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开拓:台湾高等书法教育现状分析
——以硕、博士生培养中学科构建及学位论文为例

2016-12-17 06:35:16赵明
书法赏评 2016年5期
关键词:书法史篆刻研究所

■赵明

传承与开拓:台湾高等书法教育现状分析
——以硕、博士生培养中学科构建及学位论文为例

■赵明

1934年9月,金陵大学成立国学研究班,将书法与经学、小学、史学、诗学一起列为国学研究科目,由胡小石先生教授“书法史”“金石学”课程,这是近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史上最早为研究生开设的书法课程。台湾地区高等院校研究所开设书法课程,最早为1962年的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目前可知,台湾地区第一篇与书法相关的硕士论文,就出自该校1965年傅申的《宋代文人之书画评鉴》。据台湾艺术大学李郁周教授称,七十年代就读于中国文化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期间,曾修过庄严讲授的“书画品鉴”与“题跋学”、王壮为讲授的“书史研究”以及曾绍杰讲授的“金石学”等书法相关课程。[1]随后,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艺术史组(现艺术史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研究所、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台湾艺术学院(现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史研究所等高校研究所也相继开设书法相关课程,并且各高校依据学科优势开课,形成系统性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如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书法组、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华梵大学美术与文创学系书法组等这样专门书法研究所(组)的设置,对台湾地区高等书法教育发展可谓影响深远。

一、学科构建中的专业归类与课程设置

专门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大陆高等教育在院系的基础上开设了各种专业,专业越分越细,但是将学门划分过细,缺乏弹性,反而不利于专业的发展。根据“台湾大学院校学科分类标准”来看,[2]按照领域—学门—学类的模式,一级学门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划分,二级学类与研究所的设置更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划分,这样虽然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但是却很好地实现了研究生教育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交融与变革。[3]体制上实行“院系所”建制,在大学下面设立各种学院,学院下面再设立学系与研究所,学系培养大学生,研究所培养研究生。各学门与专业有较宽广的空间,利于学位、课程与国际学门的接轨。

台湾地区各高校研究所的书法课程,大多根据学科优势或者结合特色研究领域进行设置。李郁周在《研究所阶段的书法课程与教学概述》中将书法课程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如文学类型的书法研究所、史学类型的书法研究所、美术类型的书法研究所、教育类型的书法研究所等,各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开设的书法课程当然各有偏重,不宜一以贯之。”[4]不同类型的书法研究所培养不同社会所需人才。各高校研究所硕、博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一般为一至两学年,其中必修课每学年两至三科,以基础史论与论文写作为主。然后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或者统称专业选修。专业选修有些院校不分年级,也有些院校不分硕、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取。除了共同必修、专业选修之外,如台湾师范大学(表1)还规定需要跨组、跨所或者跨校所选修,这样才能达到毕业修课要求。

表1.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研究所)硕士班学分架构表

书法专业设置在哪个系所,相应地与该院系结合也就更加紧密。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硕士班在基础研究课程上,将选修课程分为四个类别:学术思想类开设十门专题研究课程,语言文字类开设四门专题研究课程,文学类开设十七门专题研究课程,书法篆刻类开设九门专题研究课程。学生在主修书法篆刻类的同时,其它三类的课程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修习。台湾地区书法硕、博士生培养,普遍对人文素质要求较高。明道大学国学系所2004年成立的书法组,为台湾地区第一个书法与中国文学结合而成立的专业研究所。成立初衷就是拓展文学触角,深化书法内涵,让文学研究的领域更为宽广,让书法艺术的境界日益提升。

台湾地区高校书法专业除了较多属文学研究所外,其它一般设置于美术学研究所、艺术学研究所或者艺术史研究所。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在对自身认知的基础上(原历史研究所中国艺术史组),突出将艺术鉴赏学与文化史脉络相结合,进行跨学科整合研究。课程安排上实行较有特色的主修和副修相结合方式。硕士班须从中国书画、亚洲工艺、台湾艺术/佛教艺术三大专业领域中择一主修和一副修,其中只有台湾艺术与佛教艺术可互为主副修。博士班须从中国书画、亚洲工艺、台湾艺术、佛教艺术四大专业领域中择一主修和一次修,并在非艺术史领域中选一与论文相关之研究领域作为副修。

