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共识建构的社会心态基础分析

2016-12-17 02:22:15
关键词:共识心态信任

叶 飞 霞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改革共识建构的社会心态基础分析

叶 飞 霞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凝聚改革共识,共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由于共识作为群体性认知,很容易受到群体社会心态的影响,共识的形成有着广泛及深层的社会心态基础。良好的社会心态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对改革共识的形成起着无形的组织和凝聚作用;不良社会心态有可能以强大的群体非理性力量,激化社会矛盾,消解改革共识。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要重点从满足主体利益需求、促进价值认知、理顺社会情绪、增强社会信任等维度建构良好的社会心态,促进改革共识形成。

改革共识;建构;解构;社会心态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凝聚共识。共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改革共识的根本基础是改革实践。共识作为群体性认知,很容易受到群体社会心态的影响,共识的形成有着广泛及深层的社会心态基础。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心理的动态构成部分,是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中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及价值取向的总和[1]。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反映人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利益诉求、社会认知、价值取向和行为意向。良好的社会心态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对改革共识建构起着无形的组织和凝聚作用;同时,不良社会心态有可能以强大的群体非理性力量,激化社会矛盾,解构改革共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研究社会心态与改革共识的内在逻辑关联,探讨社会心态对改革共识的双向功能,寻求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策略与不良社会心态的化解路径,应该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关注点,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心态与改革共识的逻辑关联

改革共识指社会成员对改革发展的比较一致的正向认识,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在改革实践基础上对改革的性质、目的、方式方法、原则、手段、路径等所持有的基本相同的认识。改革共识作为社会成员的集体性认识,包括社会的价值观念及共同的利益追求,体现为群体性情绪,与社会心态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逻辑关联。

(一)社会心态和改革共识的一致指向

社会心态和改革共识都与社会民众的内心需求和利益诉求密切相关。社会心态是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的集中体现,反映的是社会民众的内心需求和利益诉求,是社会成员所需求的应然状态和客观现实的实然状态耦合程度的集中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态最集中反映的是对改革现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的认知与价值倾向,对改革政策的看法,对改革结果利好的期待。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向改革深处要动力,攻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困难,释放新的更多的改革红利,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满足社会民众的高层次、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通过改革发展使广大民众获得更多的利益满足和利益认同。人民共享的改革理念正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执政者与民众的共识。

(二)社会心态与改革共识的相同内核

社会心态与改革共识具有相同的内核,即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心态的深层内核,一定的社会心态不仅反映着一定的价值偏好,而且社会心态的性质与走向、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的反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价值观的引导与规范。虽然社会心态作为人们对自身及现实社会所持有的较普遍的社会态度、情绪情感体验及意向等心理状态,通常以感性的形式体现,但左右人们这些感性心理的却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人们对同一事件产生完全不同的社会态度与情绪情感。作为以整体形态而存在的社会心态,它产生于社会个体心理。个体的心理形成,无论是否意识到都客观地决定于他的内在价值观念。个体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及其作出的价值判断,决定其对事物的理性判定与情感体验。客观现实存在的多元特性与复杂形态,不同的价值判断就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态度与社会情绪。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影响因素更为多元,人们的价值观对个体心理,进而对整体社会心态的影响更为突出;同样,价值观是社会共识形成的思想基础,价值共识是社会共识最核心的内容。作为理性认知的社会共识,反映人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受到价值理念的直接支配。价值观念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看法。对此,本人在以往研究中已进行了论证[2]。

(三)社会心态与改革共识的辩证互动

改革共识的形成和凝聚依赖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社会需求、利益诉求、价值追求等方面的群体意愿的对话和相互接纳。这些共同诉求首先体现在社会心态上。社会心态对改革共识的形成具有促进与消解的双向功能。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等健康社会心态的人[3],以其自尊自信态度,在憧憬改革中勇于担当;以其理性平和的情绪,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其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激发参与改革的热情。由此,凝聚起改革共识。有消极社会心态的人则因非理性情绪蔓延而抱怨改革,因价值认知错误而懈怠改革,最终消解改革共识。因此,凝聚共识,要以良好的社会心态为基础。同时,改革共识形成对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利益认同的果实,因而亦是改革共识的成果。在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对深化改革必要性的共识应当成为良好社会心态的基调。这种共识的形成,是人们充分认识自己利益诉求的满足,在享受改革成果的同时,能够客观看待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明确自己在改革中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每个人既是改革成果的享用者,也应当是改革成果的创造者。这一认知,促进了社会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健康的生活情绪和进取的生活态度的形成。

