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泓
编者按:李元华,女,1947出生于上海。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曲学校,主攻京剧梅派青衣,副科昆曲。1967年调入上海京剧团《龙江颂》剧组任主要演员。1977年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1994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1998年任中国文联艺术家演出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为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音乐委员会副主任,多年来致力于中华诗词歌曲演唱活动。近日,本刊记者就此对她进行了采访。
问:李老师,您演唱中华诗词歌曲,为中华诗词的传播打开了新的窗口,为中华文化“传统基因”的传承与弘扬作了无可替代的工作。请谈谈您是怎样接触、结缘中华诗词的,以及您对中华诗词的认识。
答:今天《中华诗词》杂志采访我,我觉得很欣慰。这体现了诗词界对诗词音乐的关注。我跟诗词结缘是因为诗词音乐和诗词演唱。我从小搞京剧和昆曲,京剧昆曲的唱词有好多就类似诗词。真正与诗词结缘,是毛泽东主席晚年时为他唱中华诗词歌曲。大家都知道主席写了许多让我们爱读的诗词,但晚年视力不好不能看诗词,请人读古诗词读不出诗味,有人建议他听诗词歌曲,因为诗词有韵律、节奏、平仄,本来就是可以唱的。中华诗词特有的韵律的美,是无与伦比的。谁唱呢?让学过昆曲、京剧的人唱。文化部调过来两个男的四个女的,其中就有我。唱的全是爱国诗篇,气势磅礴。我唱的第一首歌曲好像就是辛弃疾的词。我当时不到二十岁,才演完样板戏,在北京一呆就呆了两年,直到毛主席去世。这个任务非常光荣、神圣。当时唱诗词,不仅仅是主席一个人听,还有中央其他领导也听。我与诗词结缘,小时候就是唱唱而已,但给中央领导唱自己要懂,于是就有好多顶级的文人来跟我们诠释、讲解诗词。这是我学习诗词的过程。当然那时年轻,不能说理解得有多深。当时唱了上百首。而且,不是今人谱的曲子,我们都是用可以找到的有限的古曲改编的。像《碎金词谱》、《九宫大成》等。我还唱过敦煌乐谱,白石道人姜夔的乐曲。
我的主业是演戏。1977年演完现代京剧以后,中国歌剧开始兴旺,但“文革”十年没有培养歌剧演员,人才青黄不接。他们看到《龙江颂》里面我的形象,就选我了。因此我也很荣幸到了歌剧行列。我这辈子干的艺术门类,一个是京剧,一个是歌剧,然后就是我热爱的诗词歌曲艺术。诗词歌曲艺术,长时期非常寂寞。现在年纪大了,我感悟到能在深山老林中,在荒漠沙滩中存活的生命,那都是精华。诗词歌曲就是这样的生命。
在学习诗词、演唱诗词的过程中,我也在受益。历代圣贤,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的有丰富想象力和博大胸怀的篇章。演唱诗词,让我学习到了诗词中自强不息的坚韧的人生。诗词感染我们的是伟大的精神力量,是作者儒雅、坚韧的高尚品质。不仅如此,诗词还让人在短短的文字中看到哲学思维方式,诗词能在平凡事物中反映出深邃的哲学道理。诗词本身的音乐性,也让人愉悦,即使诗词里寓含了强烈的不满、痛苦,但在诗词字面上都是那么美。
问:您出演过多部古装京剧和现代京剧,并主演过《兄妹开荒》《白毛女》《江姐》《窦娥冤》《洪湖赤卫队》等多部歌剧,在法国的世界艺术节上被誉为“东方的夜莺”。近年来,您还举办了“心灵律动——中华诗词演唱会”等多场诗词歌曲演唱活动。请您介绍一下您演唱中华诗词歌曲的有关情况。
答:不断的学诗唱诗的过程,也是我热爱诗词的过程。热爱中华诗词,就要让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它好听好看,使静态的文字形象化、流动起来。几十年来,开始我是为诗词界的学者们唱诗助兴。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心胸打开了,有诗词音乐活动随叫随到。后来我就想要搞一些诗词音乐活动。1997年香港回归,中华诗词学会有一个诗词大赛。当时我跟会长孙轶青老讲,诗词大赛后,能不能搞一个诗词演唱会。我说,当诗词用其他艺术方式绽放艺术光彩的时候,会无限升华它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于是就由我负责搞一台歌颂亲情、山水的诗词演唱会。克服了很多困难,晚会在香港回归前夕上演。演出很成功,中央领导李瑞环同志也来看了;他看后上台说了四句话予以肯定,就是“太棒了、太成功了、太好了、一定要再演”。当时在全国那么多庆回归的晚会中,用诗词构成一台文艺晚会,这是唯一的。从此,我就参与举办了多场中华诗词歌曲文艺晚会。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演出,带队到台湾演出,请台湾演员到大陆办诗词朗诵晚会,歌颂孝道的母亲节诗词朗诵晚会,直至2012年带四川交响乐团和一群年轻的演员参与演出由文化部主办的“心灵律动——中华诗词交响演唱会”。
问:您对中华诗词歌曲的演唱,有些什么体会可以与我们分享?