各种类型研究所的书法课程,都在经验中不断总结调整。书法课程设置上,在理论研究、术科训练与篆刻研究为主的同时,[5]亦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具体各高校研究所书法课程安排,可参见本文“中国台湾地区部分高校研究所书法课程一览表”(附录一)。

台湾艺术大学2006年成立的书画艺术学系,由1962年美术学系国画组发展而来。研究所教育由本科教学中对学生的术科训练比较重视,转为术科与学理研究的并重,例如硕士一年级开设六门书法课程,其中三门理论研究,三门创作研究。专业教学课程安排与架构上,依学生性向依序渐进、扎实根基、中西融合、古今互参、丰富学养,奠定优异的创作基础。术科的课程安排,由大学部的临摹为主转为研究所的创作为主,如书法艺术专题、书法创作专题、中国书篆专题研究等,都是创作实践课程。

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书法组的课程设置,在台湾高校书法教育中是涵盖面较全者之一。在传统中国书法史、篆刻史、书法理论、篆刻理论、各书体临摹与创作的课程基础上,开设书法美学、书法文献学、书画题跋研究与创作、日本书法史研究、中日书法交流史、域外书法研究与参访等,并旁及文物鉴定、书法展览规划、书法教育研究、书法教学与教材教法、书法艺术创意产业研究等。还有一些高校特色专业课程的开设,例如台南艺术大学文博学院的博物馆学与古物维护研究所,纸质文物与东方绘画修复专业开设的有造纸、装桢、基础裱褙、传统草木染等。为台湾地区保存中国文化传统技艺培育专业人才,并为传统技艺的正确承继建立资料的记录与整理。

此外,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除了本所基本的专业课程要求,对英语、日语的研修也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有阅读中、英、日相关文献的能力,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史专业人才。这一点十分具有前瞻性。海外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专家在借鉴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上做出了诸多探索,影响显著者如高居翰、苏立文、方闻、巫鸿、白谦慎、柯律格等,研究角度、思路和方法上的突破使他们取得了相当的成就。[6]这些学者对于艺术的前沿与中国艺术的研究成果已经不容忽视。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也应该放眼于大环境之中,而不再囿于闭门造车。透过国际文化学术交流,营造世界观、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大格局的创作胸怀,在传承中不断去开拓创新。

二、培养环节中教学、师资与课程大纲

书法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将古代的师徒授受加以变通,并以恰当的方式融入现代教学模式之中,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现在台湾高校研究所的书法教学,力求突破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式,以培养学生独立研究文献,发现问题能力。课堂上多采用学生做“导读报告”的形式。老师提前根据学生情况分配导读内容——多为专题性质的主题参考文献,学生根据自己需要报告的主题,查阅文献、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课件,然后作为主讲人上台报告。老师与其他同学一起参与讨论。

从早期研究所书法课程创建到现在,台湾地区高等书法教育的师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张隆延、丁念先、王壮为、曾绍杰、李普同、庄严、姜一涵、王北岳、那志良、于大成、龚鹏程等老一辈台湾书法教育家。第二阶段为他们所培养的学生,现在多是台湾各高校书法教育的学科带头人或中坚力量,如傅申、李郁周、张清治、陈钦忠、崔成宗、张炳煌、黄纬中、蔡崇名、林进忠、林隆达、杜忠诰、叶国良等。第三阶段为教学主力的青年力量,如庄千慧、简月娟、卢慧纹、香取润哉、马铭浩等。近几年“中国两岸四地百强大学调查”显示,台湾高校博士学位教师占较高比例。[7]高校书法教师队伍亦是如此,而且其中取得国外博士学位(多为艺术学或书法学)的人数也有不断增加趋势,如杜忠诰为日本筑波大学书法博士,黄华源为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书道学博士,卢慧纹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博士,香取润哉为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书道学博士等。

