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学“问”式课堂教学促成学生有效提问的实践与反思

2016-12-15 19:04金永明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27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金永明

摘要:学“问”式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寻求问题的来源,树立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发现进而提问,可以挑战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配方结合实践,构建学“问”式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学“问”式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101-02

诸如学习与生活中为我们所不知而需要解答的话题,这就是问题。而寻求问题的来源,树立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发现进而提问可以挑战和拓展我们的学习能力。那么,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不外乎有三种情况:一是人类生存或学习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二是由别人给出的,学习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三是基于一定的情景或目的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而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它。第一、二类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较明确,主要是针对一般的和已有的问题提出的,充其量算作“他问”,没有深入式的体验,也就不会有发自内心般的问题使命感,即使求解也解得不透,完全模仿式的套路,时间久了甚至还会容易遗忘。但是第三类问题,对于学生彻头彻尾都是全新的,它需要缜密观察、主动思考、整体统筹、不懈努力……,它是真正的学会“问”问题,是学生经过思考后的提出问题,这更是促成学生课堂有效提问的关键。

那又该如何帮助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并明确而提问呢?学“问”式课堂教学似乎明确了方向。

1 置情景,引“所思”到发问

常说“有所思才有所问”,好多学科(其他学科)老师千篇一律都抱怨“待优生”都是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反观我们信息技术课,学生可不缺少“兴趣”,但他们所谓的“学习兴趣”更多的往往停留在把课堂等同于游戏机房、网吧等等。信息技术课堂,如果老师一上来“填鸭式”控制全局固然地直奔学习主题,学生就会恍如两人,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因此,要注意培养并引导好学生真正的学科学习兴趣,我们从一开始就要与学生有言在先,即机房是学习的场所,要有所思有所获,要绝对杜绝学一堂开一堂放任的上网课(或一个阶段课务过后来一堂)的先例,这样只会愈演愈烈。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更要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切合社会现实、或学生实际,多创设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所思”。

譬如《网页CSS层叠样式表代码》这节课的开场白,我就联系了当前个人微博站点、智能化手机的操作界面模块的设置案例,再摆出网页格式及文本修饰传统的累赘化操作与代码的优化操作两副画面的强烈对比情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就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学生感觉亲近了,学生的兴趣上来了,思考也多了,提问也上来了,一堂课就这样演变成了师生交互的话题。

2 识“提问”,重有效

平时,学生学习中就提问题而言,课堂上体现更多的是学生模仿提问、或常规性提问,注重的是问什么是什么,往往问题都停留在表面。或者在公开课时,师生更多的是演课的居多,就是为问什么而问什么,难得学生来了个的建设性的提问(不经意间的,老师未预料的,但实际是有效的),老师又不加以引导与利用,问题浅尝辄止。

认知性问题主要指回答“是什么”一类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这类问题,首先应给予肯定,同时像学生阐明这类问题都属于认知性问题,问题还有很多其他的类型。如:计算机中的二进制是什么?

分析性问题主要指回答“为什么”一类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探究、思考、分析知识的来龙去脉而提出的,属于分析原因或说明理由的提问。当学生提出这类问题时,教师应大力表扬,并可因势利导引出相关的知识点讲解。如为什么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思想?从而推导到: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它与十进制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它依据的电子元器件的物理特性是什么?计算机中的存储机制又是什么?等等。倘若学生能深究到这一步,提问的因果关系显然已得到初步的解答,或至少有了解答的可能,思考也有了一定深度,有效提问也就初步成形了。

评析性问题主要指回答“怎么样”一类的问题,这类问题都是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与评判而提出的,属于评价性问题,它是分析性问题的延伸,代表着学生提问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如上面在解答了 “计算机为什么要采用二进制的”的前提下,诸如“计算机中二进制的运算处理又是怎么样?”的问题应然而生。这需要辨析、分类、归纳、推导、总结等等能力的综合运用。