答:好的文化养料会让人有一个纯净的心态。现在,诗词演唱风起云涌。我们不能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古”,我们今天用歌曲、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来诠释祖宗留下的诗词歌赋的时候,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要理解,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一定要和作品的品质、风格匹配,一定要让厚重的文化不沉重,让它有亲近感。要把诗词中内在的崇高的优雅的内涵表现出来,不能只是形式上的服装、包装。没有敬畏之心,就会“轻薄”,就会名利化,追风逐浪。
搞诗词艺术,要用“哈勃”望远镜,窥见古人的心。我们学习演唱中华诗词,最重要的是如何理解诗词。伟大的诗人都很纯。许多因爱国而受到打击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没有谩骂、没有粗俗。真正的文人,那种高贵、坚韧是值得传扬的。爱诗学诗演唱诗词,方式也要跟祖宗好好学。要使之发生化学反应,变成自己的高尚、儒雅、宽容、有爱心的很淡定的心态。
诗词有吟诵,吟诵是一对一的个性化的东西,体现的是个体的音韵含量。有个性、修养、地域的特点,取决于个人音韵的功力。吟诵其实是很难的,既要有音韵基础,又要理解作品,还要有声音,理解力加表现力,这样才好听。人们的审美总是有新的要求,所以诗词便有了从“吟”到“咏”到“唱”的发展过程。我们搞诗词歌曲演唱,一定考虑到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传承需要发展,如果不美,谁爱?推广和弘扬诗词,一定要做得美。祖宗写了美文,你得赋与美音,叫作“美文配美音”。历史曾经怎样过,那是历史;现在表现诗词,就要适合现在的审美。
问:您今年70岁了,还一直在用诗词音乐的方式,为弘扬中华诗词作出贡献。请问您退休后特别是近年来,做了哪些工作?
答:我们适逢盛世,中央不仅倡导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还有非常具体的措施。如“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文艺不要作市场的奴隶”,提高中小学教材中诗词的比例等等。我是积极的践行者,在诗词寂寞时就在做。我十一二岁时,每唱一个戏,母亲都会跟我讲这个戏的历史、故事,如《宇宙锋》的背景。父母给予的耳濡目染,真的是“润物细无声”。所以,要从深处理解中央为什么要倡导传统文化。
2012年我做了两台与诗词有关的晚会,一台是国务院参事室迎春联欢晚会,我做导演,组合了诗词、诗家、诗人,如叶嘉莹也与会了;一台是迎十八大,由文化部主办的大型晚会。
2015年,由人民音乐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诗之歌——李元华诗词演唱专辑》,专辑共四张CD,其中有一张是伴奏碟,极为方便诗词音乐爱好者演唱。这个专辑,收入了我历年来演唱的古代诗词歌曲46首,它们好多是资料性的,其中最早的就是向毛泽东主席演唱的诗词歌曲。我希望社会上知道有这么一个专辑。希望它能满足诗词音乐演唱以及爱好者的需要。
2015年整个暑假,我在通州区临河里小学给几十个孩子义务讲诗。很热,我自带矿泉水。那房子也没有空调。几十个孩子跟着我学,我教他们朗读诗,演唱诗,用舞蹈表演诗,每周教学两天。同年,我在中央电视台“放歌中国”做了“李元华——中华诗词演唱会”。我作这台演唱会,就是想留下一个东西,留下李元华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唱的面貌。
仅2016年6到7月,我就有近20场围绕中华诗词的演唱和演讲。忙得不得了,忙什么?需要我唱我就去唱,需要我讲我就去讲。我现在开了一个专讲诗词的讲座,讲稿就叫《中华诗词的大美神韵》。我住通州区,在区图书馆还开了面向读者的讲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演讲;针对中小学教材中诗词量加大了以后中小学老师怎么“教”的问题,给中小学老师补课。通过这20多场活动,我真正感受到了老百姓对中华诗词的渴望。通州关工委和教研中心组织了上百所学校开展诗词文化展读。我当了四天评委,见证了几千个学生几千个家庭参与。
好心态滋养了我一个好身体。退休了,责任心还在,爱心还在,热爱艺术的心依然还在,艺术能力还在。养老的最好方式,是“退而不休”,才能“老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