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物所展示的生命力量

2016-12-17 19:21李家禄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寡妇严歌苓葡萄

李家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4

严歌苓不仅是国内的知名作家,也是活跃在国际文坛的重要华语作家。《金陵十三钗》被张艺谋搬上银幕,使她在国内的名气进一步飙升。

严歌苓的创作风格鲜明,既体现出女性作家既有的细腻、柔和,又有很强的人文情怀,作品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往往触及读者灵魂最为柔软的地方。她更大的优势在于,小说“语言里有一种‘脱口秀,是对语言天生的灵气”(梁晓声语),小说扑面而来的鲜活生活气息,总是很快摄住读者灵魂,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融入小说强烈的时代背景和曲折生动的情节氛围之中,为人物的命运而捏腕。雷达说:“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最讲究的作品,她叙述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容量和浓度,有一种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正因为作家在语言、情节、场景氛围等方面特殊的构造才华,使她的作品具有了更多的可塑性和再造性,成为银屏的宠儿。

与前期的作品相较,《第九位寡妇》(《当代》2006第2期,《中华读书报》“2006年度优秀长篇小说奖”)毫无疑问是严歌苓的创作上极具重要性的作品,也是具有转折性的作品。与她之前的作品相比较,《第九位寡妇》把背景构筑在一个相对漫长且宽大的历史背景上,主人公虽然只是北方小村庄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她身上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成为一个清晰的历史镜像。作品以小见大、以一斑而窥全豹等所谓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表述,无疑在这部小说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果说严歌苓之前的作品还有那么一点书生气、小家闺秀的情感特质的话,《第九位寡妇》作为一个转折点,在保持原有叙事优势和精神特质的基础上,拓展出了一个宏大的人文视野,在小人物身上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如此后的《金陵十三钗》所表现的抗战时期深重而苦难的民族历史。《陆犯焉识》表现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的悲剧命运,从而折射出一个民族的苦难和灵魂轨迹。《小姨多鹤》折射出战争在中日人民留下的心灵创伤。她的作品总是选择一个特殊又普通的视角,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形成一个特殊的、具有鲜活形态的横断面,树立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影像,从中观照整个民族的心灵轨迹。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作为严歌苓创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第九位寡妇》第一次把普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复杂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一个相对完美的哲学高度,从主人公王葡萄身上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

一、质朴善良的生命本色

强烈的戏剧冲突是严歌苓小说的特色,这部小说开篇就把小人物放在一个特殊背景上,使其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一出场,一个年仅十四岁、新婚不久的新媳妇王葡萄即面临着这样的生死抉择。八个八路军杀了几个架电线的鬼子,遗漏在电线杆上的鬼子用电话告知了敌人,八路军和群众被鬼子包围在史庄。鬼子出了一个馊主意,要媳妇们各自领回自家男人。八个媳妇将八路领回家,她们的男人“去当夫子修工事、搬炮弹、挖煤。不累死的饿死,结实活到最后的就挨刀子挨枪子。”史庄留下了八位寡妇。葡萄没有像其它女人一样去领八路,她领了自家男人,遭到村人鄙视。在鬼子的威逼盘问下,大家发现这个女子不是正常人。“她缺点什么。缺的那点东西非常非常重要,就是惧怕。什么人缺乏惧怕呢?疯子。”结果拉回丈夫的葡萄,丈夫铁蛋被怀疑是出卖八路的奸细,晚上被人悄悄处决。葡萄成了“第九个寡妇”。与其它八个寡妇不同的是,她们是英雄寡妇,葡萄是奸细寡妇,这让葡萄在以后的日子里吃尽了苦头。

葡萄的疯劲在其它场合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史庄位于洛城附近、黄河边上,处于战争的漩涡中心,今天你杀过来,明天我杀过去,老百姓就在夹缝中艰难生存。院外常“站满了腿”。老八来的时候,非常安静,国军一来往往鸡飞狗跳,这成为老百姓判断院外是老八还是国军的重要标志。一次几位国军官兵抓到一只肥兔,要揭葡萄家的锅去煮,葡萄阻拦。他们看中葡萄是一个标致人儿,转而朝她围过来。弱女子葡萄手握碗口粗的抵门杠和他们对峙。 “那两只眼睛不太对劲——缺了点什么。”“他们互相对视一下,沉默地想:她们个疯子不是?眼睛不会避人,没有胆怯,不知轻重。要是个疯子就没有滋味了。你去扒一个女疯子的裤子,那不作贱自个?那不造几辈子的孽?”

