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宁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高职建筑施工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马 宁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通过企业调研,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围绕基本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构建符合建筑施工一线要求的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进而开展建筑施工项目课程和教学项目的设计,同时对项目课程教学法及教学要求进行了研究。
高职;建筑施工课程;项目化;课程项目
高职建筑施工类课程包括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基本采用的是在校分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方式,个别学校则将大部分施工课程移到了施工现场,伴随着1年的岗位实习,开展现场教学。分析这两种模式,我们发现存在如下的问题:
1)第一种模式,各课程之间脱节,没有有机的联系。教师主要针对本课程核心知识和技能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和项目来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内各部分采用不同的项目,不同课程采用的项目更不相同。因此,学生接触到的项目比较碎散,信息并不完整,甚至是抽象的,学生难以建立知识、技能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间完整的有序的具象联系,所学知识技能难以串接成针对项目施工的完整的操作流程和体系。在岗位上的表现则是依然承担不了分项工程的施工任务。
2)第二种模式,施工类课程转移到实习现场开展现场教学,课程内容和具体工程项目结合紧密,但由于现场工程项目的局限性,学生所学内容并不完整,甚至会缺失某些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岗位实习时人员分散,现场教学质量如何保障是个难题。
解决上述两种模式问题的关键是将理论与完整系统的工程实践相融合,建立理论知识和技能与工程实践之间的系统联系,真正通过教学将各分项工程的施工无缝连接在一起。另外,需要借鉴“双元制”、“三明治”等模式,探索在校理论教学和岗位实习相结合的新的课程模式。
本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将所有建筑施工类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重新设计,应用统筹的工程项目开展教学,实现校内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校内教学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以往课程各自为政、无序脱节的问题,真正让学生领会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获得完整的岗位技能,能够胜任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岗位工作。
我们将建筑施工类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革。课程的项目化是指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将课程的内容融入到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教学项目当中,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共同完成项目的教学范式下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课程项目化的设计应站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宏观角度,依据专业岗位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人的认知规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然后再结合具体课程整体设计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项目。需要说明的是,所设计的项目源自真实的工程,包含单一项目和综合项目,这些教学项目综合起来形成完整全面的工作过程并将课程内容融入其中。因此,建筑施工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符合“理实一体”和“知、习、行”的认知规律,而不再以传统的学科体系划分课程。课程教学应注重知识的出处和应用以及工作技能的培养训练。
基于目前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目的是打破学科课程体系,让学生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使在校所学与系统化的岗位典型工作相匹配,接受到岗位能力的基本训练。“岗位能力”包括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良好的职业素质等。相应课程教学采用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不同于以往的学科体系的施工技术与管理章节安排方法,依据施工工序和岗位工作内容,按照分部分项工程将课程分为若干个分项目,让同学直观形象地掌握实际工作中建房的全过程。但对于学生来说,仅仅学习这些分项目课程,还缺乏单块知识和技能的串接以及整体应用的能力。因此,随后设计了综合实务训练课程,即模拟真实工程岗位工作,在校内进行实际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组织设计,制定专项施工方案,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单块知识和技能予以串接,整体把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需要说明的是,综合实务训练课程需要学生以3~5人工作小组的形式组成工程项目部,用以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与过程。综合实务训练课程之后,再设计一学期的施工岗位顶岗实习训练,以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岗位工作能力,达到上岗的标准。新的建筑施工课程体系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由点到面,从校内到现场,通过学做一体的方式,达到知、习、行的统一,这种学习路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基于以上分析,重新构建建筑施工课程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教学整体安排分为“知、习、行”三个阶段和若干个分项目。
第一阶段:“知”的阶段。统筹考虑读图、绘图、测量、各工种工艺等分项目课程的教学与衔接,将教学内容置于统一的工程项目中,建立分项目课程的有效联系,开展施工岗位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第二阶段:“习”的阶段。综合实务训练课程安排在第5学期。这个阶段主要训练施工一线岗位工作中技术方案的制定,包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各种专项施工方案的制定,是对第一阶段所学的整合应用,是对岗位工作的模拟训练和上岗前的演练,以期形成生产力,为随后顶岗实习的开展创造条件。
第三阶段:“行”的阶段。顶岗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这个阶段是实战过程,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对现场工程进行技术实施和施工组织管理,这是对第二阶段训练内容和效果的工程检验,它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习得校内教学无法传授的岗位工作经验,逐步达到独立上岗的能力。
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内容与职业工作内容相一致,学习方式与工作方式相一致,学习载体与实际工程相一致,教学以“训练”为主、学做结合,形象而具体,学习路径由简到繁、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建立了教学内容间的联系、明确了学习目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在课程设计中强调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非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尤其要强调关键职业能力中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通过岗位调研分析,归纳总结出系统化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本着学习任务与工作过程相一致的原则,按工序构建工作过程化序列课程,将课程项目化,据此再进一步设计用于教学的串接课程的统一和配套工程项目,从而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第一阶段建筑施工项目化课程设计如图2所示。建筑施工涉及到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即要解决工作如何做和如何安排的问题。我们按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两个层面解决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问题,分部工程以施工工序的逻辑来划分项目化课程,在分部工程中再按照结构类型及特点划分出若干分项工程,形成更为细化的项目化分课程,以对应不同的技术及发展。单位工程则关注工程整体的把控,从项目部的建立到工程竣工验收,按照组织管理工作的流程来划分项目化课程。分部工程的项目化课程培养“施工员”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单位工程的项目化课程培养“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单位工程施工整体控制能力。上述项目化课程还需设计编制用于教学载体的实际工程项目资料、设计工作情景和技能训练设施等,用于开展学做一体的训练教学。
第二阶段的“综合实务训练”课程,是针对选定的真实工程项目,让学生模拟项目部,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方案等。该课程除了对实际工程项目进行选择和修改以适应教学需要外,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相关教学资料的开发至关重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团队协作,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完成工作,全面提高职业综合能力。
第三阶段的“顶岗实习”课程,是针对实习现场工程,运用前两阶段特别是第二阶段所学,开展施工技术人员的岗位工作,加深对岗位工作的理解,进一步提升职业岗位能力,达到上岗工作的要求。该课程项目化设计的重点是对现场工程的技术与管理提出具体的达标要求,同时校企合作制定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明确顶岗实习内容与工作量,强化顶岗实习监控和效果评价。
改革后的建筑施工课程体系强调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并以工程项目为课程载体。因此,课程教学务必要与项目工作相结合,让学生在与岗位工作相一致的项目训练中习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教学还需大量应用案例教学法,形象直观地讲授国内外建筑施工的成熟技术和先进技术,始终把课程内容与当下的工程现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项目教学对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教学条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校企合作开展教师企业实践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引进企业技术人员也是解决师资问题的好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团队工作的“六步法”(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教学模式则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遵循六步完整工作过程序列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完成项目工作;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检查、独立评估的工作过程,习得职业技能,掌握专业知识,建构个性化经验知识体系。与项目工作相匹配,需要按照建筑施工现场设计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项目教学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工作、师生研讨的方式,这对教学手段提出新的要求。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值得推荐的好的方法。在课程开发中配套教学材料的开发编制与多媒体工程资料的开发搜集则是重点和难点内容。
[1]何琳,于婷婷.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型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改革的共性与特性研究[J]观点,2014,(12)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月上旬)
[责任编校:张彩红]
2016-08-19
马宁,男,河北巨鹿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中心主任,教授。
TU7-41
A
1009-5462(2016)03-00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