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 杨彤 田晓萍 马亮亮
摘要:近年来,我们锦州地区海参养殖处于瓶颈阶段,由于价格的下滑,加之病害的频发,导致效益的大幅度下降,如何提高产量,达到稳产高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我们从防病治病上做起,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海参;养殖;疾病;防治;措施
一、海参发病
主要集中在春天化冰前后(T≤14℃)夏季高温多雨季节(T≥30℃),秋季出成品参时(T≤15℃),冬季封冰初期这几个比较集中的时间段。春季多集中在2—4月,这期间易形成水温分层。中上层水温低,底层水温高,上下水不能交换。海参栖息的水层形成了“死水”,同时参圈封冰时间长,导致水下光线弱,浮游植物少,光合作用差,溶解氧含量低,一些有害的还原物质(如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产生积累。另外低温的阴性短杆菌在这种条件下繁殖快且感染力强,而圈养海参在经过了漫长的低温后,大多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此时易发生肿嘴,排脏,化皮等症状。
1.预防办法:封冰前和化冰后,用微生物制剂。
(1)可以作为饲料直接摄食,增加肠道有益菌的数量杀死有害菌。
(2)底质中有益菌繁殖,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繁殖。
(3)维持水中微生态系统的平衡。
2.使用原则
要尽快尽早,先入为主。要长期使用。注意不能与消毒剂与抗菌药同时使用,要间隔3—4天。注意制剂的活力和数量以及保质期。当前用的多是芽孢杆菌,用时要活化。(活化方法:本地池水加少量红糖或葡萄糖浸泡4—5小时)投放时要掺入砂子,使其沉入池底,要选择在晴天上午。冬季封冰要及时清扫积雪,打冰眼,还可以用长效增氧剂,每袋1斤挂入池底,每隔1星期更换一次。
夏季7—8月份高温多雨,持续浮头天气,雨后易出现池塘水体双分层现象。表层形成的低盐度水层对溶解氧的传递起了“阻滞”作用,底部溶解氧含量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含量高,pH高,池水变坏,海参易产生缺氧中毒和死亡现象,其特点是:(a)有淡水注入的区域发病率高,发病的海参整只漂浮水面,此病不属于化皮,是因缺氧,硫化氢中毒窒息死亡。(b)有的参池养殖时间过长,底部有一层黑泥,高温作用下分解大量还原物质。(c)在下洼圈或环形沟圈排水困难造成死水,大面积生长海棉花,青苔等大型植物,经高温腐烂,出现封底。(d)夏季水温达到25℃以上时甲藻大量繁殖,此时可见零星死鱼,早藻死亡沉入池底,危害海参。(e)高温季节使用茶籽饼灭鱼也会造成池塘缺氧引发海参病害。(f)海参的粪便产生大量排泄物以及残渣,形成池底污染,海参本来行进缓慢,又有夏眠的习性,不能很快逃离不良的环境,易导致中毒死亡。(g)不恰当盲目选用消毒剂,会破坏水体的自净能力。氨氮会迅速升高造成池塘二次污染。
3.防治办法
(1)雨季高温之前要用微生态制剂,特别是养殖2—3年后的池子,可以改善池底,预防中毒,安全度过夏眠。
(2)雨季过后撒(a)增氧剂(如颗粒氧),开启增氧机,。(b)投二氧化氯(产生氧气)水清时0.2—0.3ppm,水浑浊加倍,在水中先反应10—20分钟后再泼洒。(c)生石灰(要先加水变成熟石灰再撒),要撒匀,15—30 kg/亩。(d)沸石粉50—100 kg/亩。(注意:二氧化氯和生石灰要将药倒入水中,而不是水倒入药中)。
二、防止青苔和杂藻的生长
要慎用除藻剂,大量死亡腐烂后如何办?钢丝藻不能捞,否则断的长的更快。原因:池水太浅水质偏瘦,此时不要施肥,否则丝状藻会长满整个池底,也不要盲目使用药物。
1.预防措施
(1)添加新水1米,投微生态制剂,并从健康池塘抽水引种单胞藻,然后使用活性黑土(腐殖酸钠)处理水质,遮挡阳光,用量1p p m,再使用0.3
0.5 p p m的单胞藻生长素以及肥水素2ppm陕速肥水,保持透明度20em~两天后丝状藻因得不到阳光而死亡。
(2)夏眠之前看是否有蟹洞,用安氯碱素及时杀蟹子,否则参苗跑到洞里就出不来了。
(3)秋季出参时,潜水员下水作业,可以清楚的发现圈中海参的发病情况,此季节发病通常水温≤15℃,与春季相似,主要是低温短杆菌大量繁殖,另外秋季水温早晚温差大,水体对流发生频繁,池底有害物质被带起,水体整体溶解氧下降,另外春秋水温在10—15℃时海参处于陕速生长期,摄食旺盛,如果圈底参礁上无新鲜天然饲料,海参转向摄食腐败物质,引发肠道疾病,从而导致吐肠,肿嘴,化皮等症状。
2.防治办法
对于天然饲料不足或肥水来不及的参圈可适当投入人工配合饵料,投喂按参体重的3—5%,傍晚投喂,入冬前还可搭配投药饵以增强免疫力,达到防病的效果。
总之,要采取防重于治的原则,有条件的高温期间开增氧机,微生态制剂要长期用,增氧剂可定期用,生石灰和沸石粉每半月用一次,加强水质、底质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