在课程大纲的设置上,因篇幅有限,选择六种具有代表性课程介绍,以便了解其课程内容安排情况。依序是书学研究法(一)、魏晋南北朝书法专题、书法教育研究、日本书法史、行草研究与创作、篆刻研究与创作。[8]

(一)明道大学人文学院国学研究所书法组,李文珍开设的“书学研究法(一)”课程大纲:

1.课程内容及教学进度(个人简历编制)2.书学名义与范围

3.文史书学资料(方志、丛书等)4.书学工具书

5.书学入门必读书目6.书学史论图书文献

7.书法碑刻图书资料8.书法刻帖图书资料

9.期中报告10.书法墨迹图书资料

11.甲金图书目录12.新出土简帛资料(一)

13.新出土简帛资料(二)14.书学图书目录与网络资讯

15.书学图书版本学16.书学图书资料校勘学

17.书学资料辨伪学18.书学方法综说

(二)台湾大学文学院艺术史研究所,卢慧纹开设的“魏晋南北朝书法专题”课程大纲:

1.课程介绍2.东汉的书法发展

3.新旧书体的交错:三国、西晋、十六国的书法发展

4、5.东晋:王羲之及其周边6.博物馆参观

7、8.南朝石刻与兰亭论辩9、10.六朝书论选读

11、12.北魏:“魏碑体”的形成13、14.北朝的摩崖刻经

15、16.西北地区考古发现书法材料

17.期末报告一18.期末报告二

(三)明道大学人文学院国学研究所书法组,李文珍开设的“书法教育研究”课程大纲:

1.书法教育概说2、3.书法教育史

4、5.书法教育理论6、7.书法课程

8.现代日本中小学书法教材9.1970年代台湾小学书法教材

10.1980年代台湾高中书法教材11.1990年代台湾小学书法教材

12、13.书法教法14、15.教学评量(评鉴)

16.书法教师讲习会17.现况(社会、学校)

18.书法教育综论

(四)明道大学人文学院国学研究所书法组,香取润哉开设的“日本书法史”课程大纲:

1.课程导览2.日本书法史概论1-飞鸟时代

3.欣赏研究1-飞鸟时代4.日本书法史概论2-奈良时代

5.欣赏研究2-奈良时代6.日本书法史概论3-平安时代

7.欣赏研究3-平安时代8.日本书法史概论4-镰仓时代

9.欣赏研究4-镰仓时代10.日本书法史概论5-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11.欣赏研究5-室町·安土桃山时代12.日本书法史概论6-江戸时代

13.欣赏研究6-江戸时代14.日本书法史概论7-明治·大正时代

15.欣赏研究7-明治·大正时代16.日本书法史概论8-昭和时代

17.欣赏研究8-昭和时代18.研究总结·成果展

(五)明道大学人文学院国学研究所书法组,杜忠诰开设的“行草研究与创作”课程大纲:

1.行草历史起源、米芾〈行书学书自叙〉临习与技法整理。

2.行书历史发展、米芾〈行书学书自叙〉临习与技法整理。

3.东晋行书发展、米芾〈行书学书自叙〉临习与技法解析。

4.唐代行书发展、米芾〈行书学书自叙〉临书应用。

5.宋代行书发展、王铎〈行书五律五首〉临习与技法整理。

6.元代行书发展、王铎〈行书五律五首〉临习与技法整理。

7.明代行书发展、王铎〈行书五律五首〉临习与技法解析。

8.清代行书发展、王铎〈行书五律五首〉临书应用。

9.民国行书发展、行书创作。

10.章草历史发展、王铎〈草书七律五首〉临习与技法整理。

11.东晋今草发展、王铎〈草书七律五首〉临习与技法整理。

12.唐代今草发展、王铎〈草书七律五首〉临习与技法解析。

13.宋元今草发展、王铎〈草书七律五首〉临书应用。

14.唐代狂草发展、黄庭坚〈诸上座草书卷〉临习与技法整理。

15.宋明狂草发展、黄庭坚〈诸上座草书卷〉临习与技法整理。

16.明清狂草发展、黄庭坚〈诸上座草书卷〉临习与技法解析。

17.明清行草书法发展、黄庭坚〈诸上座草书卷〉临书应用。

18.民国标准草书发展、草书创作。

(六)明道大学人文学院国学研究所书法组,罗德星开设的“篆刻研究与创作”课程大纲:

