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鹏
□ 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
占领期美国对日本“战争记忆”的形塑过程研究
李少鹏
在日本占领期间,占领当局曾极力纠正和引导日本社会的战争记忆,通过组织撰写并在主要报纸上连载《太平洋战争史》和制作广播节目“真相是这样的”来引导日本社会改变对这次战争的整体认识。但在其宣传过程中因为忽略了中国抗战的价值,并对日军的残暴进行了突出刻画,成为日本此后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种种偏见的嚆矢。
战争记忆;历史认识;《太平洋战争史》;《真相是这样的》;“大东亚战争史观”
在二战期间,日本政府严格控制着日本的报纸、杂志、广播等宣传机关,通过战时审查制度对日本民众进行战争宣传,日本国内因为不了解战争的全部真相,因而对战争的“正义性”深信不疑。当战争结束后,随着美军对日本实施单独占领,在这一时期内,由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通过控制日本政府,对日本实施间接统治。为了使日本民众了解 “日本是怎样被打败的,以及日本国民为何要遭受由军国主义造成的悲惨境况”,占领当局认为有必要对战争期间的历史进行官方说明,以统一全社会的历史认识。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由占领当局组织撰写,通过报纸连载《太平洋战争史》和广播节目《真相是这样的》向日本民众说明了1931—1945年期间的历史事实,这成为了日本社会认识刚刚结束的那场战争的基础颜色,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社会的主流认识。[1]
笔者不揣谫陋,对占领期间美国如何形塑日本的战争记忆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厘清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起源,请方家指正。
自1945年12月8日开始至17日,在占领当局的大力支持下,由美国提供的连载报道《太平洋战争史——从九一八事变到无条件投降》同时在《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报知》三大主要报纸中刊载。
该文本是由占领当局下属的民间情报教育局用英文撰写,由共同通信社的中屋健一严格按照原文译为日文。连载结束后,于1945年4月仍以《太平洋战争史》为名由高山书院单独刊行,10万册很快售罄,并于6月再版。当前日本学界普遍认为,“在这一连载中所描绘的战争,直到今天仍然对日本的战争观、世界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并且成功地重新确立了战后(日本社会的)美国观。”[2]
《太平洋战争史》的制作有三个明确的目的:第一,以军部及其追随者为批判目标;第二,突出战争责任,国民也负有一定的战争责任;第三,强调民主主义。在以上方针的指导下,从1945年10月9日开始,由民间情报教育局下属的企划课开始编著,至11月8日基本完成撰写,并决定在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纪念日(12月8日)开始连载。
在《读卖报知》连载的开始有一段译者的按语,说明了此文的来龙去脉:
“《太平洋战争史》一文记录了从1931年在远东地区爆发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密苏里号上签订无条件投降文书为止所发生的事件,共同通信社承蒙盟军总司令部的信赖与委托,今天终于将这一段真实的历史向日本国民如实宣告。敝社同仁得庸此任,深感荣幸。相信日本国民必将可以从中得知吾国数十年来的所作所为,并对吾国今后真正自由的正确发展方向产生启迪!译者谨识。”[3]
正如译者中屋氏所说,这一连载是可以使日本国民“从中得知吾国数十年来的所作所为,并对吾国今后真正自由的正确发展方向产生启迪”的,是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的。
概括全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战争称谓为“太平洋战争”
从九·一八事变至日本战败的整个战争被冠以“太平洋战争”的称呼。日本政府在1941年12月12日的内阁决议中要求,今后统一使用“大东亚战争”的称谓。*昭和16年12月12日閣議決定「今次戦争ノ呼称並ニ平戦時ノ分界時期等ニ付テ」。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5032051300、内務大臣決裁書類·昭和16年(下)。这一称谓因为含有美化侵略战争的倾向,占领当局曾发布命令,停止使用这一称谓。占领结束后日本社会产生过几次反美思潮,由占领当局指定的这一称谓被打上了“自虐史观”的标签,多元化的称谓再次粉墨登场。直至今日,日本学界关于这场战争称谓的争论仍未结束。[4]
将战争代称之为“太平洋战争”,这明显是以美国为中心的战争观塑造的。即认为战争的主体部分是太平洋战场,也就意味着战争的主要对手为美国,这对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限定战争起点,淡化初期战况
战争的序曲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这也就意味着此前的日韩合并、侵占台湾、强占旅大等侵略亚洲邻国的行为不被作为这场战争的内容,对战争初期的侵略行为也未予重点强调。[5]34
