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鸣
别拿高科技当“美容霜”
■文/林 鸣
在某些商人眼里,“高科技”一词相当于“美容霜”,想往哪儿抹就往哪儿抹。某届国际美容化妆品节上,一家化妆品牌打出了“水量子活肤”的旗号,号称采用生物高科技“打破传统美容护肤方法”,清除一切问题肌肤的根源。权威人士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这种动不动就打着“高科技”旗号的化妆品,其实是噱头大于功效。放眼市场,如此乱抹“美容霜”的产品到处泛滥。专家称,一般国外化妆品行业在采用高科技并推向市场之前,都要在实验室里“磨”上7~8个月。而且化妆品不是药品,对人体的改观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是生活在现实里,不是活在理想中。一些厂家总喜欢拿着理想状态下的实验结果做宣传,这必然会误导民众。因此,对那些在市场上耍嘴皮子的“高科技”物件,广大消费者要多加留神,否则不光破财,还会让自己的脸蛋给人家当了“实验田”。
有心人对虚假的“高科技”词汇做了个总结,他们发现,像“基因”、“纳米”、“离子”、“超导”等高科技词汇,已经成了不法厂商忽悠人的“热门词汇”。今天国际前沿科学冒出一个新名词,没到晚上便经一番包装上了市场。因而被讥笑为“烤白薯现象”。由于有利可图,对于这些“高科技”产品,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如下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滋阴壮阳、延缓衰老。明明是件衣服,却和“纳米技术”扯上关系;一台普通的吸油烟机,却担负着“负离子保健”的重任;明明是个床垫,却冠以“太空概念”的帽子,号称激活细胞活力,可促进睡眠质量,还可治疗肥胖症……如此五花八门的“高科技”不一而足。科学家指出,产品融进“高科技”是件好事,但前提是“高科技”要名副其实,否则,披着时髦外衣,行虚假诓骗之实,这些所谓的“高科技”势必在阳光下原形毕露,最终遭到消费者唾弃。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日益在民间普及,人们在消费时对产品的科技感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科技”,大家无疑是情有独钟的。然而,要想不被“高科技”迷惑,除了要求消费者保持一份理智外,相关部门的监管也要跟上科技的步伐,让形形色色虚假的“高科技”无处遁形。有科学家表示,所谓“高科技”实际上是high-tech的误译,本来应译为“高技术”。因为科学并没有“高低”,只有正确与错误的分别。而技术确有高低的区分。比如IT技术有高低之分,但计算机科学只能说对错,不能说高低。但是,在普罗大众那儿,仍习惯地把科技产品分成上下。还有一种情况值得警惕:有些研发产品拥有高技术的“血统”,但也存在弊病,甚至客观上把消费者当成实验用的“小白鼠”了。比如,一些高技术企业的产品尚未打磨成熟,就忙着将其推向市场。这样做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需要从早期用户那里收集一定量的数据。但普通人并不是测试者,而是消费者。他们是在购买设备,而不是在“测试”设备。而一个错误不断、检测结果不准确的产品,很可能让他们处于危险之中。如果你足够幸运,或许能买到一款能符合预期的“高科技新产品”。而如果运气不好,则很可能给人家当一回“小白鼠”。事实上,假如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厂家的回复永远是“我们正在修复之中”。至于何时能修复改进?谁也说不清。因此,人的良知永远比科技含量重要,把成熟、安全的产品奉献给顾客是你的职责。这儿有个标准:就是要求制造商以身作则,率先使用最新产品;还可请挚爱亲朋优先试用,然后逐步推向市场——也可以把这个要求理解为“人质”吧。
总而言之,拿着“高科技”当“化妆品”到处乱抹,是低估消费者的智商,将科学技术庸俗化。常言道,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与其让别人投以白眼,不如从“低科技”做起,脚踏实地提高产品质量,使用真材实料,杜绝过于华丽的广告词,内心对消费者永远保持敬意。否则,当浓妆褪去之后,露出的只能是一张没有血色的白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