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自东:课改应该这样来

2016-12-16 02:12:36/
教育家 2016年43期
关键词:昌平区课程体系传统

文 / 刘 言

陈自东:课改应该这样来

文 / 刘言

>>校长陈自东与学生在一起

编者按:先秦典籍见证了百家争鸣、思想碰撞交流的时代,汉赋魏晋骈文书写了华夏民族的强盛与兴衰,唐诗宋词描绘出一幅幅不朽的盛世篇章,明清小说更是刻画出市井人物的恩怨情仇……这一切正是得益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积淀。这些传承下来的文化经典,博大精深,深微隐幽,意味隽永,需要当代中华儿女去传承与弘扬。北京市昌平区七里渠中心小学校长陈自东认为,“课程改革是推动教育优质发展的重要措施。内涵丰富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展潜能,有效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在这一理念引领下,七里渠中心小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课程之中,让五千年文化的基因滋养孩子,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根基与灵魂,为他们的幸福人生铺路搭桥。七里渠的教育工作者,用他们最质朴却是最扎实的行动,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课程建设的如花美景,令人欣喜,令人感动……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在这样一个时节走进北京市昌平区,我们“虔诚”的心情无疑又增加了几许渴望——在昌平这样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地方,我们会收获怎样的惊喜与感动呢?此行的目的地是昌平区七里渠中心小学。来到这儿,缘于她70余年校史所带来的时代回响,悠远沧桑;来到这儿,缘于她扎实有效的办学行为,成效卓然;来到这儿,缘于她在课程改革方面所绽放的华彩,清新夺目。走进七里渠小学,相信我们定能不虚此行。

北京昌平区七里渠中心小学,地处昌平区沙河镇境内。学校始建于1945年,下辖中心校、豆各庄、白各庄三所完小,共有教学班24个,在校生645人,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农村学校。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开展了篆刻、创想画、剪纸、电声乐队、管乐队、合唱、舞蹈、小足球、太极柔力球、踢毽子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了学生特长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教育局面。

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扬少年梦想风帆

——建设“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初衷和愿景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课程既要强调传授知识的普遍性,也要强调尊重地域差异和人的个性差异;既要强调在同一课程体系下的因材施教,也要强调根据人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课程而教。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机遇、新挑战,七里渠中心小学这所老校如何焕发出新色彩、新青春,成为陈自东校长脑海中盘旋已久的难题。“要有出奇制胜的好招、绝招,就必须要打出好一张好牌。反之,则满盘皆输。”陈校长深谙学校发展的现状,不断思索着如何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的全面、高素质发展,引导校风、师风的转变。

文化犹如江河之源,源远方可流长。陈自东校长思维的火花与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相遇,碰撞出课程建设的璀璨光芒——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完善个性发展、凸显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何不以传统文化为课程的基点,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发展服务,为老师发展助力?但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

为此,学校梳理传统文化教学点,结合课改精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校内外资源,对三级课程进行了重新架构,构建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幸福人生三级课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自身发展,通过构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片土地也许贫瘠,但有了丰沛的阳光雨露,有了春夏的精耕细作,嫩绿的种子就会发芽,沉甸的稻谷就会抽穗;一方天空也许狭小,但有了清风的吹拂、云朵的漂流、飞鸟的鸣叫,阳光就会灿烂,花朵就会芬芳。七里渠中心小学也是如此,虽然只是一所普通校,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精耕细作,硕果累累”。课程建设让学生在校园获得全面发展,让传统文化与课程激情碰撞,绽放出最耀眼的教育光芒。

>>太极柔力球展示

“四大维度”全面育人,让生命绽放精彩

——建设“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对教育,似乎人人都能说,然而似乎又很难说个一清二楚;对教育,似乎人人都可做,然而如何做,能否坚持做,对学生影响如何,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却并不是每一位从教者都能常常反思的。陈自东深知教育者的明智就在于为孩子提供能引导其一生正向发展的教育,而传统文化教育正是这样一种能够让学生正心、克己、修身、齐家,甚至治国安邦的教育理念。基于此,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在七里渠小学应运而生。

该课程体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幸福人生”为核心目标,将课程划分为“养心”“养形”两大功能,围绕育人目标构建“崇德、启智、健体、尚美”4个维度,涵盖40余门学科(包括必修课22门,选修课21门)。其中崇德是核心,取意为推崇优秀品行,提高道德素质;启智是关键,启迪学生智慧,唤醒沉睡潜能;健体是保障,练就健康体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尚美是目标,以美辅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在美育中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学校以三级课程为载体,全面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确定了“分级推进与系统整合”的策略。围绕“养心·养形”的课程目标,学校梳理国家教材传统文化教学点,在课堂学习中提升学生素养。语文学科从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点切入,确定了围绕汉字的认识与书写、古诗词、传统节日文化这三大块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一至六年级三大内容相同,但各学段学习目标呈现梯度递进,例如对于汉字的认识与书写这一内容,低年级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中年级学生熟练书写正楷字,感受汉字的结构美;高年级学生书写楷书,行款整齐,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在汉字的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其他学科也围绕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进行国家课程教材的梳理,根据学科特点,找准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除传统文化自然融入课堂教学外,学校还安排了具有学科特点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这也与新课程计划中的10%学科实践活动相整合。如数学学科将数学游戏和《九章算术》等经典作为学科实践活动内容;英语学科把传统食物、文化景观等作为传统文化实践内容。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调研,完成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成果交流,在这一系列学科实践活动过程中,传统文化自然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之中,实现崇德启智的育人目标。

