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疫苗补充免疫研究进展

2016-12-17 15:03:55闫绍宏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麻疹月龄发病率

刘 颖,闫绍宏

(1.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60;2.内蒙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麻疹疫苗补充免疫研究进展

刘 颖,闫绍宏

(1.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60;2.内蒙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麻疹是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之一,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强,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主要特征为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虽然患者可在15天左右自愈,但是一旦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将会对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在麻疹病例中,婴儿和成人死亡的风险大于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的原因往往是出现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在发展中国家婴儿麻疹的病死率可达5%~10%[1]。借鉴美国和WHO美洲区成功消除麻疹的经验,WHO其他五个区域都设立消除麻疹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其中麻疹疫苗(Measles Vaccine,MV)补充免疫活动(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Activity,SIA)方案被各国广泛采纳,SIA是短期内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手段;包括初始补充免疫和后续补充免疫。

1 我国麻疹疫苗补充免疫

麻疹疫苗使用以前,麻疹在中国呈自然流行状态,1965年我国开始接种液体剂型麻疹疫苗,仅在春、冬季节开展群体性接种。1978-1985年将麻疹纳入计划免疫,实施8月龄常规免疫接种1剂麻疹疫苗的接种程序。1986年改用冻干麻疹疫苗,并改为分别在8月龄和7岁接种2剂的常规免疫程序,疫苗剂量为0.2 mL[2]。1997-2005年,将常规免疫接种年龄从7岁调整为18~24月龄,疫苗剂量为0.5 mL。为实现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自2004年开始,在实施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频次地开展了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活动。2006年有4个省、2007年有2个省、2008年有6个省开展初始MV SIA[3]。2009年根据卫生部统一安排,全国有13个省开展初始MV SIA,宁夏、西藏对8月龄~6岁儿童开展了后续MV SIA,广西对8月龄~7岁儿童、广东等10个省对8月龄~14岁儿童开展了初始MV SlA。2010年9月全国统一组织同步开展麻疹疫苗后续补充免疫活动,截止年龄除8个省(自治区)为6岁外(吉林、浙江、海南、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其余省(自治区)均为4岁[4]。河北省在1998-2001年对8月龄~14岁人群分地区轮流进行麻疹疫苗补充免疫,应种儿童12 915 033人,接种11 920 936人,接种率92.31 %[5]。补充免疫前后血清调查表明,目标人群的抗体阳性率由免前88.06%升高到免疫后的99.68%,平均抗体滴度由1∶569升高到1∶1 102.74[5]。实施后续补充免疫后(1998-2004年),平均发病率为1.03/10万,较实施前(1990-1997年)下降了53.8 %[6]。2002-2005年又在部分地区进行后续补充免疫。广东省21个市于2009年3~4月2批对全省范围内所有8月龄~14岁儿童,无论免疫史如何,均进行了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接种,第1批11个市、第2批10个市,全省报告实际接种数19 952 519人,报告接种率为97.63 %[7]。2009年5~12月麻疹发病数较去年同期下降92.59 %[8]。不仅是8月龄~14岁儿童麻疹发病数减少,全人群麻疹发病数均明显下降,其中补充免疫对象麻疹报告发病率降幅最大,<8月龄和>14岁年龄组人群麻疹报告发病率降幅也均超过90 %[7]。贵州省于2008年12月对8月龄~6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后续补充免疫活动,人群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从免前的89.27%、74.18%增长到免后的97.81 %、88.89 %,抗体GMT从免前的1∶1 059.60上升至1∶2 399.56[9],远高于2004年的阳性率82.9 %及GMT1∶563.0[10]。2009年贵州省麻疹发病率下降为0.65/10万,2010年9月与全国同步开展了8月~4岁儿童的第3次补充免疫,2010年麻疹发病率下降到0.22/10万,2011年麻疹发病率仅为0.13/10万[11]。安徽省在2009年10月10日~10月20日对全省8月龄~14周岁儿童进行SIA,应接种10 840 663人,实际接种10 619 433人,接种率97.96%。2010年安徽省麻疹年发病数439例,年发病率0.72/10万,是2004-2010年中最低水平,比2009年下降了89.59 %和89.52 %[12]。新疆于2004年11月25日~12月1日组织开展了8月龄~13岁儿童的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活动,人群麻疹抗体平均保护率从67.01 %增长到85.52 %[13];2008年针对8月龄~6岁儿童实施后续MV SIA,实际接种儿童1616117人,接种率为98.99 %;2010年按卫生部统一组织对新疆8月龄~4岁儿童实施的后续MV SIA,实际接种儿童1 355 347人,接种率为98.86 %[14]。

