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颖+于方静+周治金+陈宝国
摘要 前人的研究发现,汉语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偏向性。本文两个实验采用空间启动的范式,考察汉英双语者二语(英语)经验对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偏向性的影响。实验1以中国内地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在垂直空间启动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更快,垂直性时间问题的反应时最短,正确率最高,即表现出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这说明英语经验未影响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实验2采用英语熟练程度更高,来自我国港、澳地区的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得到了和实验1类似的结果。两个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非平衡的汉英双语者而言,英语经验并未对汉语母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偏向性产生影响,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稳固性。
关键词 汉语,时间-空间隐喻,二语经验。
1 前言
概念加工的知觉符号理论认为,概念的形成植根于躯体经验,特别是空间经验。抽象的概念通过隐喻来表征(Gibbs,2006)。人们常借助于能够具体感知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这就是隐喻(Lakoff,1987)。一些学者认为在语言理解中,建构空间来表征时间是比较普遍的方式,即时间表征的空间隐喻,下文简称时间-空间隐喻(Barsalou,1999;Glenberg,Sato,Cattaneo,Riggio,Palumbo,&Buccino,2008)。人们谈到时间的时候,常常运用空间隐喻,如“漫长的等待”。“短暂的相聚”。一些抽象概念也会借助空间来表征,比如“来回地争论”、“希望太高”(Lakoff,1987)。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发现。即时(online)的语言理解过程会激活空间表征。例如。在动词理解过程中即时激活了空间表征,并且这种激活不受句子情境、阅读策略等因素的影响(Richardson,Spivey,Barsalou,&McRae,2003)。例如,Gentoner和Imai(1992)使用阅读理解的范式,让被试阅读文章,文章中表达时间的句子要么前后视角一致(时间均为运动或均为静止)。要么不一致,并让被试判断其中一个事件相对于另一个事件是在过去还是未来。结果发现当视角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短。Matlock,Ramscar和Boroditskv(2005)让被试阅读虚构运动的句子(如,大路沿着海岸延伸)或者无运动的句子(如,大路在海岸旁边),画出表达句子的图像并回答时间歧义句,例如“周三的会议提前了两天,哪天举行会议?”。结果发现,想象虚构运动影响被试的时间推理。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时间概念的加工激活了相关的经验,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周榕和黄希庭(2000)通过对中、英时间-空间隐喻的维度分析认为,在中文和英文中,时间-空间隐喻具有普遍性。
大量的研究发现,东西方人在知觉、注意、分类以及语言加工等方面存在着差异(Ji,Zhang,&Nisbett,2004;Masuda&Nisbett,2001;Morris&Peng,1994;Peng&Knowles,2003;Ouellet,Santi-ago,Israeli,&Gabay,2010)。时间-空间隐喻也存在东西方的差异性。人们使用不同的标准建立不同的时间线,这些标准包括不同的空间参照、不同的文化起源和不同的语言经验起源等(Hendricks&Boroditsky,2015)。Radden(2004)指出,不同的文化中。人们表达时间的方式不同,这会影响人们的时间表征形式,即时间-空间隐喻可能存在文化特异性。对有关语料的分析发现,在汉语中,未来一般在后面,过去则是在前面。例如。汉语中有“长江后浪推前浪”,“史无前例”的表述,这里的“前”均表示过去的,这与英语的时间表征顺序截然相反。例如,英语中有“I look forward to yourreply”,这里的“forward”表示的是未来,这反映了两种语言的时间-空间隐喻表征顺序不同。此外,时间-空间隐喻表征在方向性上也存在着重要的文化差异。从运动方向来看,时间是具有方向性的,多采用“前/后”、“上/下”来表示,并且这种词汇的使用在中西方都存在(Clark,1973;Lakoff&Johnson,2008)。英语母语者习惯于在水平方向上来描述时间,如“front/back”,而汉语母语者不仅使用“前/后”水平方向上的词汇来表达时间。例如,前天、后天,还使用“上/下”垂直方向的词汇来表达时间(Fauconnier,1990),例如,上下五千年、上学期、下辈子等。
汉语、英语母语者在时间-空间隐喻加工上的差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吴念阳(2009,2014)针对汉语母语者时空隐喻的系列研究中,实验1分别设置垂直空间混合图式和水平空间混合图式,水平时间描述句和垂直空间描述句。结果发现空间垂直引导对水平时间描述句和垂直时间描述句的加工均起到了促进作用,证明了时序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实验2增加了无启动条件。目标句设置为“早/晚”的时间表述句,结果发现垂直空间引导和水平空间引导对时间问题加工的促进作用均大于无启动组,证明时序概念具有空间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感知基础。Boroditsky等人采用空间启动范式的研究发现,汉语母语者在垂直空间启动下,对时间目标句子的判断时间短。而英语母语者在水平空间启动下,对时间目标句子的判断时间短(Boroditskv,2001;Gentner,Imai,&Borodit-sky,2002)。当要求被试从前后、左右、上下三个维度指出时间发生的位置时,汉语母语者使用垂直空间关系的频率(42%)远远高于英语母语者使用垂直空间关系的频率(5%)(Boroditsky,2008)。刘丽虹和张积家(2009)采用和Boroditsky(2001)同样的范式对汉语母语者进行了研究,在汉语和英语实验材料下都发现,相比水平空间的启动,垂直空间的启动对时间问题的加工有更好的促进作用。这说明汉语经验会使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出现垂直偏向性,即汉语母语者更倾向于对时间做垂直方向的隐喻。