她的本色还表现在不懂人情世故。她男人和账房先生都不能收来的账,她公公、人称二大的孙怀清一般都派她去收。欠款人不还钱,她赖着不走,晚上就能把钱收回来。村里人就有了闲话,“哪有一个年少媳妇敢往外村跑的?”二大也不管,她亦无所顾忌。史庄解放后,作为孙家的童养媳,工作队认为她就是“喜儿”,甚至比喜儿还要苦,想发动她斗争二大,但她天生就缺那么一根弦,不会迎合,更不会利用自己的身世来改变命运,反而是她“奸细媳妇”的身份,成为她背负的沉重十字架。

背负十字架的王葡萄,因为二大帮助过曾经是老八的地委丁书记,丁书记专程到史庄看望孙怀清。她没有抓住机会洗刷罪名,同样表现出了质朴和天真。丁书记说共产党人说话算数,借的钱要还时。要换在过去的小说里,小说主人公会有一番思想表白,会有一番高见。我们的葡萄直通通地说:“您也没处还呀,农会抄家把借条拿走了。”听听,哪里是过了脑子的话?这正是葡萄的纯真、可爱之处,也是普通人最自然的表露,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更没有任何表演。当丁书记把她叫到一边,轻声问:“没人为难你吧?”猜到她可能被批斗,意思明摆着要帮助她。可葡萄却笑了,“想,谁敢为难葡萄,葡萄不为难别人就算了。”“丁书记看着她的笑,有些迷瞪。她的笑可真叫笑,不知天下有愁字,什么事敢愁她?”

公社时期,葡萄养猪养得好,丁书记特意点名让她当模范,出席地区劳模大会,谁知葡萄并不买账,死活不愿出席。她说:“模范顶屁。不多一块馍,不多一口饭,我要它干啥?”与他人能够看到模范后面的含金量相比,她是那么赤裸,直言不讳。她不愿意当模范,却关心她的猪,说:“上回去洛城,人家帮我照看了几天,就掉了好几斤瞟,一斤瞟值五毛钱呢。”自己的命运还不如五毛钱,这也是当时普通百姓命运的写照。原本有机会改变命运的葡萄,一次又一次放弃了送到眼前的机会。甚至为了猪,她不惜挑战社会风气与时代潮流。

大跃进大炼钢铁,学生们要将养猪场的铁锅拿去炼钢,葡萄和他们斗上了。为了不让猪崽喝西北风,她一个人和一群学生干仗,“她扑到大铁锅边上,纵身往里一跳。大家一看,葡萄已在大锅里坐着了。大锅的圆底转起圈来,像个大陀螺,王葡萄成了陀螺心儿。她喊:‘你们炼钢呀!快来呀,把我一块炼进去!”旁观的人都认为她神经不正常,又为她的不正常所感动,纷纷为她说话。最终,王葡萄保住了她的大铁锅。在那个人性缺失的年代,本色的人性终于闪耀着应有的亮光,成为温暖普通人的最后一道冬日暖阳。