二、良好社会心态对改革共识建构的积极影响

当前,社会心态作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环境下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心理倾向及心理状态,它包括社会需要、价值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信任等。得到满足的社会需要、达成共识的价值认知、理性平和的社会情绪、充分建立的社会信任等良好的社会心态,不仅是社会共识的重要表达方式,客观上也已成为改革共识建构的重要心理基础。

(一)得到满足的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是社会心态的一个重要表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社会需要集中体现在改革诉求上,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于改革的期待和需求。人的需求是激发一切认知的原动力,也是产生思想认同的心理基础。改革共识的原动力来源于人们内心对改革的诉求及其满足。30多年前,我国农村改革最初的发力是从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我国城市改革最初的发端是从深圳特区的探索迈开的,它们是人民群众在温饱诉求的激发下和穷则思变的期盼中产生的需求创举。这种全国民众的内在需求,在成功的实践中得到了满足,形成人们对改革认同的强烈共识。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使社会民众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了强烈愿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了热切盼望;同时,改革走到今天,也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人们也期待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现实利益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人们把对利益的满足寄希望于能享有更多的改革成果,因为人们看到改革走到今天,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各种复杂的民生问题解决起来困难重重,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所在,才是释放新的红利的唯一出路。这种诉求和对这一诉求得以满足的期待,使人们认同全面深化改革是必须的。

(二)达成共识的价值认知

社会价值观念是社会心态最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心态构成要素中最为深层的因素,它与一定的经济文化密切相连,是改革共识的内生动力。社会价值认知是一种群体性思维,理性的群体思维是社会心态健康的标志,而社会成员有了理性思维才能形成共识;同样,任何共识都不会偏离价值的底线。在趋同的价值理念、明确的价值判断、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共识,是奠定改革共识形成的价值基础。然而,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寻求共识越来越不容易,人们对改革的期待除了受内心诉求和利益驱动外,更受到价值理念的支配。价值理念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人们对利益满足的感受。正如改革现实客观存在,而人们对这一客观存在的判断却可能因为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在改革进程中,正确认知改革成就,正确认知改革过程矛盾,形成对改革的合理价值期盼,才可能努力实现社会价值共识,从而增强改革信心,激发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形成改革共识。价值共识是积极社会心态的直接反映,具体折射出社会民众对改革在价值观念上的理性看法和判断,以及利益趋同一致基础上的社会认同,对引导改革共识的形成极为重要。

(三)理性平和的社会情绪

社会情绪是社会心态具有动力倾向的核心要素。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社会情绪集中体现为社会成员对改革中出现的社会现象的共同的情感心态、共同的情绪反映和总体的感受评价。特别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助推下,各种民情民意、多元思想和不同的价值判断以社会情绪的形式鲜明地表达出来。社会成员作为改革的行为主体,其情感能量影响着改革,健康的情感能量成为改革的动力。社会情绪中积极的个体情绪,既有益于个体对改革目标、政策,以及出现的问题等方面,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持有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情绪,又有益于形成和谐的整体社会情绪,推动整个社会心态体系形成良性互动,形成导向正确的社会舆论,从而促进改革共识形成。

(四)充分建立的社会信任

社会信任是社会正常运行的核心要素。社会信任是包含社会组织与个人的社会成员之间普遍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人际关系状态,是对他人能作出符合制度规范行为的相互期待。社会信任是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机制,信任的社会心态不仅可以通过明确预期促使社会稳定,也具备通过信任转化为行动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信任是凝聚改革共识的增强剂,社会群体彼此信任,才有可能找到更符合时代特点的价值观并因此达成共识。社会信任可以增进社会和谐,极大地降低改革成本。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改革困境更复杂,面临的任务更艰巨,社会信任对增强改革共识显得尤为重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在顶层设计与基层拥护相结合,顶层设计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得到各级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响应的情况下,才能凝聚起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而这份理解、支持和响应,就是社会相互信任营造的力量。