之前的研究多数关心汉语和英语母语者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偏向性存在的差异,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长期和短期的语言经验对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分歧。沈曼琼等人(2014)的汉英双语者情绪词空间隐喻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对英语情绪词的加工,汉英双语者也表现出垂直加工的偏好,这说明二语隐喻的加工受到母语经验的影响(沈曼琼,谢久书。张昆。李莹,曾楚轩,王瑞明,2014)。在时间-空间隐喻领域的研究也发现,即使让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双语者在英语情境下思考,他们在垂直空间启动的条件下的反应仍然比水平空间启动条件下的反应快(Boroditsky,2001)。高原和钟晓云的研究(2014)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表达左右时间维度的句子时,仍然伴随着上下维度的手势。这些研究都说明母语经验影响二语的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偏向性。那么。二语经验是否会对母语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产生影响?Fuhrman等人(2011)的研究以英语母语者、较为平衡的汉、英双语者(汉语熟练度评定为4.5,英语熟练度评定为4.2,采用5点量表评定,5表示非常熟练)以及台湾地区的汉语母语者(汉语熟练度评定为5。英语熟练度评定为3.5,英语的熟练度低于上面较为平衡的双语者)为被试。结果发现,英语母语者倾向建立水平的时间-空间对应关系,建立垂直时间-空间对应关系的比例仅为2.5%,而较为平衡的汉英双语者在英语情境下会建立更高比例(15.4%)的垂直时间-空间对应关系。在汉语情境下,较为平衡的双语者更有可能建立垂直的时间-空间对应关系(43%)。这个比例和台湾汉语母语者在汉语情境下建立垂直时间-空间对应关系的比例(44%)非常接近(Fuhrman et al.,2011)。该研究结果说明,母语经验会影响二语的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但二语的经验并没有改变母语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特点。但Boroditsky(2001)采用空间启动范式对英语习得年龄在3-13岁之间汉英双语者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英语习得年龄早的被试,对汉语时间表征的垂直偏向性相对较弱,这说明虽然二语经验没有改变母语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的偏向性,但二语经验还是具有一定的作用。让英语母语者进行短时的垂直时间-空间关系的训练之后,他们比没有接受训练的英语母语者表现出更多的垂直时间-空间隐喻偏向,这说明母语隐喻加工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可塑性;Boroditsky(2011)等人研究发现,即使在非言语条件下,英一汉双语者,通过垂直时间-空间对应关系的学习训练,英语时间表征的思维方式会向汉语时间表征的思维方式转化,同样表现母语隐喻加工方式的可塑性(Boroditsky,Fuhrman,&McCormick,2011)。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发现,母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特点影响二语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但二语经验是否影响母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研究很少,结果也存在争议。根据前人的研究,汉语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具有垂直偏向性。英语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具有水平偏向性,那么当汉语母语者掌握英语后,是否二语(英语)的经验会影响到汉语母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偏好?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体来讲本研究拟探讨英语的学习和使用经验对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垂直偏好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母语和二语隐喻加工的关系。本文共包括2个实验,使用Boroditsky等人的空间图式启动范式进行研究(Boroditsky,2001)。前人研究已证明。空间意向图式在时空隐喻理解中起到引导作用(吴念阳。刘慧敏,郝静,杨辰,2010;吴念阳,2014),所以本实验设置了两种空间启动,垂直空间启动图式和水平空间启动图式。实验1选用中国内地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这些被试学习英语的时间均在十年以上,探讨英语学习经验是否对汉语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偏向性产生影响。实验2选用来自我国港澳地区的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这些被试不仅英语的熟练程度、英语的使用频率比内地大学生高,而且港澳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还形成了一种混合型的双语文化,因此来自港澳地区的被试是研究英语经验影响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偏向性的良好被试。我们认为。一种可能性是二语的经验影响母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偏向性,即英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水平偏向性影响汉语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使得汉语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减弱或者改变;另外一种可能是,由于母语思维的根深蒂固,二语经验不会对母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偏向性产生明显的影响。