1.甲文的研究与实作2.金文的研究与实作3.楚系的研究与实作

4.晋系的研究与实作5.齐系的研究与实作6.燕系的研究与实作

7.秦系的研究与实作8.汉印的研究与实作9.隋唐的研究与实作

10.宋印的研究与实作11.元印的研究与实作12.明清印的研究与实作

13.明代篆刻家的研究与实作14.浙派篆刻家的研究与实作

15.邓派篆刻家的研究与实作16.海派篆刻家的研究与实作

17.近现代篆刻家的研究与实作18.海外篆刻家的研究与实作

李文珍教授不仅执教于台湾艺术大学,在明道大学亦开设课程。其“书学研究法(一)”,与书法史料学、美术考古学、书法文献学等专业结合,利用学科交叉方法培养学生对书法史论研究的分析能力。“书法教育研究”,在书法教育史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课程设置、日本中小学书法教育、台湾中小学书法教育及教师培养等研究,引导学生搜集并研读书法教育图籍资料,培养学生在书法教育方面研究的能力。

卢慧纹开设的“魏晋南北朝书法专题”,属于典型的书法史专题研究。课程内容除讨论魏晋南北朝之重要书家、书法作品及风格外,还特别注意艺术风格发展与地域、政治、经济、宗教及社会环境变动的关系。利用其史学研究优势去检视各种考古发现,如敦煌及西北地区发现的残纸、经卷及墓砖、洛阳的邙山墓志与龙门造像题刻、山东地区的摩崖刻经等。

香取润哉开设的“日本书法史”,通过资料收集与文献探讨,列举当时书道史上重要的相关人物,以生平历史与书道作品为依据,研究书道发展与交流互动的实际状况,探究各个书道潮流的面貌,建立宏观的书道发展面貌。从中分析归纳日本书道作品的价值意义,在学术理论探讨里学会认知与欣赏。杜忠诰开设的“行草研究与创作”,通过临创实践把握每个时代的行书、今草、狂草发展与特点。教学评估以平时临帖与创作验证占50%,平时技法整理与技法解析占30%,期末行草创作作品与学习心得报告占20%的方式开展。罗德星开设的“篆刻研究与创作”,在中国篆刻史及专家篆刻的基础上,探讨金石学的传统与递嬗、文人篆刻的特色与风格的研究,现代篆刻的取向与传承的使命,思考中国篆刻未来发展的趋势、定位等。

课程大纲的研究内容往往也会配合该地区艺术活动的开展,将教学与本地资源有效地结合利用,或者走出课堂以参访与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卢慧纹开设的《中国书画鉴赏研究》课程中,穿插台北故宫博物院不同档期的展览与本地的书画特展。在安排参观北京故宫《石渠宝笈》特展行前准备中,要求学生在展品中选择六件作品,整理每件作品的基本资料,研究书目,并撰写研究回顾与形式风格分析等。香取润哉开设的《域外书法研究与参访》,利用暑假带领学生赴日本东京,拜访大东文化大学、参观关东地区书法与汉学相关的博物馆、美术馆,考察台日书学环境与发展之差异。进行资料收集与研究题目设定,域外参访考察后再进行资料补充与研究讨论,并请研究相关学者进行专题演讲。

三、硕、博士生书法相关学位论文动向分析

从1965年台湾地区第一篇与书法相关硕、博学位论文至今,已经整整五十年。目前,书法相关硕、博论文总量已经超过千余篇。台湾辅仁大学叶碧苓在《五十年来台湾博硕“书法”论文之研究动向》中,已将2010年之前台湾地区书法相关博、硕学位论文发展情况进行充分探讨,本文不在赘述。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日新月异,近几年更是突飞猛进,有鉴于此,故笔者将最近五年(2011—2015)台湾书法相关博、硕学位论文的研究动向做一整理,运用图表分析,便于大家能清晰了解台湾地区高等书法教育现状。