三、不良社会心态对改革共识的基础蚀耗

消极负面的社会心态也是对我国改革现状的真实反映,是社会矛盾和社会焦点问题的深刻映射。当前,由于在改革实践探索过程中,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及相关配套措施的滞后或改革实践出现一些偏差都是客观存在的,由此产生了一些负面社会效应,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和负面心态产生。特别是对改革仇视、漠视、怨恨、焦虑等心态,严重地腐蚀、耗解改革共识形成的社会心态基础,恶化社会文化、舆论、生活环境,吞噬经济、政治、道德文明发展的正能量,解构改革共识。

(一)因利益被掠夺感而产生的仇视

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利益被掠夺感,进而滋生仇视改革心态,是腐蚀、耗解改革共识形成的社会心态基础的最根本性影响因素。利益被掠夺感是一种群体的心态反映,它通常是由于人们的利益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并在与参照群体的相互比较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而产生的被其他群体掠夺的内心感受,包括利益被忽略感和被剥夺感。伴随着改革进程,人们的社会需要在利益格局的变迁中无法得到完全的满足,心态也在比较利益得失之间丧失平衡,滋生利益被掠夺感;个人内在需求得不到及时回应而心生怨气,产生利益被忽略感;不同阶层的改革利益诉求得不到同时满足,产生利益被忽略感;由于客观上存在的社会贫富差距、利益格局相对固化,自身努力和受到待遇的不平衡,人们的利益被剥夺感进一步扩大;全面深化改革中打破利益阶层固化的藩篱,也使得既得利益者产生利益被掠夺感: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积累而成对改革的仇视心态,进而抵触改革。

(二)因价值认知缺位而形成的漠视

改革行进到今天,多元价值观遭遇利益多元化,造成对改革的价值认知缺位,进而形成漠视改革心态,这是腐蚀、耗解改革共识形成的社会心态基础的重要影响因素。价值认知缺位表现为价值理念错位、价值判断困惑、价值追求淡漠等。价值理念错位使人迷失改革的方向,不知道改革为谁、为什么。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境况、利益获得、认知水平不同,一些人距离改革的权力资源较近,逐渐成为了既得利益者,因而支持改革,而一些人远离权力资源中心,成为利益相对受损者,改革“相对剥夺感”较强,因而不满改革,这都是以“我”获利多少作为改革价值判断的标准。价值判断困惑使之不能对改革目标、政策与实施等作出正确评判,丧失了改革热情。人们面对全面深化改革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面对不同甚至相对立的改革诉求无法取舍,对改革政策不能形成有效的价值判断,造成价值判断困惑。价值追求淡漠导致人们只关注个体眼前的利益诉求,忽略改革的整体价值、社会价值,只求获取而不担责任,产生精神迷失。所有这些一旦从个体心理转化为整体消极的心理,进而演化为漠视改革的社会心态,将严重地蚀耗改革共识的内生动力。

(三)因社会负面情绪滋长而引发的怨恨

考量社会冷漠、怨恨、痛苦、浮躁、贪欲等社会不良情绪对改革的影响,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它的滋长蔓延将积聚为极大的负能量,腐蚀、耗解改革共识形成的社会心态基础。当前,许多负面社会情绪(如抱怨情绪)较普遍,这是一种置身事外对改革的冷漠。只关注能从改革中得到什么利益,不思考该为改革承担什么责任、作出什么贡献,一旦自己的利益无法得到满足,则心怀不满,产生愤恨,体现出这一情绪下的浮躁与贪欲。再如,一些事故性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由于其直接涉及社会成员个人的安危,加之决策失误、管理不当、监管不力等,成为当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往往成为引发社会愤恨情绪,点燃社会民众负面情绪的导火索,导致整体负面情绪的形成。而这种负面情绪往往成为破坏社会变革的集体性行动的社会心理基础力量,催生社会成员不支持改革、怨恨改革的心态,从而消解改革共识。

