J].小说评论,2013(3):42.

[3]阎真.沧浪之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王海涛.人文知识分子的命运悲歌[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98.

[5]郑蕾.从《沧浪之水》析当代官场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J].青年视觉,2013(2):79.

[6]马洪波.论《沧浪之水》中池大为良知的渐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1.

[7]陈子林.精神悬浮中的知识分子的焦虑与裂变[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