2 实验1 内地汉英双语者,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偏向性的研究
2.1 目的
采用内地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水平空间与垂直空间启动,考察英语经验对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偏向性的影响
2.2 方法
2.2 被试
31名来自内地某大学的汉英双语大学生被试,母语为汉语(男13名,女18名,平均年龄20岁,SD=1.5)。这些被试均无国外学习英语的经历,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和使用英语,开始学习英语的时间为小学1-3年级,平均学习英语的时间超过10年以上。要求被试完成汉语和英语熟练度的自我评定。采用5点量表,1为非常不熟练,5为非常熟练。汉语的平均熟练度评定为5(SD=O),英语的平均熟练度评定为3.2(SD=0.86)。汉语熟练度和英语熟练度差异显著,t(30)=11.34,p<0.01。通过评定可以看出,被试英语的熟练程度低于汉语的熟练程度。实验后获得少量的报酬。
2.2.2 设计
本研究以垂直空间启动和水平空间启动图式为启动材料。并设计三类时间表征目标句,分别以空间水平方位“前/后”、空间垂直方位“上/下”、时间性表达“早/晚”为关键词,以下分别称之为水平时间表征、垂直时间表征和时间性表征。
采用2(空间启动类型:垂直空间启动、水平空间启动)×3(时间表征类型:水平时间表征、垂直时间表征、时间性表征)两因素被试内设计。因变量为被试对目标句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这里选用不含有隐喻成分的时间性问题,是为了顺便验证隐喻的长时效应。即自动化加工相应。一种语言的隐喻如果具有长时效应,会自动利用该语言的空间隐喻知识进行时间问题表征(Boroditsky,2001)。
2.2.3 实验材料
水平空间启动和垂直空间启动图片各4张。共8张。每幅图片下均有一句描述图中两物体空间关系的短句,如图1和图2所示。三类时间表征的目标句子各16句,一半是正确的句子,一半是错误的句子,共48句。例如,水平时间表征句为“在同一周中,周二/在/周三/的/前边”;垂直时间表征句为“在同一周中,/周四/的/上一天,是/周三”;时间性表征句为“在同一周中,/周四/比/周五/早到来”。
2.2.4 实验程序
使用E-prime2.0编程。首先在计算机显示器中央呈现“+”注视点1000毫秒。随后呈现空间启动图形130毫秒(Boroditsky,2001)。目标句的呈现采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RSVP)范式,在计算机屏幕中央逐词呈现目标句。每个句子呈现的时间为300+100xn(ms),n为每个词中汉字个数。目标句子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又快又准地判断目标句是否真实反映了时间的现实情况。正确的用右手按“J”键,错误的用左手按“F”键(例如,“同一周中,周二在周三的前边”,按“J”键;“同一周中,周二在周三的后边”,按“F”键)。正式实验之前给被试充分的练习,并对反应结果做出反馈。正式实验没有反馈。
2.3 结果与分析
不同启动条件下,三类时间表征目标句子的判断反应时与正确率如表1所示。
首先剔除每个被试反应时平均数加减三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占1%)。对反应时进行2×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启动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0)=11.87l,p<0.01,η2=0.284,垂直空间启动下被试的反应时短于水平空间启动下被试的反应时。时间表征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60)=51.711。p<0.01,η2=0.633。对时间性表征句的反应时(1170ms)显著长于对水平表征句(951ms)和垂直表征句(900ms)的反应时,对水平表征句和对垂直性表征句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空间启动类型和时间表征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60)=0.042,p>0.05。
对正确率进行方差分析,空间启动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30)=0.99,p>0.05,时间表征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60)=5.152,p<0.01,η2=0.283。进一步分析发现,垂直表征句的判断正确率显著高于水平表征句判断的正确率,水平表征句判断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时间性表征句的判断正确率。空间启动类型和时间表征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60)=1.459,p>0.05。
总之,对垂直表征句子判断的正确率最高(94.8%),反应时最短(900ms);对时间性表征句子判断的正确率最低(89.3%),反应时最长(1170ms)。