(四)因社会信任不足而导致的焦虑

社会信任不足、甚至是不信任破坏了社会成员之间亲密关系维系的基点,引发人际间的不信任,以及对政府信任度的降低,使人们在改革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实现和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焦虑情绪,稀释对改革的期待,减少对改革的热情,降低对改革的认同,从心理层面抵触改革,蚀耗改革共识形成的社会心态基础。当下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成员之间,特别是政府与民众之间建立互信十分重要。有研究指出,目前公众与执政者之间存在着信任危机[4]。这种不信任导致社会认知偏差,人们往往因为不信任,把碎片化的认知当成全局性的结论,忽视成就,放大问题,纠结于改革不尽人意而产生焦虑感;这种不信任通过网络媒体放大的舆论喧嚣,加剧问题争论,导致矛盾激化,误导人们错判改革,形成群体焦虑,进而破坏健康的社会心态环境。

四、促进改革共识建构的健康社会心态培育

社会心态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积极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有助于为凝聚改革共识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重点从以下四个维度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

(一)强化利益共享,满足主体社会需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党中央针对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的时代回应,是对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的回应。这表明了及时回应社会民众的利益期待,充分满足社会民众的现实诉求是新一轮改革的目标指向。因此,改革共识的健康社会心态的建构首先必须强化利益共享,满足主体社会需要。

强化利益共享,满足主体社会需要,一方面应着眼于满足社会民众的利益需求。改革本身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利益格局的重塑,要积极回应民众的利益期待,满足他们的改革心理诉求,从民众最关切、最盼望解决的问题入手,形成有效的利益整合,建立利益共同体,促进改革成果共享,促使民众在受益中提高心理认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改革共识是今天中国最需要的公共产品。虽然改革不可能实现所有人都受益的“帕累托最优”,也难以实现所有人不受损的“帕累托改进”,但应该是有利于大部分人而非小部分人的改革,特别是要有利于广大百姓[5],应努力打造改革成果人民共享的局面,营造公平正义的改革环境,努力让人们认识到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从而提升社会需要满足感。另一方面,在满足个体需求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社会需求引导。人的需求是多样的,也是无止境的。个体的基本需求要置于社会背景之下,需求的满足并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利益,也必须维护社会的利益。努力实现社会个体需求与社会整体需求的统一,眼前利益需求与长远利益需求的统一,获得性需求与贡献性需求的统一。

(二)引导价值认知,培育价值共识

价值认知是社会认知的核心,是价值共识的前提。改革进程中的价值共识,是改革共识的价值基础。要形成万众归心的价值共识,需要在价值认知引导方面不遗余力。面对改革进程中客观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人们的价值认知缺位就可能成为不良社会心态产生的认识根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要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必须强化社会认知,特别是价值认知,促使社会民众拥有趋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及价值判断,达成价值共识,促进改革共识的形成。明确改革不是利益的角逐,也不再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探索,而是需要一种新的认知:即实践中不断实现的公平公正、民主和谐、利益共享。

引导价值认知,培育价值共识,要坚持两个统一:一是要遵循认知规律,注重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的统一。从不同年龄到不同知识层次,人的认知都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年龄越小、知识层次越低,认知的感性色彩越浓厚,因此要注重使用感性教育,重视改革愿景的心理意象描绘,改革政策的图文解说,改革成就的视频宣传,等等,唤起个体的感性认知,形成有效的内在驱动力。同时,由于情感上升至信念的社会心态的形成,依赖于抽象的理性思维,所以要更加重视理性思维,特别是群体理性思维的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标志是社会群体思维的理性,只有具有理性思维,民众才能在直面改革矛盾问题时,克服认知偏差,保持使用正确的概念和逻辑思维的稳固定力,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客观对待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促进价值共识的形成。二是注重适应大众接受偏好与加强大众接受引导的统一。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大众的接受偏好。因此,要强化新媒体大众传播手段的运用,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述方式,传播好改革的声音,阐释清楚改革的政策与举措,客观分析改革存在的问题;同时,有效开展国民价值观教育,引领时代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追求,为社会价值观构建引领方向。

