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使命,助圆强军梦

2016-12-17 17:45王子江
中华诗词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革命军人军旅官兵

王子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军旅诗词根源于中华诗词,成长于刀光剑影、硝烟战火中,历来都是陶冶情操、浸润心灵和凝聚兵心、鼓舞士气的“压舱石”。《史记·孔子世家》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事。”古往今来,许多军事大家都有着深厚的诗词底蕴,也创作出了许多耀古烁今的佳什。如岳飞的《满江红·写怀》、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陈毅的七绝《梅岭三章》等等,既是军事行动的檄文,又是光耀千秋的诗词。习近平主席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既是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潜在于人们精神世界的人文诉求,更是当前诗词界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大文化命题。作为当代的军旅诗词创作者,也包括军旅诗词喜爱者,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当中,不仅要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意识,更要有一种自觉的担当意识。

军旅诗词要姓“军”。诗,是生活的艺术反映。军旅诗词,要反映的不仅是一种军人的行为方式,更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价值体系。其中,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稳定的部分,是一支军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军旅诗词创作,必须要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先进军事文化的内核,也是引领军旅诗词创作的灵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深刻而生动地阐释了我军官兵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全面界定了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和军队的关系,鲜明地体现了我军优良传统、时代发展要求、官兵价值追求的高度统一,是诗歌创作的根本指南和强大动力。开放的时代没有封闭的军营。在当今社会大变革、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形形色色的思潮不可避免地对官兵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产生影响。创作军旅诗词,就必须要以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紧跟时代步伐,紧贴部队实际,聚焦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写出当代革命军人的精气神。这,既是贯彻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客观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军旅诗词创作与时代同步、永葆艺术青春的自身需要;既是保证在多元价值观中塑造主流精神、抵制和防止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麻痹松懈、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的有效手段,也是充分发挥军旅诗词的塑心育人功能、提高广大官兵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广大官兵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军旅诗词创作,必须要彰显军队革命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当代中国军人的文化背景当中,追溯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总括起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起来的优秀历史文化;另一个就是,我军在发展壮大历程中培育起来的革命传统文化。这两个部分互相交融在一起,已成为一种获得军队最广泛认同的文化追求,已经鲜明地表现为一种人文理想、文化血脉,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军人和社会广大群众。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体现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我党我军创造了著名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上甘岭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涵养和决定着军队精神的形成和走向,是哺育一代官兵举旗铸魂、履行使命的宝贵财富。深入挖掘和讴歌部队的光辉战史、成功战例、团队精神,充分发挥诗词创作优势和感染作用,让广大官兵在感悟先辈业绩中增强光荣感和使命感,当是军旅诗词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军旅诗词创作,必须要特别注重挖掘“两弹一星”精神。在极不寻常的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在受到世界主要大国经济、技术全面的封锁下,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广大解放军指战员与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而且还培育了一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特别是,我军已把“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作为当前的核心任务。信息化战争对“勇”的要求更多、更广、更高,我们必须要着眼于重大的军事科技发明、高端军事设施建设、多军(兵)种联合演习、抢险救灾、国防施工等军事活动,如实地去揭示广大官兵自觉掌握信息技术和精确制导武器,把平时当战时,瞄准强敌苦练精兵的战斗精神;全面地去讴歌在艰苦复杂环境中锤炼吃苦耐劳、连续作战、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遇险不惊的心理素质和勇于奉献牺牲的英雄气概,使之成为广大指战员在军队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成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进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形成科技诗词派,让其在中华诗词的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军旅诗词要在“军”。《尉缭子·兵令》上说:“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军队由战而生,文化为战而存。军事职业的特殊性和我军的职能,决定了军旅诗词创作必须要具有浓郁的“兵味”,只有始终扎根于绿色方阵这块沃土,深入到军事变革大潮下激情燃烧的军营生活现场,坚持一切为了官兵,一切依靠官兵,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追根溯源,开拓创新,真正反映兵情、军味,才能保持军旅诗词的旺盛生机和活力。首先要确立军魂意识。我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历来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建军原则和永远不变的军魂。在新阶段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和军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军队使命任务的拓展,强军目标的提出,都必须要把“铸牢军魂”、“忠诚于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前者,是贯穿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当代革命军人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品格和价值取向,是党和军队关系在官兵个体身上的具体反映;后者,贯穿和渗透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具体方面,决定着官兵的思想和行为。当前,军旅诗词创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选择正确的价值目标,自觉地做到听党的话,跟党走,大力弘扬以“忠诚于党”为核心内容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潮,深刻揭示军魂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军事指导理论中最核心、最本质、最精华的瑰宝,为广大官兵提供精神食粮、思想武器。其次要赋予“血性”底色。2012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全军都要强化战斗队思想,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意识,强化部队战斗精神,使全军始终保持常备不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战备状态。”