二、凄苦惨淡的人生命运

葡萄性格的形成与她的命运是密切相关的。她父母亲都死于黄河泛滥,二大孙怀清用两袋面粉把逃荒的乡亲手里换回来,给儿子铁蛋做了童养媳。她把他当成父亲来感激和崇拜。无论工作队怎么动员,想出怎样的办法激发她对孙家、对二大的仇恨,可是,葡萄对这个养育她长大,并教会她农事活路和生存技能的二大,只有亲情没有仇恨。在葡萄身上,作家严歌苓无疑给我们拓展了另外一种人文视野,把在激烈阶级斗争漩涡中的普通人性剔除出来,营造为一种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赋予了鲜活而温暖的人性色彩。在以往的作品中,这类人或许不存在,或许被忽略,或许成了落后的、甚至是阶级对立面而存在。在作家笔下,阶级之外还有一种独立的群体存在。事实上,虽然在风雨激荡的阶级斗争岁月里,原来的小说极力表现出的阶级属性,和产生激烈矛盾冲突的只是少部分人,这就像大海,今日风过来,明日浪过去,只有面上的浅浅的薄水在搅动,不管风有多烈、浪有多高、水有多激,底层的、属于深海的水依然纹丝不动,原有的存在状态不会受到很大影响。也就是说,不管社会发生如何剧烈的演变,普通民众的生活受到的影响有限。这里我们以抗日战争为例,日本占领区的民众为了生存,或受到鬼子强迫、驱使,不得不为他们做一些事,这完全是为了生存,与政治倾向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的内心依然是拥有爱国情感的。可是,过去往往把普通民众对生存的基本需求,提升到民族性、阶级性的高度来看待,将人道主义排斥在了阶级性之外。

葡萄的形象,就是把在阶级冲突之外的普通人性给提升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一个特殊的存在来表现。葡萄正是这样一个极为普通的人,大家要她作为受压迫民众的代表来斗争二大的时候,她怀里却拿着一个包袱。孙怀清知道,葡萄知道他有可能被枪毙,把“老衣做出来了”。工作队长要她区分阶级立场,她说:“再咋阶级,我总得有个爹。爹是好是赖,那爹还是爹。没这爹,我啥也没了。”是啊,时代弄潮儿可以为了个人的前途和政治理想,抛弃家庭抛弃父母妻子,成为一个完全的社会人而存在。普通人远没有这么洒脱,也没有那么幸运,她们为了生存,必须依靠与他们血肉相连的亲人。过去,我们将阶级斗争发挥得过了头,几十年之后,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现在不得不为此补课。

与葡萄温暖的人性相比,二哥孙少勇(银脑)为了个人的政治前途,悲情地出卖了父亲。他向政委写了一封反省书,最后说:“坚决支持政府镇压恶霸地主、暴动首领孙怀清,本人主张对孙怀清尽早执行枪决。”孙少勇是葡萄自小心目中的情人,后来他们也成了真正的情人,几乎就要生活在一起了。在得知“爹”是被孙少勇出卖的之后,她决然断裂了和孙少勇的关系。我记得上高中时,老师课堂上读过一篇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个》,写一位女游击战士与白军俘虏发生了爱情,但是,当俘虏欲投奔自己的部队时,女游击队员果断地举起了枪,情人成为倒在她枪口下的第四十一个敌人。小说所表现的就是阶级性战胜了人性。在葡萄身上,人性超越了阶级性,人道主义战胜了阶级感情。

三、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

在特殊年代,坚持生命的本色,坚守人性的道义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葡萄完全有可能在嫁给孙少勇后,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但她默默地选择了生活强压给她的一切。尤其是孙怀清被枪毙,葡萄去给“爹”收尸,发现他居然没有死,弱女子葡萄竟然以超乎一切的巨大力量和精神勇气,将孙怀清带回家藏着。由此,葡萄柔弱的肩头压上了一个沉重的负担。“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葡萄所承受的生命重量,成为她凄苦命运的开始。首先是她放弃了爱情。在她心里,聪明智慧的孙少勇是明亮的,是她心中的一道阳光,但孙少勇为了政治前途不惜牺牲父亲的做法,使他的形象在她的心里黯淡下来。为了不使孙少勇发现她保护了被他出卖的“爹”,不让孙怀清再次被送上断头台,她不得不忍痛割爱,在决然断绝关系的同时,也断送了她作为女人一生的幸福。而这一切,不过是为了保护曾经“剥削和压迫”过自己二大。其次是遭受村人的欺凌。与英雄寡妇相比,她是奸细的媳妇。尽管有工作队保护,说她是比喜儿命运还苦的人,她依然承受着奸细媳妇的罪名,不时受到欺负。人们分光了孙家的家产,她也受到英雄寡妇的欺负和批斗。寡妇门前是非多,颇有几分姿色的葡萄在人们眼里,成了一个人人可以揩油的“尤物”,冬喜、春喜、朴同志都先后占有过她的身体,谁只要在她面前占优势,谁都可以占有她的身体,甚至连一个要饭的落魄鬼史五合,也要在她的身上揩油。在混乱的时代,地位如丁书记一般的大人物,都无法把握个人的命运,都遭遇斗争、打倒和被凌辱,何况普通百姓呢?寡妇葡萄的遭遇,正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命运的真实写照。