2 内蒙古自治区麻疹疫苗补充免疫

20世纪50-60年代在内蒙古自治区,麻疹基本上是每隔1年就有1次较大的流行,发病率为102.27/10万~1 007.90/10万。从1966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始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内蒙古自治区在1982-1984年连续3年实施<7岁儿童麻疹疫苗免疫,以后每年均保持较高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因此1984年以后内蒙古自治区麻疹发病呈下降趋势[15]。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麻疹发病率与死亡率与1978年以前相比均降低>95 %。2009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8月龄~14岁儿童MV SIA,2010年开展8月龄~4岁儿童后续MV SIA,2011年、2012年持续开展<15岁儿童查漏补种活动,2012年麻疹报告病例35例,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1.42/100万。

2.1 补充免疫实施情况 为了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与措施、全面促进免疫规划工作,根据《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在2009年4月和5月对全区所有8月龄~14周岁儿童(包括流动儿童),即1994年5月1日~2008年8月24日出生的儿童,无论既往有无接种史均接种1剂次(0.5 mL)麻疹疫苗,近1个月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的儿童或有麻疹患病史儿童除外。2010年9月11日~9月20日开展8月龄~4周岁后续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活动,即2005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无论既往有无接种史均接种1剂次(0.5 mL)麻疹疫苗,近1个月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的儿童或有麻疹患病史儿童除外。

2.2 接种率报告 根据全区12个盟市麻疹补充免疫接种报表统计,2009年全区8月龄~14周岁儿童应种3 165 490人,实种3 086 839人,报告接种率97.52 %;其中本地儿童应种2 882 965人,实种2 813 672人,报告接种率为97.60 %;流动儿童应种282 525人,实种273 167人,报告接种率为96.69 %。以盟市为单位报告接种率均>95 %。2010年全区8月龄~4周岁儿童应种918 798人,实种903 926人,报告接种率为98.38 %;其中本地儿童应种789 770人,实种777 062人,报告接种率为98.39%;流动儿童应种129 028人,实种126 864人,报告接种率为98.32 %。全区以旗、县为单位报告接种率均>95 %。

2.3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15岁儿童麻疹疫苗补充免疫后,报告出现预防接种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s fellowing immunization,AEFI)45例,其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8例、一般反应28例、偶合症7例、心因性反应2例。异常反应病例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4个地区,发生率为0.029/100万,全部病例恢复良好。2010年全区共报告接种麻疹疫苗疑似异常反应221例,其中一般反应188例、异常反应31例、偶合症2例。异常反应中过敏性皮疹28例、血管性水肿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麻疹疫苗异常反应发生率为3.42/10万,2周后全部病例恢复良好。

3 小结

随着一系列免疫措施的落实,从2009年开始全国麻疹报告发病水平持续、大幅下降,2010年全国麻疹报告发病率为2.86/10万,2011年报告发病率为0.74/10万,2012年报告发病率为0.46/10万,是有麻疹监测数据报告以来的最低值。在经历了2011-2012年报告发病水平后,2012年底麻疹发病率开始回升,2013年全国麻疹报告发病率为2.04/10万,全年报告麻疹27 646例,死亡24例[16]。由此可见,消除麻疹仍面临很大挑战。

