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运伟(河南省淮阳县中医院中医内科 淮阳 466700)
中医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梅运伟(河南省淮阳县中医院中医内科淮阳4667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中医药疗法和西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半年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小。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是指发生在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腹泻、黏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西医学主要采取激素类和磺胺类药物治疗,长期应用副作用较大,容易复发。相比而言,中医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疗效肯定、不易复发等优势[1],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药综合疗法防治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2015年2月在我院中医科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①所有患者参照《实用内科学》中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标准[2],进行结肠镜检查诊断;②选择临床类型属于初发型、慢性持续型、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排除标准:合并胃肠道恶性病变者;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等疾病者;未按疗程服药及未获得随访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2),其中,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8.5±7.9)岁;轻度21例,中度12例,重度5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7.8±7.6)岁;轻度18例,中度9例,重度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观察组予以中医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活动期:主要是湿邪为患,标实邪盛为主要病机,以湿热蕴结型多见。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方药为:白头翁15g、黄连10g、黄芩6g、黄柏10g、秦皮10g、当归10g、葛根20g、败酱草20g、乌梅15g、地榆20g、白芍15g、茯苓20g、枳实10g、炒白术10g、肉豆蔻10g、木香10g、炙甘草5g。(2)缓解期:多以脾肾亏虚、瘀血阻滞为主要病机特点。以脾肾亏虚选用人养脏汤随证加减;以瘀血阻滞为主者选用少腹逐瘀汤随证加减。(3)恢复期:正虚邪恋是病机特点。治疗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除余邪。
方药:炒党参12g,炒白术12g,茯苓15g,山药15g,肉豆蔻12g,防风10g,黄连9g,陈皮、赤芍、白芍各10g,炒扁豆、赤石脂各15g,炒延胡索20g,薏米30g,甘草6g。湿重者加厚朴、砂仁;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枳壳。以上方药均在辨证基础上加减,水煎,取汁400mL,日1剂,早晚分服。灌肠治疗。方药如下:白头翁15g、黄连10g、马齿苋10g、苦参12g、白及10g、败酱草10g、鱼腥草10g、地榆20g。浓煎取汁100mL,保留灌肠,1次/d。穴位贴敷治疗:用丁香、肉桂、小茴香、白胡椒、五倍子、冰片等研末成粉后伴生姜汁,贴敷在双侧天枢穴上,用胶布固定,1次/d,4h/次。
1.2.2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具体药物:活动期给予柳氮磺胺吡啶1.0~1.5g/次,4次/d口服,加用地塞米松10mg/d静脉滴注。缓解期改为1~3g/d维持缓解巩固治疗,加用强的松10mg,3次/d口服。
1.3疗效评价[3]: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肠镜检复查示黏膜正常,停止治疗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大肠镜检复查示黏膜轻度充血水肿,可见少许糜烂溃疡灶及部分假性息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及病理检查无明显改善,大肠镜检复查示黏膜仍呈严重充血水肿,有多发性浅溃疡,附有脓血性分泌物。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半年后观察疗效,观察组显效26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显效17例,好转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下痢、泄泻、肠风”等范畴[4]。多因外感时行邪毒或饮食不洁、不节,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浊蕴结大肠,导致大肠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损、气血不通所致。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上,中医学主要采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思想,治疗对策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并将活血化瘀治疗贯穿治疗的始终,有利于改善肠黏膜的血液供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提高治愈率及治疗有效率,可长期用药,副作用小,被认为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在临证中我们将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临床分期相结合,概括出不同时期的证候特点。活动期以邪实为主,主要表现为湿热、积滞滞于肠中,导致气血瘀滞、脂膜受损,内溃成疡。恢复期以正虚为主,但邪气依然存在,正虚邪恋是主要特点。因此,根据不同分期的中医病机特点,采用辨证加减用药,可明显提高疗效。另外,研究认为,中药穴位贴敷也可取得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医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总有效率为92.1%,明显高于西药。结果提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但其作用机制等仍需要临床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新君.辨证论治溃疡性结肠炎128例[J].陕西中医,2011,32 (7):863-864.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005-2010.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7,12(8):488-495.
[4]岑柏春.疏肝健脾活血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6例[J].河南中医,2012,32(3):323,324.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2016)01-00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