图1 2011—2015年硕、博论文每年数量分布情况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近五年的台湾书法相关硕、博士生学位论文共214篇,其中博士论文10篇。[9]以2011—2015年硕、博论文每年数量分布情况来看(图1),除了2012年论文数量略高一些,接近50篇以外,另外四年论文数量都在40篇上下浮动,发展较为稳定。为了论述方便,笔者将这些硕、博士生学位论文分为六大方向:书法史、书法理论与美学、书法教育、书法技法与创作、篆刻研究及杂类并根据各个方向论文数量,绘制硕、博论文研究动向分类图(图2)。[10]此分法学界尚无固定标准,不一而足。

图2 硕、博论文研究动向分类图

书法史类研究在硕、博论文中呈现较大比重,共有90篇。其中个案研究有54篇,论述角度多以时代背景、生平经历、交游考证等方面看其书学渊源及书学思想,并通过作品分析书法风格样貌,评定其发展成就及对后世影响。主要研究对象有王羲之、虞世南、欧阳通、杨凝式、黄庭坚、岳飞、宋克、赵孟頫、文征明、赵之谦、郑簠、沈曾植、杨岘、张裕钊、杨沂孙、徐三庚、吴昌硕等。数量上来看,蔡襄、杨维桢、齐白石、胡小石、石涛研究各有2篇,最多者为李瑞清有4篇。

图3 书法史类

随着台湾对本地区文化研究的重视,台湾地区书法发展与书家的论文研究数量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2010年之前全部只有40篇,[11]而近5年就增加23篇。其中台湾书家个案研究有15篇,以上世纪前、中期迁台书家及本地书家研究为主,如曾绍杰、陈云程、邱明星、董开章、江兆申等。他们见证过台湾历经日本殖民统治到光复后国民政府迁台,这百余年间的历史变迁与政权转移,也是百年来台湾书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本地书家,多以书学背景,书法风格成因及对台湾书坛的影响为主要阐述点。对地区书法文化、现象研究有8篇,例如廖宜田《鹿港龙山寺匾额、楹联、碑刻书法研究》、王美淇《台南圣母庙楹联书法研究》等。透过文献整理及田野调查,归纳分析楹联书家艺术历程、作品风格及成就,对于区域文化的整理与保护有积极意义。

书法史类对于书法金石、文献的研究有14篇。如陈进丁《西周金文书法研究》、张致苾博士论文《唐代墓志书法研究》、萧世琼博士论文《唐代敦煌纪年文书及其书法文化研究》等都是借着对书法文献、史料分析,来看其时代审美、书法文化、书法特色及其书法价值的各种现象。

书法理论与美学类共有19篇。论文从思想角度切入,以中国哲学、书法美学或者艺术理论去谈及书法理论,结合时代背景与文化思想,探究书法艺术的思想延伸。如林俊臣博士论文《中国书法人—书问题析论》、陈慧玲博士论文《鉴赏书法的哲学观点之研究—以〈庄子〉与六朝书论为重心》、萧雨珍《中国书画关系中之艺术哲学之研究》、吴育菁《东汉蔡邕书法美学研究》、洪敬尧《书法美学的现代论述》等。