四、鲜活顽强的生命力量

尽管地位卑微、命运多桀,寡妇葡萄仍然表现出普通百姓应对困境的智慧,体现出鲜活的生命力量。

1、对爱情的追求

在男人铁脑被杀后,她遇到了一个喜欢的男人,大胆地追到城里,想追随他而去,寻找自己的爱情和幸福生活。然而,身患痨病的戏子恋人很快死去,葡萄的第一个爱情美梦破灭。葡萄又和心中的情人孙少勇好上了,并怀了他的孩子。只是因为孙少勇出卖了“爹”,她断然撒手。后来,她又先后与冬喜、春喜等发生过感情交集。在这些并不正当的感情生活里,女人葡萄都能够释放鲜活的生命能量。最终,混乱、非人的时代结束后,葡萄终于赢来了生命的阳光,重拾爱情,过上了稳定幸福的家庭生活。

2、应对社会困境的技巧

葡萄在他人眼里就是一个缺心眼的人,她的死心眼表现在不会迎合别人。工作队想发动葡萄成为积极分子,葡萄根本就是一个不开蒙的人,油盐不进,好像根本不懂人情世故。这也给她作为地主家属、奸细媳妇的生存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没有谁来继续与一个缺心眼的人过多计较,她赢得了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她将二大从刑场救回,藏身于窑洞之后,更为她提供了掩护。在他人眼里,一个缺心眼的人根本不可能做下这般惊天动地之事。我们不得不怀疑,或许这正是她的生存策略之一。那个从死神手里逃出来的女孩,已将生存作为最高目的和境界。社会上其它的争斗,比如日本鬼子和国军、老八和国军的战争,似乎都与她无关。后来工作队发动的阶级斗争、文革派别斗争,她也是冷眼旁观,没有参与。在她看来,这些人不属于史庄,最终都要走的。唯一不能走的,就是每天必须应对的日子。如何过好日子,保存她和二大的生命,成为她首要考虑的问题。能够在刑场上巧妙地救下孙怀清,并遮掩过去,说明葡萄并不真像她平时表现的那么缺心眼。在将奄奄一息的孙怀清背回家藏好之后,一面给“爹”立了假坟,还请亲戚朋友出面烧香纸祭奠,哭得死去活来。一面找药来给他疗伤,还在家里偷偷挖洞,神不知鬼不觉地掏出一个暗室,供他躲藏生活近三十年,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和宏远的想象力啊。为此,她还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关系,以减少人们发现二大存在的机会。每当秘密有可能暴露,她不惜牺牲身体去保护这个秘密。人们对她的屋子和她的行为产生怀疑,她就想尽办法释放烟幕弹,极力掩饰。肚子挺起来后,她不仅想办法掩饰过去,孩子生下来后,想办法送到一群“侏儒”手里。我们自然无法理解哪来的一群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侏儒,只能设想这是作者特地设置的一个意像,一个可能的存在。在那个特殊年代,非婚生子将有可能给她、给孩子带来屈辱和不堪,还有可能危及孙怀清及她们母子安全。将孩子送交侏儒手里,既能确保孩子安全成长,她还能与孩子保持相互不断的联系。这些生存智慧,哪里是一个缺心眼的女人所能具有的?她与其它男人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当庄上的老男人五合讹诈她,她起先以粮食应付,后来以身体应付。得知史五合发现了二大的存在,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安全,她把他引到破庙,设计了一个强奸现场,让侏儒们把这个老男人砸死埋掉了。她还巧妙地抓住春喜留下的把柄,在民兵要强行搜查院子时,利用春喜这把保护伞,躲过一劫。凡此种种手段,都说明葡萄具有应对危情的智慧和应付险恶环境的高超生存技巧。

