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羌族妇女帽饰研究

2016-12-17 21:03丁晓延蓝管秀锋
纺织报告 2016年10期
关键词:黑虎茂县头饰

丁晓延,蓝管秀锋

(1.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0;2.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四川羌族妇女帽饰研究

丁晓延1,蓝管秀锋2

(1.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0;2.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羌族在四川有着广泛的分布区域,主要以北部的汶川县、理县、茂县、北川和九寨沟为中心地区分布,居住着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至今联系密切,但是在具体地域文化上又有不同。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对这些地区出现的不同妇女的帽子形式进行针对研究。

羌族;妇女;帽饰

“先羌族群”是我国最古老的核心族群之一,大约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他们就活动在黄河中上游平原及渭河流域。他们的一支在距今6000年前后向西迁移,进入甘青地区,其中一部分为了生存需要,他们逐步放弃原始的农耕生活,开始了一种全新的以养羊为主要特色的牧业生产方式。至此,作为“西戎牧羊人”的羌族人开始走向历史舞台。羌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化出许多分支,除了一部分在汉族的交流中被汉化融为汉族外,大部分演变为藏缅语族的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这些当前仍存在于我国西南或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或者是历史上这些地区出现过的少数民族,追踪溯源,与羌族都存在着一定联系。

当今的城市文明车轮不停向前推进,在促进中华大地文明协调进步时,56个民族的差异性面临着即将被同化的危险,特别是古老的羌文明,其服饰特征是文明象征的活化石,服装是除了民族语言之外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而羌族妇女头饰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使得成为该地区标志性的服饰语言符号,所以,对头饰的深入研究可以掌握住羌族文化的特殊性,对其保护和传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羌族妇女头饰的特点

四川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都江堰以北的广大地区,主要代表性头饰有理县桃坪乡“一匹瓦”头饰,茂县盘状头饰,茂县黑虎乡“万年孝”头饰,和其他地区的其他种类头饰等。而从整体造型和佩戴方式上每种头饰又有不同,接下来逐一论述。

1.1 “一匹瓦”头帕

“一匹瓦”头帕,俗称“搭帕子”,主要分布在理县、汶川县、和黑水县的一带的赤不苏河流域和维城各乡。这里以高山地为主,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居民散居其中,由于气候与地理的特殊性原因,服饰多以御寒性为主。在头饰造型上,瓦片状头饰为主要特色,瓦片分单层和多层,多层为御寒需要,女性都会在上面刺绣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一般分为抽象图案如羊头、云朵等动物图案,写实图案有蝴蝶、花卉等,显得活泼、美丽。具体佩戴方式是先准备一条假发辫,假发辫一般是黑色蓝色和红色丝绒编成,前半段为黑色,后半段加入蓝色或红色丝绒,编成长约80厘米左右的长发辫。将发辫从后脑发髻下环到头顶,固定好瓦片,继续绕于头部,最后将发辫末梢藏于发圈内即可。

1.2 条形盘状头饰

条形盘状头饰的主要分布区域在茂县的凤仪镇周围,有渭门乡、沟口乡、永和乡等乡。头帕造型大概是从“一匹瓦”演变过来,加上层层的布条,状如罗盘。具体佩戴方式是用30厘米左右的黑色或白色布片的一端平铺在头顶,有些露出头顶,有些则用布片全部遮盖头顶,将剩下布料折成5厘米左右的长条,从后脑盘起绕过头顶,把平铺在头顶的布片露出一截在前额并固定好后,继续缠绕,最后形成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盘即可。这种头饰色彩单一,不施图案点缀,这是这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符号,也被当地人叫做“锅盔”(一种面食烤饼)。

1.3 “万年孝”头帕

“万年孝”头帕主要集中出现在茂县的黑虎羌寨,整体造型犹如吊孝一般,其造型独特,不仅为茂县地区独有,也是整个羌羊民族中独树一帜的奇葩,黑虎羌人也称白头羌。只有婚后女性佩戴,婚前女性不包头。头饰均以白色的素色调为主,没有刺绣等装饰图案。其造型大致分四种,一种是头部包缠以后留下两片布条垂在后脑;一种是完全包缠于头部的造型;其三是有白色的帕子在额前折叠成檐,后部高高耸起;最后一种是“虎头帕”为黑色,由四方黑布做成,头部额头上打叠成虎头状,用红布加以眼、鼻、耳等形状,现多用方块格子围巾代替,远望状如虎头。具体佩戴方式是先将白色短帕子覆盖在头顶,并多出前额约3厘米左右,然后用宽3厘米左右的布条绕过百帕,使布条两端垂于后脑,形成第一种帽饰造型;或者将布条两端再后脑位置扎系起来,形成第二种帽饰造型;第三种造型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从后脑位置立起一个百帕,再用布条系扎起来,形成虎头状。这就是“万年孝”头帕是三种具体佩戴方式。