(三)坚持以人为本,理顺社会情绪

坚持以人为本,从多视角理顺社会情绪,培育良好的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既要从制度设计、社会管理等方面创造条件,又要注重个体心理健康培育,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理顺自己的情绪,自由、平等地在共识介体上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在多元中寻求趋同生长点,在存异中求同。

坚持以人为本,理顺社会情绪,要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切实遵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及一系列具体的目标任务[6],践行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的统一,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社会公平有序、心情自由舒畅。二是高度重视引导社会舆论,防止新媒体传播的“蝴蝶效应”对社会群体心理负面影响的放大,并由此引发的不良社会情绪的蔓延。面对公众主体意识与知情权意识的日益增长,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大众关注的敏感问题,要高度重视,以客观、公正的事实为基础,快速准确地反映,利用新媒体扩大舆论传播的正能量,使大众掌握信息和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处于同一信息时空,营造良好的共识舆论场及和谐的社会心态。三是建立合理应对导向,运用心理疏导方法,科学地进行劝导教育,针对群众的不满、埋怨、抵制等消极情绪,耐心地寻找不良情绪根源,解决社会成员的疑难,消除社会成员心中的怨气,化解暴戾情绪,培育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价值共识形成。

(四)实现公平公正,增强社会信任

信任是一种良好的心理预期,也是共同体得以生成和维系的内隐性结构。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增强社会信任最重要的是增强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公平公正是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重要前提,是社会信任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3]。公平公正是调整、控制与引导社会信任心态的重要影响因子,社会公平公正则国民心态平和、心理平衡、相互信任。

实现公平公正,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要强力反腐,建设廉洁政治,彰显公平正义,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安全信任的社会环境,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提高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当前,反腐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打破既得利益阶层固化,保护了社会大众享受改革成果的权益,为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奠定了广泛和坚实的政治基础。二是着重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新体制,维护群众利益。建立健全社会公平新体制,杜绝权力的操纵和不合理规则的运行,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有效调节各方利益,化解影响社会情绪的各类社会矛盾,是增强信任的关键。社会保障建设是一个社会公平正义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2015年我国开始全面实行养老金并轨制度,着力消除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由于“身份标识”差异引发的各种民生制度分割所形成的权益不平等和阶层利益差异等不公现象[7],回应了社会民众的普遍的利益需求和社会公平公正的期盼,提升了社会公众对于改革的正确认知和社会信任,建构起支持改革、拥护改革的普遍心态,促进改革共识的形成。

[1]马广海.社会心态的概念辨析[N].光明日报,2014-04-02(16).

[2]叶飞霞.凝聚改革共识的难点分析与路径探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5):13-18.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33.

[4]范可.社会信任与制度信任[N].新华日报,2014-12-02(15).

[5]方雷.改革共识与顶层设计——做好顶层设计需要处理哪些问题?[J].人民论坛,2012(17):10-11,240.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1-2).

[7]李慧,邱玥,温源.养老保险:改革就是要去掉“身份标识”[N].光明日报,2014-03-03(10).

(责任编辑: 庄艺真)

Fundamental analysis of social attitude on construction reform consensus

YE Fei-xia

(College of Marxism,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Deepening the reforms in an all-round way must agglomerate the reform consensus which is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fully reform. As consensus is a group perception, it is prone to be affected by social attitude and shaping consensus also results from a wide and deep social attitude. The positive social attitude can provide powerful social mobilization which helps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condensation of reform consensus intangibly, on the other way, the negative social attitude may intensify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dispel the reform consensus with irrational power. Building the healthy social attitude must concentrate on four dimensions,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main interests, promoting the value cognition, sorting the social emotions, and enhance the social trust on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in an all-round way.

reform consensus; building; deconstruction; social attitude

2016-05-05

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度项目(FZ2016B026)。

叶飞霞(1956-),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

D61

10.13322/j.cnki.fjsk.2016.06.001

猜你喜欢
共识心态信任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商量出共识
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11-18 12:11:06
做谦逊的人
表示信任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桃之夭夭B(2017年2期)2017-02-24 17:32:43
从生到死有多远
还是“看掐架”心态
别让“PX共识”在爆炸中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