回顾历史长河中的民族精神,中国军人身上展现的视死如归、能打胜仗的战斗精神,始终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文化的本质就是战斗文化,其战斗性决定了军旅诗词也必须得围绕战斗力标准来创作。“文之盛,武则强”,战斗文化既是催生和涵养战斗精神的丰厚沃土,又是我军文化建设的显著标志。“爱国”与“献身”是军人的本质特征,一直以来,我们的军队都以久久相承的民族血性在昭示她的存在,在获得整个世界上的尊敬。在人们容易滋生“做和平官、当和平兵”的和平时期,挖掘战争年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闻战则喜当主力打头阵”、“猛打、猛冲、猛追”等牺牲奉献精神,赋予军旅诗词以雄健豪迈、粗犷昂扬的“尚武”、“刚性”艺术品格,让阳刚之气和男儿血性充满军营,激发广大官兵爱军精武的内在潜能,敢于亮剑,克敌制胜,对我军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军旅诗词的创新发展和繁荣也必然会起到促进作用。再次要强化保密观念。自古兵机贵于密。“兵机贵密”是古今中外兵家用兵作战必须把握的一条重要通则。特别是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保密与窃密的斗争日趋复杂,保密工作面临着新形势,面对着新挑战,肩负着新任务。军旅诗词创作,必须要知密、保密、脱密,要牢记军人保密守则“十条规定”,不可以涉及部队的编制、番号、装备、实力,也不可以涉及部队的基本任务、工作目标、训练手段、技术水平等保密事项,做到不该说的绝对不说,不该写的绝对不写。否则,稍有不慎,就会在保密问题上“出洋相”、“栽跟头”,不仅会对部队建设造成损失,也会对诗词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军旅诗词要为“军”。军队是一个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其职业也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职业,“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其基本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对军人的职业要求更严格、更系统、更全面,更需要有丰沛的人文底蕴来助力和支撑。可以说,人文素质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江源头”;人文底蕴的厚度,决定着一个人灵魂所能达到的高度,标定着一支军队发展所能达到的程度。毛泽东早在1944就深刻地提出了“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一论断。文化工作以其独有的形式和功能,为培养和提高军人素质,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最终加强质量建军、提高战斗力,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军旅诗词创作和服务的主体在基层,也就是根在基层、魂在基层,只有坚持为官兵服务,满足官兵求知、成才、审美等综合文化的需求,才能有所作为。一要突出官兵的主体地位。官兵是军队的基础,是军旅诗词创作的主体和对象,为官兵服务也是军旅诗词创作的应有之义和首要之点。军旅诗词创作,应自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广大官兵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把基层官兵作为创作的主体对象,从火热的军营生活中、强军梦的生动实践中和部队特有的精神中挖掘素材,要满腔热忱地歌颂官兵,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官兵,努力使军旅诗词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官兵,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广大官兵培育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崭新风貌,充分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创作、吟唱、欣赏”三个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官兵的文化需求牵引军旅诗词繁荣发展。二要突出军队的时代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军队在全面加强、协调推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坚持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等,已成为军队建设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军旅诗词创作要跟上军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官兵的思想变化和心理需求,就必须注意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建立起与信息军队相适应的创作和传播方法。既要注意军旅诗词的艺术性、趣味性和特色性的有机统一,又要注意军旅诗词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发展性的无缝对接,还要把部队环境与驻地人文资源结合起来,把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理论和先进的知识融汇进以“言志”并“缘情而绮靡”为审美原则的中国诗词艺术,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用时代精神塑造当代官兵形象,创造与时俱进的军旅诗词,使之永葆青春活力。三要突出诗词的育人功能。《周易》上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辞》)意思是说,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习主席也强调“我国古代有很多赞扬和弘扬军队英勇精神的优秀文化,如唐代王昌龄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戴叔伦的诗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人玉门关,宋代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可以结合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选编一些这方面的材料提供给官兵学习,既砥砺品质,又结合军队特点弘扬民族精神。”“用诗词化人”,就是用诗词来影响人、熏陶人、塑造人,把对人的外在要求,变为人的内在自觉。首要的,军旅诗词创作要有时代性。一切文学作品的生命力都在于反映时代,代表时代,溶入时代,象征时代。这就要求军旅诗词的创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时代的前列,牢固树立创作源于基层、服务官兵的理念,以广大官兵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为标准,以端正的态度、敏锐的目光,正确审视社会现象,把握时代的主流和发展方向,努力使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相统一,让诗词艺术创新之果更好地为基层官兵所享有,更好地促进部队建设全面发展。军旅诗词创作要有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能够使人直接感受到美和真理的存在,能够让官兵在审美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各种美的形象的欣赏,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形象的启迪,从而激发官兵自觉追求美好向上的事物,鄙视和摒弃丑的错误的东西,划清美丑荣辱界限,塑造美好心灵。关键的,军旅诗词创作要有情感性。情感性是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之一。从本质上说,诗歌是人类情感的产物,是情感积蓄后喷薄而发的产物,也就是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诗缘情而绮靡”。要让官兵在情感交流的审美活动过程中,感受到诗人的真情实感,引发情感的愉悦,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深悟其内在的意蕴,使情感的渗透转化为陶冶情操、净化思想、完善品格,进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潜移默化地影响官兵的政治倾向、思想感情、伦理观念和精神情趣。

总之,军旅诗词创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始终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聚焦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用文化培育战斗精神、铸魂育人,促进以军事斗争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完成。

猜你喜欢
革命军人军旅官兵
军旅青春正步走
胸怀军旅梦
武警四川总队组织官兵进行健康体检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林宥嘉:军旅回归,重新上路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弘扬中原突围精神 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连队革命军人委员会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