关于“万年孝”头帕形成的独特原因,据当地政府官员介绍,孝是为纪念为保护羌寨英勇牺牲的黑虎将军所戴的,孝的样式是为将军举行葬礼时,一朵白云飘入火光,变成白色虎头,释比就说:“这是黑虎将军的英灵在告示我们族人,以后,我们羌寨的女人都给黑虎将军戴这种孝,一万年不变” 从此,便流传下来。他们认为“虎倒不倒威,人死不倒名”,戴这种帽子还是一种“感恩文化”的表达。

1.4 其他羌族地区的其他头饰

以上是在四川羌族地区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头饰,在其他的羌族地区也有头饰,只是在以上3种的基础上变化,如西北与藏族混居的羌族帽饰带有藏族的装饰效果,其他地区的或所包缠的色彩和材质有区别,或有着不同的刺绣纹样,或在头上系扎的布料多少不同等等,不可统一概论。往往相挨近的两个村庄,或一座山、一条河、一座桥的分割就可以形成头饰上的明显差别,这也表现出羌族在与汉、藏交流下形成多元的文化特色。

2 四川羌族妇女帽饰的形成原因

羌族,一个源自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中国西南和西北等地区族繁势盛起来,形成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有着繁复的地理、历史、社会、人文、信仰等方面的原因。一般从满足自身需求开始到后来的装饰都在头饰上有所体现。

其一是地理环境的需求,从游牧为主的羌族先人后转变为定居在高原深山中的现在居民,为了自身御寒的需要,均以缠裹头部保暖,这也是出于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同时独特的自然现象如高山上常年不散的白云也给本民族的生存环境增添了独到之处,被誉为“云端上的民族”;其二是历史传承习惯性,古羌族发展到现在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出于自身安全自卫,取石板建碉楼,地下有水网想通,楼上有斗窗防御,使得帽子造型紧束,利于活动;其三,落根于山林中并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羌族,也从其他民族中学习,最终形成本民族文化中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刺绣纹样和色彩上,在共同的生存环境下造就了相同的装饰功风格;其四,宗教信仰以及自然图腾崇拜等方面使得帽饰的差异性突出存在。羌族尚白色起源于神灵以白石庇护族人一说,对羊的图腾崇拜来源于,羊是远古羌人衣食来源以及感情寄托,例如黑虎羌寨对黑虎将军感恩情感的信仰,通过帽饰直接来表达;还有最后一个重要成因在于,民族自身文化的认同感,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单一符号所表征,逐渐失去传统文化的内在涵义,流于表面与形式,而羌族的帽饰不仅是羌族独有的文化符号,而且一直在佩戴,极具功能性,其深刻的内涵,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归属感。

[1] 李修生.全元文:第54页[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2] 王民珂.羌在汉藏之间,中华书局,2008年版.

[3] 耿少将.羌族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版.

[4] 罗世祥.羌族民间故事—羊角花的来历[M].汶川:四川省茂汉羌族自治县文化馆编,1982.

Research on hat wear of Qiang's women in Sichuan province

DING Xiao-yan. LANGUAN Xiu-feng
(1.Donghua Fashion and Art Design College,Shanghai 200050,China; 2.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unnan kunming 650000,China)

The Qiang is widely spread in Sichuan province ,mainly extend by the center of Wenchuan,Li county,Mao county,Beichuan county and Jiuzhaigou in north of Sichuan where there have living an old minority which have one of the mos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ancient ethnic group . Since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 also there is big different in the specific regional culture .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 the writer will make research on women's different hat wear form in this areas.

Qiang;women;hat wear

J523

A

投稿日期:2016-09-27

丁晓延(198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

猜你喜欢
黑虎茂县头饰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头饰类恐龙
每一份想家都骨瘦如柴
“帽子展”
每一份想家都骨瘦如柴
西班牙流行止痛头饰
有关黑虎的记忆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