实际上如果将战争的起点过分后延,或过分重点突出后期战况,将可能会影响这场战争的性质。1940以后的日本已经无力进行大规模侵略扩张,此后的战争到底是否是典型的“侵略战争”将可能成为疑问。今日日本社会的“自卫战争说”和“受害者情结”正是延续这一逻辑的产物,根源无疑在此。
(三)忽略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抗战的价值
全书中处处可以体现出这一点,实际上这是日本和亚洲国家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存在分歧的根本点。略举数例:
(1)从篇幅上看,中日战争的部分只占到全书的1/7弱,而且在报纸连载中这部分曾被大量删节;[6]
(2)在战争早期阶段(第二、三章),中国虽然是日本侵略战争的主要对象,行文中却能感受到作为交战主体的中国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7]
(3)在第四章以后的叙述中完全没有提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中国抗战的意义没有充分关注;
(4)全书的逻辑架构是:日本侵略中国——中国不敌日本——日本野心膨胀导致美国参战,进而自然得出“日本是被美国单独打败的”这一结论。
总之,全书轻视了亚洲国家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固然符合当时美国的国家利益,但这为此后日本与亚洲邻国间关系的修复埋下了暗礁。
(四)对日军残暴行为特别强调
由于战争期间日本国内舆论的控制,国民几乎不清楚曾经发生过南京大屠杀、马尼拉大屠杀、巴丹死亡行军等骇人听闻的事件。占领当局当时出于种种原因,特别强调了此类的残暴行为,在本书中对几个典型的事件进行了突出刻画。但在当时就曾受到日本社会特别的抵制。*许多日本学者提出这是美国人的一项秘密计划WGIP(War Guilt Information Program,战争罪恶化宣传项目)的产物,参见高橋史朗《日本が二度と立ち上がれないようにアメリカが占領期に行ったこと :こうして日本人は国を愛せなくなった》(致知出版社,2014),第79-172页。
近年日本国内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声音中,有一部分就是对占领当局这一宣传的反弹。因此,日本的战后史研究者对占领当局的这一做法毁誉参半。实际上,占领当局试图让日本社会了解那场战争的真相,而直至今日,日本仍有些人还没做好接受真相的心理准备。
(五)对日本政治的二元化分析
对于战争责任问题,重点追究以军部为中心的“军国主义者”的责任;与此相反,弱化了作为军部对立势力的天皇、宫中集团以及财界保守派等“稳健派”的责任。将战争责任单纯地解释为:军部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了权力,并向民众隐瞒了战争实情,民众受到了欺骗。
需要特别指出地是,这种将日本人民与日本军部对立起来的“战争责任两分论”不仅是美国的对日策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前后的对日认识中也能找到“将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区分开来”的相关提法。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权且不论,单就其来源而言,将“日本人民”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对立起来的做法可能并非美国人的首创,而是源于战前日本的左翼思想。
在上述连载刊布后,为了进一步肃清战前日本社会战争认识的流毒,1945年12月31日,占领当局要求文部省收回正在使用的《修身》《历史》《地理》教科书,并准备重新编写。[8]1946年4月9日,文部省要求以《太平洋战争史》作为近代历史教科书的代用教材,在全国施行。[9]从此以后“太平洋战争史观”逐步成为日本社会历史认识的主流。
如果我们将上述战争观与当前日本社会的历史认识加以比对,毫无疑问,“‘太平洋战争史观’基本上被日本人接受了。象征这一事实的证据就是:这一称呼在占领结束后仍然被大量使用,而且也已确立于日本社会之中。”[5]37可以说,中韩日三国的战争记忆分歧正是肇始于美国在占领时期向日本社会灌输的“片面战争观”。
与占领当局连载的《太平洋战争史》的同时,天皇近臣及日本的“稳健派”政治势力为“护持国体”(即保留天皇、免除天皇的战争责任)在《朝日新闻》中也刊发了连载文章《投降的真相》,重点介绍了裕仁天皇在投降过程中的英勇作用,由迫水久常执笔。[10]在当时的情况下令这两种连载在同一张报纸上刊登,反映了占领当局与“稳健派”在保护天皇问题上的基本一致和默契配合。
在各种政治势力的综合作用下,通过当时的报纸,占领当局向日本社会成功地灌输了:只有军国主义者是侵略者、是美国独力打败了军国日本;而“稳健派”则努力向社会说明:日本是被迫卷入战争的,是天皇终止了这场疯狂的战争。最终,两方面都成功地将他们的观点灌输到民众的头脑中。也正是这种有意改造日本人的历史认识的努力,最终造成了日本社会在检讨战争责任时的思想混乱。
为了将上述《太平洋战争史》中所体现的历史观深入根植到日本人民的心中,促进日本社会意识的变革,占领当局决定:通过新闻广播节目加强宣传。大约与报纸连载的同时,从1945年12月9日至1946年2月10日,NHK电台连续播出了《真相是这样的》广播节目。这档节目每周日晚8:00—8:30首播,几乎每天都会重播。
在这档节目的开始,一位播音员严肃的声音戏剧性地宣告:
“那些背叛我们日本国民的人,现已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战争犯罪嫌疑人的军阀们,我们已经看清了他们。”
“他们是谁?”