教育类论文所占比例仅次于书法史类,这主要受师范类大学与教育类大学培养方向的影响,一共35篇。教育史研究较少,只有2篇。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最多,对书法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模式、授课内容进行分析探讨,这类有26篇。如薛佩娟《欧阳询楷书对国小书法课程之意涵研究》、刘满玉《国小一年级硬笔书法教学成效之研究》、李美贞《国小高年级意象书法之情境教学研究—以新竹县照东国小为例》、洪嘉敏《学科本位艺术教学策略在国中书法教育之应用研究》等。其中较特殊的有蔡沛延《左撇子学童以右手写书法之历程与可行性研究》,由书法艺术有自左而右书写的特殊性,探讨是否也能使左手写字学童倾向使用右手书写技法,以适应书写方向性。苏艳贞《书法教学活动对国小学童情绪智力影响之行动研究》,以情绪智力为主轴的书法教学课程,并借由观察、访谈,辅以量化和质性资料,实施监控行动方案及评析行动方案之成效,以达成课程发展之目的。其它论文还有通过心理学探析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及途径。此外,还有教育中的传播与交流,有7篇。关注点在对外华语汉字教学、书法教学中的行动研究、课程设计、学习成效等,为提高学习者对书法艺术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将书法或借由书法将华语文教学推广到世界各地。如张瀞文《书法教学对非汉字背景华语文学习者汉字习写影响之研究》、王心伶《东南亚新住民楷书书法教学之行动研究》、黄佛明《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之书法教学实施研究》等。

书法创作与技法类共有33篇。其中创作探索及自述居多,占22篇。以主题方式作为理论背景,厘清传统书法的元素,笔法、结构、行气与章法的本质义涵,并透过相关文献深入探讨历代名家作品所体现出的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并试着进行个人的书法创作与尝试,论文标题大多加上副标题以突显创作之意涵。如戴鸿裕《禅意书法风格研究—戴鸿裕书法创作论述》、林居城《书法之情性研究—林居城书法创作论述》、陈俊中《意象情境—书法创作研究》等。另外一种传统技法、笔法的整理研究有11篇,透过古代书学理论、文字造形及视觉效果探讨分析其书法特色与美感原理。如萧顺杰《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书法研究》、吴弘钧《马王堆帛书〈式法〉书法研究》等。

篆刻研究类一共有13篇。个案研究只有2篇,为林冠贤《赵泥古篆刻研究》与陈昭安《来楚生书法及篆刻研究》。篆刻理论研究有4篇,如陈怡静《承传与发展—晚明篆刻风格研究》,黄雅宜《日本近代篆刻发展的肇基—清末民初中日篆刻交流的考察》等。篆刻创作研究7篇,多为选一主题与篆刻结合探讨,并以实际作品剖析主题与篆刻的关联,并透过实验创作,强调篆刻艺术中主题的表现。如王政斌《印·韵-篆刻艺术音乐性创作研究》、刘名哲《文字图像性之探讨—篆刻创作研究》、郭哲吟《形·意·字篆刻创作应用研究》等。

杂类共33篇,可分为书法设计、书画装裱修复与材料、科技与图像、生活应用四个小方向。书法与设计相结合论文有7篇,以汉字字文设计手法为基础,通过解构、重新组合汉字,加入书法元素,借由研究的过程,找出与书法搭配的设计手法,整合出现代书法设计中所表现的东方设计脉络。如蔡孟颖《汉字字文设计创作研究—以书法用具包装为例》、陈靖昇《书法海报设计应用发展创作研究—以环保议题为主》等。

书画装裱修复与材料有7篇。古代书画装裱材料、形制与工艺技法等皆展现了当时代装裱制作风格样貌,研究该如何选择适当的修复方式等。材料类,从历史文献探讨传统使用之书画材料,并以科学方式解释古人观察后所记录之现象,探讨其化学结构与物质间的化学作用,再辅以中西方科学试验纪录。如叶芷蓉《书画装裱材料再使用修复方法之初探─以日式挂轴〈养和人物图轴〉为例》、戴君珊《东方书画纸质文物全色前胶矾水涂佈比例研究》、江孟霖《书画现状修复的理念与应用-以折扇为例》等。

科技与图像有8篇,研究角度多为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将书法融入到现代科技之中。如黄于哲《影像学习方法用于机器人书法》、郭益铭《书法家之e化书法字典、字帖建立研究—以贾景德先生书法为例》、郑辉雄《数位书法创作之研究-以Maya Paint Effect为例》等。生活应用有11篇,将书法纳入到生活情境中去考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李惠敏《戏弄街坊“书法书写都市空间”—艺启来》、巫俊莹《书法活动改善养护机构老人孤寂感及自我概念成效之探讨》等。