实验1结果显示,汉英双语者在垂直空间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更快,垂直性时间问题的反应时最短,正确率最高。即这些有着10年以上英语学习经验的汉英双语者表现出汉语母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这说明英语语言经验并未对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产生影响。那么实验1的结果是否是由于这些被试英语的熟练程度较低。英语使用经验较少造成的呢?实验2将采用英语熟练程度更高。来自我国港、澳地区的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进一步考察二语经验对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影响。
3 实验2 港澳汉英双语者,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偏向性的研究
3.1 目的
采用英语熟练程度较高,来自我国港、澳地区的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考察英语经验对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偏向性的影响。
3.2 方法
3.2.1 被试
23名来自港、澳地区的汉英双语被试(男13名,女10名,平均年龄20岁,SD=1.4)。被试均为内地某大学的本科生。这些被试在港、澳地区至少从小学开始就在汉英双语环境下学习、生活。有些被试从出生就生活在汉、英两种语言环境中。被试至少有10年以上英语学习经验,英语的使用频率高于实验1中被试英语的使用频率。实验前要求被试完成汉语和英语熟练度的5点量表评定,1为非常不熟练,5为非常熟练。汉语熟练度的自评成绩为4.8(SD=0.4),英语的自评成绩4.1(SD=0.8),两者差异显著,t(22)=3.6,p<0.01。从评定结果来看,被试汉、英两种语言都非常熟练,但汉语更熟练些。实验后获得少量报酬。
3.2.2 实验设计、实验材料和实验材料
同实验1。
3.3 结果与分析
不同启动条件下,三类时间表征目标句子的判断反应时与正确率如表2所示。
首先,剔除每个被试反应时平均数加减三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占2%)。对反应时进行2x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启动类型主效应显著,F(1,22)=24.838,p<0.01,η2=0.53。垂直空间启动下的反应时(1152ms)显著短于水平空间启动下的反应时(1034ms)。时间表征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44)=11.261,p<0.01,η2=0.339。进一步分析发现,对垂直表征句的反应时(992ms)显著短于水平表征句的反应时(1024ms),对水平时间表征句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对时间性表征句的反应时(1188ms)。空间启动类型和时间表征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44)=0.889,p>0.1。
对正确率的方差分析表明,空间启动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22)=3.186,p>0.05;时间表征类型主效应显著,F(2,44)=8.195,p<0.01,η2=0.271:进一步分析发现,三类时间目标句的正确率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对垂直表征目标句判断的正确率最高(96.5%),对水平表征目标句判断的正确率次之(91.5%),对时间性表征目标句判断的正确率最低(90.5%)。空间启动类型和时间表征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44)=0.806,p>0.05。
总之,汉英双语者在垂直空间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更快,对垂直性时间问题判断的正确率最高。反应时最短。这说明,英语熟练程度较高的汉英双语者,对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句的加工依然表现出垂直偏向性。
4 讨论
本研究旨在考察被试的英语经验对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偏向性的影响。实验1选取我国内地汉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尽管这些被试英语的熟练程度不如汉语高,但是他们都已经至少有10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验。结果显示。这些被试表现出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这说明英语经验并未对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偏向性产生影响。实验2选取了英语熟练程度更高,来自我国港澳地区的大学生为被试,这些被试有着更多的英语使用经验,受英语文化的影响也更深,但被试依然表现出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这再次说明,英语经验对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偏向性的影响是有限的。
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偏向性上的差异,本质上反映的是时间认知思维方式上的差异(Boroditsky,2001)。二语经验对母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偏向性影响较小,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长期生活经验、教育、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母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的方式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固性,不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其次,语言影响思维。英语母语者习惯于在水平方向上来描述时间,而汉语母语者不仅使用“前/后”水平方向上的词汇来表达时间,还使用“上/Y”垂直方向的词汇来表达时间。这说明两种语言在使用空间表达时间的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Gentner和Boroditsky(2001)认为,相对于具体事物而言,对于抽象概念的加工。