“是谁?”
“说了吧。别,别,再等一下。”
“为了让你们自己能得出结论,先来讲讲事实。”
(音乐响起,然后逐渐消失)
播音员:“这是连续播送的《真相是这样的》的第一集。”
“通过这些广播,你们将明白大战的事实真相,以及导致战争的来龙去脉。”[11]105-106
这一节目的主要内容同《太平洋战争史》一样,同样致力于宣传这样一种观念:日本进行的是一场侵略战争而不是自卫战争,是日本领导人欺骗了国民。但因为广播媒体的深入性,这种直接否定日本社会熟悉的关于“大东亚战争”的宣传,使日本听众受到了很大冲击,也激怒了许多人。节目播出后,NHK收到了大量的质问信和电话抗议,对节目中所表现的惩罚性倾向和专断的表演风格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广播节目显然不像报纸连载那样被日本社会所受容。[11]131-134
为了解释这些抗议和质疑,占领当局改变了节目的编排形式,于1946年1月下旬将节目名称更改为《真相是这样的·提问箱》(后改名为《真相箱》)继续广播,重点解释观众的提问。虽然该节目是按照《太平洋战争史》为底本而制作的,但根据后来出版的节目脚本,在40回的节目中相关当时中国战区的内容被进一步压缩,只剩下了“南京的暴行”“关于上海的大山中尉事件”“对华二十一条的内容”以及“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帝国的发展”4回内容。如果说《太平洋战争史》中只是轻视了中国抗战的价值的话,在《真相是这样的》中已经完全没有中国人民抗战的丝毫影子,只留下了中国被侵略的惨状描述。
其中关于南京大屠杀,在节目中是如下描述的:
“我军对南京城墙的集中攻击开始于1937年12月7日。……南京大屠杀是近代史上罕见的残忍事件,有2万名妇女惨遭杀害。数周之内,南京城内的街道被死难者的鲜血映红,散乱的尸体遍布整个城市。已经陷入疯狂的日军士兵一旦发现非战斗人员就立刻屠杀并进行掠夺,……有组织的掠夺、恐怖行为、强暴等非人道的行为发生在市内的各个地方。……日军在街头、民宅中对女性进行强暴,一旦反抗就会被刺刀刺杀,上至60岁老妪,下至11岁少女都未能逃脱厄运。……有很多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被杀害,他们的尸体被堆积在他们本想清理的尸山之上。……虽然死者不能够再次开口说话,不过我军所犯下的残忍暴行是无法掩盖的,我军将校所保存的照片彻底的暴露了真相。”[12]
被此前媒体宣传成为“解放欧美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的大日本皇军”竟然如此残暴,甚至屠杀妇孺百姓和红十字会人员。在“大东亚战争”宣传惯性作用下的日本社会看来,上述描述无疑“犹如晴天霹雳”[13],是难以接受的。
如果将之与底本《太平洋战争史》对比,就会发现二者有一处很大的不同:连载的叙述方式是由隐藏在背后的占领当局讲故事,至少看起来是持相对客观的立场;而广播的叙述方式是自述,主体变成了描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我军”。“这种站在日本人立场对日军残暴行为进行夸张暴露、责难的语气,反而产生了一种非常不自然的效果,导致日本人对此萌生了反感情绪。”尤其是上述引文中对南京大屠杀残暴行为的特写,不但没有起到对日本国民再教育的结果,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听了广播后的很多日本国民都认为那是美国占领军编造的,完全不相信是历史事实”[14],不得不说这是出乎占领当局预料的。
除利用上述报纸和广播外,占领当局还利用了当时兴起的电影来宣传这一史观,一方面,占领当局封禁了一批宣扬军国主义的电影,另一方面,拍摄了《谁是罪人》(大映,1945-12-27)、《人民公敌》(东宝,1946-04-25)、《我们青春无悔》(东宝,1946-10-29)、《战争与和平》(东宝,1947-07-22)等9部体现新史观的电影,累计观影高达3亿人次。[15]与此同时,占领当局每周进行三次新闻发布会,每天向各大媒体提供新闻稿,并加强对媒体人和新闻记者的培训和宣传,向他们详细解释占领政策,并解答他们的疑问,委托媒体向社会灌输这一史观。
这一整套措施在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然这种史观“导致日本国民对军部势力固然产生了反感和仇恨,但同时也造成对中国以及亚洲各国所蒙受的侵略战争的痛苦和现实的无视,形成了并非真实的战后日本国民的战争观。”[16]
近年来,日本在历史认识方面屡屡与亚洲邻国,尤其是与中韩两国出现分歧,甚至造成外交关系的紧张。而这一切分歧的原点,实际上早在占领当局组织连载和播送的《太平洋战争史》和《真相是这样的》中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今天的分歧正是日本社会对当时由美国所主导的战争记忆形塑过程的逻辑推演或批判反思。
在日本被占领期间,在美国的主导下恢复了自由和民主,对战争记忆进行了设定,保留了天皇制,并限定了日本今后的发展方向。占领时期结束后,伴随着日本社会对美批判的浪潮,美国对日本战争记忆的“紧箍咒”也被拆下,作为主流历史观的“太平洋战争史观”(即“东京裁判史观”)受到了质疑。除了很少的史学家提出应该进一步反省战争的前因外,更多的学者则通过对《太平洋战争史》叙事的缺陷的攻击和对某些历史“细节”的精微研究,以实现逐步消解“东京裁判史观”的目的。有的学者沿着《太平洋战争史》的叙述脉络,顽固地认为日本是被美国独力打败的,对亚洲国家的抗战避而不谈;有的学者则反感于《真相是这样的》中对日军残忍画面的刻画,极力否认日军在南京等地犯下的滔天之罪,以“纾解”日本社会的战争罪恶感。今天日本社会与东亚邻国关于历史认识问题的分歧,几乎都可从此之中找到影子。[17]