根据统计总体来看,近五年论文数量以高雄师范大学42篇为最,其次为台湾艺术大学41篇,再次为明道大学21篇,这三所学校论文之和达到了总数的一半左右,其它高校均不到10篇。书法相关硕、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最多者为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郭芳忠教授19篇,第二位为明道大学李文珍教授16篇,第三位为台湾艺术大学林进忠教授15篇,第四位为明道大学陈维德教授8篇,第五位分别为中兴大学陈钦忠教授、高雄师范大学黄宗义教授、台湾艺术大学林隆达教授各6篇。

图4 杂类

四、小结

中国台湾地区高等书法教育,在六十年代老一辈书法教育家开创的基础上传承发展,八十年代经过短暂式微,到九十年代初期高校书法专业教学又开始陆续繁荣。此时,大陆高等书法教育亦如雨后春笋般地兴盛起来。现在台湾地区高等书法教育在沿着传统书法教学模式的同时,又不断结合国外艺术思潮去积极开拓创新,将书法艺术推向国际。本文写作初衷亦希望在对台湾高等书法教育的现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两岸可以一起探讨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拓上携手共进,继往开来。

附录一:

中国台湾地区部分高校研究所书法课程一览表

参考文献:

[1]陈振濂.中国现代书法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0.

[2]李郁周.大学书法系所的创设与发展[C].台湾书家书事论集论.台北:蕙风堂,2002.

[3][日]河内利治(君平).关于台湾书法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考察[J].大东文化大学纪要,东京:大东文化大学,2003,41(A85-A117).

[4]叶碧苓.五十年来台湾博硕"书法"论文之研究动向[J].书画艺术学刊.台北: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2011,(10).

[5]李郁周.研究所阶段的书法课程与教学概述[C].全国书法教学学术研讨会--庆祝本系成立书法教学硕士班.高雄: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2006.

注释:

[1]李郁周,〈研究所阶段的书法课程与教学概述〉,《全国书法教学学术研讨会——庆祝本系成立书法教学硕士班》,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2006年版,第24页。

[2]参见台湾“教育部”统计处——大学校院学科标准分类。(2015/11/20)网址: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2115

[3]邬大光、付八军等,〈台湾地区研究生专业设置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2月第26卷第1期,第4页。

[4]同注1,第25页。

[5]笔者案:台湾地区一般将技法训练称为“术科”,指技术科目,以区别“学科”。

[6]张冰〈开始的书法史教学——对当前高等书法教育中书法史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艺术百家》,2012年第8期总第129期,第439页。

[7]“台湾高校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的平均值约为70%,大陆高校的平均水平仅刚超过60%。全部排名前10名高校的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全部超过90%,其台湾高校占9所。”数据来源:《教育部直属高校2012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中国高等学校大全(2012年版)》,台湾地区“教育部”统计处,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世界研究型大学调查。

[8]资料来源为笔者实地走访调查及其高校官方网站获取。

[9]笔者以书法、书学、书画、书论、篆刻等作为关键词在“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中检索,统计后得到数据。(2015/ 11/10)网址: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webmge

[10]所分六个方向数量统计中,包含几篇特例的重复计入,如陈昭安《来楚生书法与篆刻研究》,在书法类个案研究与篆刻研究类中各计入一次。

[11]叶碧苓,〈五十年来台湾博硕“书法”论文之研究动向〉,《书画艺术学刊》,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2011年第10期,第103页。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

猜你喜欢
书法史篆刻研究所
睡眠研究所·Arch
现代装饰(2022年2期)2022-05-23 13:15:40
睡眠研究所民宿
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 01:48:32
未来研究所
军事文摘(2020年20期)2020-11-16 00:32:12
对书法史教学实践中的若干思考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42
篆刻
对联(2018年7期)2018-08-02 06:26:14
瑩波篆刻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书法史讲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