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更为明显。而时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汉语母语者受语言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相应的思维方式。张积家(2007)认为,民族语言会对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认知产生巨大影响,使他们在认知过程等方面与使用其他语言的人具有明显差异(张积家,2007)。和英语相比,由于在汉语中存在较多的垂直时间-空间隐喻,因此即使本研究中被试学习英语的时间均超过10年,但是由于受母语使用经验的影响,依然表现出了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第三。二语者可能没有形成相应的二语思维的方式,因此二语经验对母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偏向性的影响较小。例如,高原和钟晓云(2014)的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表达左右时间维度的句子时,仍然伴随着上下维度的手势,这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并没有完全习得语言所蕴含反映的思维方式,因此二语也就难以对汉语母语的时间一空间隐喻的加工产生影响。第四,即使二语者形成一定的二语思维方式,但是母语和二语思维的相互影响可能存在不对称性,即母语思维对二语思维的影响更大。二语习得概念迁移理论认为,习得某种语言会形成某种习惯性思维方式和语言的概念范畴化方式。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二语的习得,即母语的概念结构会被迁移到二语的表达中(Jarvis,2011;刘永兵,张会平,2015)。这暗示着二语习得受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较大。在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中,汉语母语者具有一定的垂直偏好性。所以在掌握英语的时间概念时,需要与汉语进行区分,汉语概念的负迁移给这一过程带来了困难。而为了使这一区分真正自动化,学习者需要长期接触英语。二语在没有达到高熟练度之前,二语思维往往受母语思维影响大,母语的思维受二语思维影响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前人发现了母语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影响二语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Boroditsky,2001;高原,钟晓云,2014;刘丽虹,张积家,2009),而本研究没有发现二语经验影响汉语母语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尽管之前研究表明,英语母语者进行垂直时间-空间对应关系的学习训练后会形成垂直时间-空间隐喻偏向(Boroditsky,2001;Boroditsky,Fuhrman,&McCormick,2011),但这种学习效应有可能是训练带来的短期效应。
另外,实验1和实验2的研究结果均发现,对于时间性目标问题,空间启动的效应是显著的,这个结果和Boroditsky(2001)的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了隐喻的长时效应,在进行时间问题加工时,读者会自动利用惯用的空间隐喻,而时间性目标问题相较于水平和垂直时间问题,加工时间最长,说明在加工“早,晚”这样的时间问题时,需要进行空间表征的转换,进而增加了加工的时间。
在时间-空间隐喻汉英跨文化对比的研究中,汉语和英语在词汇和语法上的不对应性是否会对跨文化对比带来阻碍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汉语中的“前后”对应到英语中有“ahead/behind”、“before/after”、“in front of/in back of”。但是这些差异的具体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目前在时空隐喻领域的跨文化研究中鲜有研究讨论该问题,依然采用对译的语言材料(刘丽虹,张积家,2009;Fur-man et al.,201 1)。对于汉英语料库的分析发现,汉英“前后”在时间表征上具有空间隐喻认知的共性。在英语和汉语中均常用“前一后/before-after”来表征时间(刘营,2010)。虽然英语中并没有和汉语“上/下”能够对译的垂直方向的时间表达,但却有序列性的对译词汇“last/next”,在语义上可以一一对应(江森卓,2004)。所以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三类时间问题,水平时间表征问题(“前/后”),垂直时间表征问题(“上/下”)和时间性时间表征问题(“早/晚”)在汉英语义上是可以对应的。
本研究发现,二语对母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偏向性的影响是有限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中的被试尽管学习英语的时间较长,实验2中还选用了生活在汉英双语环境,来自我国港、澳地区的双语被试,但是这些被试,毕竟不是平衡的汉英双语者,从语言熟练度评定的结果来看,被试汉语的熟练度较高。因此对于平衡的汉英双语者。或者英语熟练度大于汉语熟练度的双语者,或者长期生活在英语环境的汉语母语者来讲,是否英语经验能够改变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另外。本研究参考了前人的研究设计(Boroditsky。2001),但并未设立无启动条件作为基线,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结论
本研究条件下,得出以下的结论:对于非平衡的汉英双语者而言,英语经验未对汉语母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产生明显的影响,汉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的垂直偏向性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稳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