美国当时竭力地将战争的主体理解为“发生在太平洋战场上、以美英为对手”的战争,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在《太平洋战争史》中所体现的历史观确实存在不足,但其最终结论——即这场战争是场侵略战争——是客观准确的,虽然日本社会可能并不情愿接受这一结论。
[1] 江藤淳.閉された言語空間-占領軍の検閲と戦後日本 [M].東京:文藝春秋,1994:272.
[2] 三井愛子.新聞連載『太平洋戦争史』の比較調査:占領初期の新聞連載とその役割について(前編)[J].同志社大学社会学会研究紀要,2010:51-74.
[3] 太平洋戦争史(連載)[N].読売報知,1945-12-8.
[4] 郑毅.东亚社会的战争“记忆”与记忆间的“战争”[J].南开日本研究,2015(0):15-27.[5] 吉田裕.日本人の戦争観戦後史の中の変容[M].東京:岩波書店,2005:34.
[6] 三井愛子.新聞連載『太平洋戦争史』の比較調査:占領初期の新聞連載とその役割について(後編)[J].同志社大学社会学会研究紀要,2012(06):10-11.
[7] 由井正臣.占領期における「太平洋戦争」観の形成[J].史観,1994(130):3.[8] 盟军总司令部.关于命令学校暂停修身、日本历史以及地理教学的文件[EB/OL].(2016-03-15)[2016-08-30].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9885587.
[9] 新学期授業実施ニ関スル件//文部大臣官房文書課.終戦教育事務処理提要第3[R].東京:文部大臣官房文書課刊行,1949:677.
[10] 赫伯特·比克斯(Herbert P.Bix).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M].王丽萍,孙盛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58.
[11] 竹山昭子.占領下の放送-『真相はかうだ』[C]//南博.続·昭和文化1945—1989.東京:勁草書房,1990:105-106.
[12] 連合軍総司令部民間情報教育局.真相はかうだ.第1輯[M].東京:聯合プレス社,1946:30-32.
[13] 吉本栄.南京大虐殺の虚構を砕け[M].東京:新風書房,1998:8.
[14] 笠原十九司,芦鹏.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与历史学——败战之后日本国民对历史的“遗忘”[J].南京大屠杀史研究,2012(2):73-91.
[15] 高橋史朗.日本が二度と立ち上がれないようにアメリカが占領期に行ったこと:こうして日本人は国を愛せなくなった[M].東京:致知出版社,2014:99-102.
[16] 郑毅.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政策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16.
[17] 郑毅.中韩日“战争记忆”的差异与历史认识重构[J].日本学刊,2016(3):134-158.
【责任编辑李丽】
American Shaping Study of “War Memory” of Japan During Occupation
Li Shaopeng
(EastAsianHistoryandLiteratureResearchCenterofBeihuaUniversity,Jilin132013,China)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the occupation authorities tried to correct and lead the war memory of Japanese society by writing “the History of the Pacific War” in major newspapers,and making radio program “the truth is like this” lead the Japanese society to change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war.It became the origin of various prejudices in the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because of the ignoring the value of Chinese resistance in the war and highlighting the Japanese atrocities in its propaganda process.
War memory;Historical understanding;The History of the Pacific War;The Truth is Like This;“Greater East Asian War history”
K313.5
A
1009-5101(2016)05-0094-05
2016-07-07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韩日三国的‘战争记忆’与历史认识问题比较研究”(15ASS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少鹏,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东亚区域史、历史文献学研究。(吉林1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