在校本课程方面,学校发掘、整合各种资源,为学生开设了太极、篆刻、古诗诵读、陶艺、画脸谱、空竹、变脸、民族舞蹈、踢毽子、创想绘画、跳绳等16门课程。通过筛选、提炼,学校重点建设了篆刻、太极、书法等普惠课程,通过专题大课、专业课、兴趣小组三个途径落实,引领学生“养心·养形”。专题大课意在普及基本知识、基本技法,面向全体,学生自主参加;任课教师有学校内部的专业教师,也有外聘教师,每周一下午,完成一小时的学习。普惠课程中的环境育人也是校本课程一大亮点。学校倾力打造了传统文化环境,瓷文化,牌匾文化,石头篆刻文化,农耕文化,石磨墙,中式文化墙等,成为全面落实课程的最后拼图。借助这些文化景观,学校开发了多彩课程内容。学生尝试磨面、解说景观、参观学习,主题交流,一系列基于文化景观展开的课程令学生在鲜活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

>>石磨赋石磨墙

文化与课程的碰撞,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建设“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感悟与收获

人类存在的意义在于追求美好生活,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就在于为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铺路架桥,教育的意义就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课程则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该校正是以此为核心载体,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动养形,以静养心,太极与篆刻这两门“动静”精品课程更让传承在学校有了生根的痕迹。

如今置身在七里渠中心小学校园中,能感受到孩子们在传统文化濡染下的拼搏向上的精气神。在太极课上,孩子们挥舞出刚柔相济的太极拳,一招一式,生动鲜活地演绎着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武术;民族舞蹈课内,孩子们在举手投足间,彰显出青春的活力、靓丽的风采;书法课内,随处可见师生笔走龙蛇、挥毫泼墨的身影,能看到教师传授学生习字技巧时的专注神态,能看到学子在思考字体结构时不时皱起的眉头……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参观故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大殿前的百人诵读诵出了中华精神、儿女的忠心;牌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美学与知识的完美结合;瓷器欣赏带给了大家更多的敬畏。

在滋养了无数学子的同时,该校基于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得到了其他教育工作者及领导的赞许。

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校长怡久文对该校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这样评价道:“走进七里渠中心小学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外面的嘈杂、拥挤与校园所到之处扑面而来的雅致、清新、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七里渠的教育工作者坚守着教育本真,弘扬着传统文化,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滋养儿童的心灵。‘小学校,大精彩’,精彩不仅在于校园的优美,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精神和他们掌握的各种技能。我极为惊讶地发现,这里带有乡土特点的孩子,在方寸之间挥毫泼墨,尽情地展示自己。七里渠小学将弘扬传统文化、滋养幸福人生作为教育的最高追求,并将其落地生根,使我们看到了每个学生生命的精彩。七里渠的课程建设有灵魂、有体系、有实践、有成果,在课程实施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滋养,将养心和养形合一,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教育效果。”

>>石语园

昌平区教委副主任苏俊山认为,七里渠中心小学的教师敏锐地挖掘出了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集合点,以新课程计划的落实为契机,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崇德、启智、健体、尚美的活力少年。学校让传统文化落实到学科教育之中,润物无声,让所有学生都能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得到润泽,突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作为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农村小学,七里渠中心小学令我眼前一亮,校园文化建设很有‘味道’,达到了‘一草一木均有感情,一砖一石都有文化’的教育效果。校园内老师与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更是让人欣慰与感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陈自东校长从2006年来到这所学校,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守,终让校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昌平区教委主任李成旺给予了该校的很高评价。

后记

教育的魅力在教育工作者的课程改革中得以彰显,他们以孜孜不倦、严谨的教育精神,感染着后辈学子,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史诗华章。在北京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昌平区七里渠中心小学为我们送来一股清新的风。流连在校园中,你能感受到学校七十余年文化沉淀对师生的濡染作用;在与教师的交谈中,你能感受到教师身上那股精益求精的教育追求和以生为本的育人情怀;行进在校园中,你能感受到学生身上那股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程中得以体现,在滋养该校师生的同时,让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的七里渠中心小学,在通往教育质量优质校的路上,行之过半。未来的征途中,必能迎来彩霞满天的盛景春光!

猜你喜欢
昌平区课程体系传统
秋天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北京市昌平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
教育家(2016年29期)2016-09-26 06:54:54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