提高常规免疫接种服务质量是控制麻疹流行的主要手段,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是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麻疹疫苗补充免疫对降低我国麻疹发病总体效果明显,促进了我国消除麻疹的进程。但是在麻疹疫苗补充免疫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1)应加强外来儿童、集体生活和工作的进城务工人员的麻疹疫苗接种工作;加大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力度,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对外来人口中的适龄儿童应按照现居住地管理的原则,保证其与本地儿童享有同等的预防接种服务,免费接种第1类疫苗;将查漏补种工作纳入常规并作为补充免疫的主要形式,及时发现零剂次免疫和未全程接种的儿童,并予以补种。(2)麻疹疫苗补充免疫的质量直接影响其效果,包括目标人群摸底质量、补充免疫中疫苗接种质量等。如果补充免疫范围小、覆盖人群少及接种率低,补充免疫效果将难以保证,所以应尽可能确保补充免疫活动覆盖范围和目标人群的覆盖率;补充免疫进行时间的选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实施补充免疫活动的时间。(3)根据当地麻疹疫情特征、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当地麻疹疫苗接种率水平,集中开展主要针对外来儿童的以查漏补种为主要形式的补充免疫活动,必要时可覆盖企业、院校等集体单位的大年龄组人群。(4)进一步抓好本地区免疫规划工作,保证专业人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保障各项经费落实到位,确保规范化接种门诊、冷链系统正常运转;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保证接种质量,提高免疫成功率。(5)要加强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宣传力度,提高适龄儿童家长尤其是其母亲对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知晓率,提高群众对麻疹的认知,做到能自觉、自愿、按时到接种点进行接种,使全民配合消除本地麻疹病毒传播。(6)提高实验室监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加强麻疹常规免疫,长期对麻疹疫情和免疫水平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来决定是否开展后续补充免疫,及时调整免疫政策。

[1] WHO.Measles vaccines WHO position paper[J].Wkly Epidemiol Rec,2009,84(35) :349-360.

[2] 杨志伟,张兴录,张建,等.我国麻疹流行现状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1998,4(1):18-22.

[3] 谭楚生,王华庆.中国近年含麻疹成分疫苗补充免疫活动前后麻疹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3,19(6):513-518.

[4] 马超,郝利新,马静,等.中国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疹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3):242-248.

[5] 孙印旗,王岩,梁勇,等.河北省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1,7(6):22-26.

[6] 孙印旗,张振国,张富斌,等.河北省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评估[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2):132-134.

[7] 吴承刚,彭志强,疏俊,等.广东省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4002-4005,4022.

[8] 彭志强,林立丰,吴承刚,等.2009年广东省8月龄至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6):23-26,30.

[9] 戴丽芳,边永玲,唐小敏,等.2008年贵州省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血清学效果监测[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0,4(11):661-662.

[10] 朱青,童亦兵,张大勇,等.贵州省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1):23-26.

[11] 张大勇,戴丽芳,徐飞,等.贵州2003-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消除麻疹策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2):163-166.

[12] 戴智勤.安徽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强化免疫效果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13] 符俐萍,关静,俞雪莲,等.2004年新疆麻疹初始强化免疫有效性分析[J].地方病通报,2007,22(6):25-27.

[14] 关静,玛合木提江,甫尔哈提.2004-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7):551-554.

[15] 张连仲,闫绍宏,孟宪坤,等.从内蒙古45年来麻疹发病趋势分析论消除麻疹[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5):263-266.

[16] 马超,苏琪茹,郝利新,等.中国2012~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疹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20(3):193-199.

闫绍宏

2015-09-29)

猜你喜欢
麻疹月龄发病率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49:34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0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科学生活(2019年7期)2020-01-01 08:28:02
提高育肥猪出栏率合理的饲养密度
不同月龄荷斯坦牛产奶量的研究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不同月龄婴儿ABR正常值分析
Trouble in Disneyland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麻疹“卷土重来”
发明与创新(2015年9期)2015-02-27 10: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