3、应对困难生活的技巧

她是孙家童养媳,在过去的小说人物里面,这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在葡萄这里,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已成为一种生命相依、难以割舍的亲情。在男人铁脑被当成奸细杀掉后,她就和孙怀清形成了实质上的父女关系。孙怀清教会了她生活与劳动的技能,这是她后来能够应对复杂环境的生存基础。缺心眼的葡萄是一位美食好手,发生蝗虫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唯有蝗虫可以食用,葡萄能够把它做成香喷喷的美食。后来发生饥荒,一个人的粮食要供应两个人,生活难以为继,葡萄不仅学会了捕鱼,还跟城里铁路食堂的大师傅学习,把史庄人从来不吃的鱼做成美食。还能把猪食做成美味佳肴。吃着树皮桐树花,她说“桐树花怎恁鲜?吃着你鸡丝?”她甚至还会偷集体的庄稼。孙怀清叫她不要偷,葡萄却说:“抓不着就不叫偷。”瞧瞧,这不是孔乙己“窃书不算偷”的翻版?在她这里,生存的目的远远高于道义,这不就是普通老百姓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么?一次在孙少勇家,几个人埋头吃白面馒头,没有汤。“她抓了点白面,搅了点面汤,给三人一人盛了一碗。少勇看着忙得那么自如从容,手脚、腰身动得像流水一样柔软和谐,心想,女人和女人真不一样。十个女人的灵性都长到葡萄一人身上了。”正是葡萄的灵性,具有常人所没有的生存手段,在极为贫困的岁月里,她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着一个老人。

4、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精神和信心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葡萄都没有失望。乐观的精神和信心也是支撑她把孙怀清藏起来,并养下去的动力。大饥荒时,葡萄“每天饿得心慌意乱”,“想到晚上这一场欢喜(和春喜的爱情)在等着她,就像小时从地里往家走,想到一汪井水里冰着一根黄瓜在等她,马上什么都美起来。”当生存环境变得极其艰难,连孙怀清这样的生活老手都感到悲观绝望,感叹何时是一个尽头,劝她放弃。她又表现出她的傻、她的楞、她的缺心眼。她用抗日战争来说事,说那么艰难的日子都能挨过去,还有什么过不去?孙怀清说这一次不一样。葡萄并不觉得这一次与前几次有什么不一样。正是葡萄所抱的乐观精神和信心,他们艰难地熬过了最为困难的时光,回归正常社会。孙怀清终于毫无遗憾地终老一生,葡萄也赢来了晚年的幸福时光。儿子顺利成长,娶妻生子,爱人孙少勇也回到了她的身边。以此来看,葡萄的人生命运是艰难的,但内心是幸福的。她的地位是卑微的,却向我们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量。

严歌苓所塑造的第九个寡妇王葡萄的形象,为我们拓展了一个新的文学视野。从这个质朴本色的寡妇身上,放射出文学作品中久已缺失的人性光辉,也折射出作家对于社会、对于人深切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对于普通的被利益污染的人性,葡萄的形象无疑具有某种深刻的警示意义。

猜你喜欢
寡妇严歌苓葡萄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古代的寡妇
葡萄熟了
当葡萄成熟时
严歌苓 自律是我日常的生活方式
严歌苓的芳华岁月
严歌苓:那些小人物是怎样打动我的
幺叔
论严歌苓小说中的中国移民者形象
老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