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勇
一、莴苣、莴笋霜霉病
1.症状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以成株受害重,主要为害叶片。病叶由植株下部向上蔓延,最初叶上生淡黄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5-20毫米,潮湿时,叶背病斑长出白霉,后期病斑枯死变为黄褐色并连接成片,致全叶干枯。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此病在阴雨连绵的春末或秋季发病重;栽植过密,定植后浇水过早、过多、土壤潮湿或排水不良易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凡根茎叶带紫红或深绿色的表现抗病,如红皮莴苣、尖叶子、青麻叶莴苣较抗病。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在田内发现系统侵染的萎缩株,要及时拔除,携出田外烧毁。收获后清理田园;重病区应实行2-3年轮作。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或72%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7—10天左右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二、莴苣、莴笋褐斑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斑表现两种症状:一种是初呈水渍状,后逐渐扩大为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至暗红色病斑,直径2—10厘米不等;另一种是深褐色病斑,边缘不规,外围具水渍状晕圈。潮湿时斑面上生暗灰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互相融合,致叶片变褐干枯。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通常多雨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植株生长不良,或偏施氮肥长势过旺,会加重发病。
3.防治方法
(1)注意田间卫生,结合采摘叶片收集病残体携出田外烧毁。
(2)清沟排渍,避免偏施氮肥,适时喷施生长素,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抵抗力。
(3)发病初期开始喷施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早基硫菌灵可湿怀粉剂1000倍液,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三、莴苣黑斑病
1.症状。莴笋黑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斑点,在不同的条件下病斑大小差异较大,一般3—15毫米,褐色至深灰色,具有同心轮纹。在田间一般病斑表面看不到霉状物。
2.发病条件。病菌可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中或种子上越冬。在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孢子可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温暖潮湿,阴雨天气及结露持续时间长时,病害易流行。在土壤肥力不足,植株生长衰弱时,发病更重。
3.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2)实行轮作制,不与菊科蔬菜连作;
(3)及时打去老叶、病叶并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4)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10天左右喷一次,连续喷2—3次。
四、莴苣、莴笋灰霉病
1.苗期染病。受害茎、叶水浸状腐烂;成株染病,始于近地表的叶片,初呈水浸状,后迅速扩大,茎基扩大,茎基腐烂,疱面上生出灰褐色或灰绿色的霉层,天气干燥,病株逐渐干枯死亡,霉层由白变灰变绿;湿度大时从基部向上溃烂,叶柄呈深褐色;留种株花器或花柄受害后呈水渍状腐烂。
2.发病条件,该病发生与寄主生育状况有关,寄主衰弱或受低温侵袭,相对湿度高于94%及适温易发病。
3.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及时深翻,减少菌源。
(2)加强管理,增强抗病力。
(3)棚室喷洒6.5%甲霜灵超细粉尘或5%加瑞农粉尘剂,每亩次1公斤。
(4)露地于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视病情轻重,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如对上药剂产生了抗性,可选用65%甲霜灵(万霉灵1号)或50%多霉灵(万霉灵2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
五、莴苣、莴笋茵核病
1.症状,该病发生于结球莴苣的茎基部,或茎用莴笋的基部。染病部位多呈褐色水渍状腐烂,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逐渐变成鼠粪状黑色颗粒状物。染病株叶片凋萎终致全株枯死。
2.发病条件。当温度20℃,相对湿度高于85%时发病重。湿度低于70%,病害明显减轻。此外,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或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块,或偏施氮肥,连作地发病重。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红叶莴笋、挂丝红、红皮圆叶等带红色的品种抗病性较强。
(2)培育适龄壮苗,苗龄6—8片真叶为宜。
(3)合理施肥,每亩施用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磷肥7.5—10公斤,钾肥10—15公斤,植株开盘后开始追肥,也可喷施0.2—0.5%的复合肥,以增加抗病力。
(4)适期使用黑色地膜覆盖,将出土的子囊盘阻断在膜下,使其得不到充足的散射光,大部分不能完成其发育进程,大幅度减少初浸染机率。及时摘除病叶或拔除病株深埋,并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7—lO天防治一次,连续喷洒3—4次。
六、莴苣茎腐病
1.症状,多在近地面叶柄处发病,病部初为褐色坏死斑,后延及整个叶柄,溢出深褐色汁液,天气干燥,病部仅局限一处呈褐色凹陷斑。条件适宜时为害叶球,致整个叶球呈湿腐腐烂状。病部常产生网状菌丝体或褐色菌核。
2.发病条件。田间日平均气温在20℃以上,且湿度大或积水时容易发病。
3.防治办法
(1)选择高燥的地块种植,防止地表湿度过大,避免栽植过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2)雨后及时排水。
(3)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可在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