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到底难在哪里

2016-12-16 15:39储殷
领导文萃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讲故事受众

储殷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与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如何打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尽管有关部门与社会的有识之士,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在效果上仍然与预期有着一定的距离。讲好中国故事,究竟难在哪里?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发力?大致上来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解决谁来讲的问题。“官味太重”“花架子太多”,一直是我们对外宣传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外交无小事”,因而习惯于用高层路线、官方互动的传统模式去对日趋复杂、多元的世界发出声音;另一方面,则是在相关的领域之中,相关的社会组织独立性不强,官僚化严重,难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沟通。

很多国外友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中国老百姓、青年人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的事情,我们的有关部门讲起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为什么本来可以轻松、灵活地双边交流,一正式起来就变得让人昏昏欲睡、苦苦支撑?实事求是而言,如果不依托市场机制、培育社会组织,让更多元的、更民间的主体参与中国故事的讲述,就很难真正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官-民”失衡、官话套话泛滥的局面。

其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解决讲给谁听的问题。在今天的世界舆论场,受众呈现出高度分化的特征。如何准确地瞄准受众,往往是故事能不能进入人心的关键。一直以来,我们在讲述中国故事、宣传中国价值观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所在国的精英阶层,相对忽视了普通大众的诉求,一些中国形象的输出存在亲民不够、地气不足的问题。

如何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方式,更加符合实际的内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讲好中国故事,是让中国形象更加丰满、扎实的关键。打个比方来说,讲经济发展、外贸出口,固然能够让所在国的精英阶层对中国产生好感,但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关心的可能不是这些宏大叙事,他们更关注细节性的问题,比如,中国人是不是信神?中国人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如果我们更多地讲述一些真实生动的民间生活,就更容易让当地民众消除对中国的误解。

其三,讲故事的渠道多不多、讲故事的能力强不强、讲出来的效果好不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一方面,由于受众的多样性、分层性,要想达到良好的外宣效果,就必须建构多样、分层的渠道。比如在很多“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里,电视、报纸往往是精英阶层、城市居民接触的主要媒体,而广大农村地区仍然主要依赖广播。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媒体与电视中宣传中国形象的同时,也要注意利用山区、农村的广播来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我们讲故事的形式、讲故事的能力,也直接决定着讲故事的效果。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更多地了解当地情况、掌握当地语言的传播人才,而且还要将中国故事与当地的风俗文化、宗教观念相协调,做到中国故事的本土化。

其四,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有好的故事。怎么讲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故事够不够好,则同样不容忽视。实践中,我们对外讲述的中国故事,仍然是中国人的故事、古代人的故事,还在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上打转转。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局限于茶叶、京剧、功夫、《西游记》,这样的中国故事不仅内容少、片面、缺乏时代感,甚至还遮蔽了中国当下社会的真实与活力。我们更需要现代的故事、人性的故事和中外文化交织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引起共鸣,消除误解,传递真实的中国形象。《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引起好评,关键就在于它在美食中融入了细腻而真实的中国故事,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活着的故事,才是有魅力的故事。

说白了,不是说京剧这样的传统艺术不好,而是说,我们其实不需要外国人有多了解我们的京剧、国画或是书法,就像我们了解西方,并不意味着必须了解歌剧和油画一样。我们更需要外国人对当代的中国生活多了解,对当代的中国社会多认知,知道中国的发展能够给他们给世界带来机遇和改变。达到这一步,中国故事就没有白讲。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讲故事受众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