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书超
(建平县林业局,辽宁 朝阳 122400)
建平县防护林退化成因及对策
安书超
(建平县林业局,辽宁 朝阳 122400)
摘要林分退化导致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下降、生产力降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退化、稳定性下降,以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降低等若干方面。通过对建平县森林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退化林分形成的原因、类型及标准,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退化林分修复的对策。
关键词建平县;防护林退化;成因及对策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科尔沁沙地南部,自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建设,至今已有近40年时间,初期营造的防护林,早已经达到了成、过熟林,系统的结构功能退化,防护效益降低。因此,加强退化林分改造与修复,已成为当前林业建设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必须纳入议事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点。
1森林资源及退化林分现状
建平县是六山一水三分田的丘陵山区县。全县总土地面积48.6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4.3万hm2,有林面积21.3万hm2,森林活立木总蓄积520万m3,森林覆盖率40%。
从全县森林资源现状看:一是生理过熟现象严重,比如全县杨树成过熟林2.5万hm2,占杨树总面积的56%。其中,农田林网的成过熟林占53%,水土保持林中成过熟林占25%。二是病虫害影响,全县近百万亩沙棘林因遭受连续干旱和沙棘木蠹蛾的危害,大部分遭受重创。三是受自然环境因素和经营水平的影响。例如,山杏产量低,树势弱,亟待更新复壮等。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实现了从以造为主向以经营为主方向的转变,以增加森林覆盖率为主向注重质量效益方向的转变,并通过低质低效林改造、三北工程项目、抚育间伐、冠下更新、嫁接改造等多种方式,对退化林分进行了修复实践,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但从全县看仍有5.3万hm2左右,约占有林面积的25%需要修复,以增加森林资源的总体效能。
2退化林分的成因
2.1生理过熟
生理过熟是造成林分退化的重要原因。三北防护林一、二、三期工程,其保存林分的林龄平均都在20 a以上,大部分林木达到了生理成熟龄,有些已达到生理过熟,所以造成了林分退化,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树种选择不当
由于自然环境严酷,可供选择的树种少,加之科技水平、经济基础薄弱,未能做到适地适树,导致了一部分生态建设成果的不稳定。
2.3病虫害危害
建平县2000年以后,大面积爆发了沙棘木蠹蛾,造成了全县近百万亩沙棘林呈现出了轻、中、重度危害。据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调查,辽西地区不同林种、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沙棘林,平均死亡率达58.6%。不仅造成了大面积沙棘林的死亡,果实的结实率和采摘率降为历史低点,而且使以沙棘为原料的下游企业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2.4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导致林分退化
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林分退化息息相关。分析沙棘林之所以出现林分退化,究其原因主要因素是水。由于连续几年干旱,而沙棘是浅源性根系,其根系大都分布在地表20 cm左右。水分的缺乏导致沙棘树势衰弱,病虫入侵,从而导致大量死亡。
2.5资金匮乏导致林分退化
工程缺乏抚育、管护投入,后期营林工作开展不了,加剧了林分退化。我县不少地方栽植的油松,林龄已达40多年,株行距1.5 m×1.5m,2 m×1.5 m,2 m×2 m等依然存在,本来就土壤瘠薄,立地条件很差,加之单位营养面积过小,通风透光极差,也就很容易导致林分退化。
3林分退化的类型和标准
3.1农田防护林
具备下述条件之一,可确定为退化林分。
(1)生理年龄在30 a以上;虽未达到成过熟林,但保存株数低于初值密度的50%,且分布不均,补植后林相不整齐;(2)腐烂病、溃疡病或杨干象等检疫性害虫危害株树占40%以上,且防治效果不理想;(3)连续断带长度超过20 m。
3.2水土保持林
土壤侵蚀模数在2 500以下、2 500~5 000、5 000以上分别界定为轻、中、重度退化。
3.3防风固沙林
现有林盖度在20%以下、20%~30%、30%~40%的分别界定为重、中、轻度退化林分。
4实施的对策
4.1积极利用和推广植被恢复和重建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良种培育改良技术、防治土地退化技术等,防止和降低森林土壤退化。对新造林,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正确选择树种,采取良种壮苗。在整地环节,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栽植后,应及时补植、浇水、抚育等。
4.2对生态环境脆弱的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在修复时应避免大面积皆伐,要采取择伐、带状改造、冠下更新、人工促进、封育等措施,尽快恢复森林植被,促进生态效能的发挥。
4.3造管并重
不仅要安排造林资金,而且要有补植、补水、抚育、管护资金,按步骤逐年投放,直至形成林分。
4.4加强封育
人工造林是以人力为主改善和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其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要比自然生态系统脆弱得多,稳定性要差。因此建议加大封育力度,设立封育区,实行搬迁、禁牧,减少人为活动,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
中图分类号:S72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2.032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2-0080-01
作者简介:安书超(1971-),女,辽宁建平人,大专,工程师,现从事造林工作.
收稿日期: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