创造性问题则是学生针对知识点,或学习探究的某个过程环节中,提出(或部分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做法和设想,当学生能够经常提出有价值的创造性问题时,课堂的有效提问则达到了最优。如根据上面得出的计算机的二进制的运算处理机制,我们不难推导得出世上已有的信息处理八进制、十六进制的思想。有了这类操作思想,有了这种提问意识,那么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历练,说不定在何时,在何地,在现实生活的数据处理中,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中,类似三进制、七进制等进制解决问题的提问或手段就会在他大脑出不断层现。(注:这不是天方夜谭,这在历届的国际级数学、信息学奥赛中已有多次呈现)

3 不断改进教学,提倡有效提问

3.1 遵循平等、民主、鼓励性原则,让学生敢问、愿问、能问

我们要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各个层次的需求。如学生的“爱与归属”需求,我们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代表团队积极抢答到积极提问。而学生个性中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迫切希望得到承认和赏识,希望充分地展示自己,因而,当他的提问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时,会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从而更加激发他学习和提问的积极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有效提问无疑是他们的最好选择,所以,我们更要加以利用,以竞赛获奖,示范引领等形式来加以组织与引导,让学生成为提问与解答的主体者。

3.2 重组教材,尝试主题式教学,让学生问得自然

如今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演示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如果一味地使用该类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提问的空间与机会,最终学生只会机械的操作,即使有问题,学生也只会机械的瞎问,甚至有问也不提,变成了完成机械任务为终极目标。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要动起来,每一堂课,我们都要注重针对性、实践性,要在体验下的形成性测试中,通过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案例来展开,从而分解渗透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固有的知识点、操作点。同时,要懂得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身就要求学生重在操作、并消化理论、再灵活运用习得的理论更好地去指导操作,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所以,课堂提问,要真正做到“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相结合。

因此,面对当前苏教版已有的信息技术教材,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七章,网络技术应用选修五章,针对课时紧,内容繁杂众多的情况,依据学科特点、课程标准、教学主题单元原则,并能兼顾学生个性差异,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达到分层次教学的原则,不妨重组成信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常识)、网络(因特网)基本应用常识、信息加工、信息资源与数据库、信息集成及网页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侧重软件硬件与通讯组成)六大模块,每模块下辖一到三个主题内容,学科知识、教学或学习的系统性、衍接性、阶段性等都得到了有效集成,其中结合相关知识模块的诸如“校园LOGO我做主”、“我家有线(无线)网”、“班级学雷锋电子板报”……等学习主题,与学生的亲近感再好不过,在探究学习中、在打理自己的主题作品中,学生提问也变得顺理成章,提问的针对性也越发有效。

3.3 明确问题,改良评价,情感化教学,让学生变得越“会问”

问题的明确可以从问题表述本身是否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否明确、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否明确三方面进行研究。关于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有效、有价值,不妨从是否遵循了科学原理,从问题目前是否尚未解决、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该问题是否是主要问题、现有水平能否解决这个问题这几点加以考虑。

让学生能明确问题,可以考虑分组协作学习方式,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进行分组,引导并要求组内每人都要有初“问”,讨论后有主“问”,尽可能发现具有实质意义的生成性和深层次问题,努力达到让学生即习得了书本知识,又活了“脑”。

同时,教学评价中,既要尊重客观的差异,又要让学生坚信,学生智能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持久努力而改变,在提到成功和失败时都以努力程度来评判,而不是一味地总以已有的能力来衡量。因为,既承认遗传基因作用,更强调通过练习和勤奋对于熟练掌握认知(学习)任务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智能),它遵循了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原则。只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会有各自不同角度的有效提问,也才能相得益彰,从而避免公开课时的某个学生(或某两个)学生的一问(言)堂。

实践表明,学“问”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或教学实施形式。它不同于“提问教学”模式被动式的研究学习内容与回答问题,它是学生由情景,经思考,主动地提问(前期),再有效提问(后期),从而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或学习)过程。当然,提问的有效性,还与思考的深度、成熟度,问题的层次(分析性、评析性)、教学的具体实施等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禹晓冬.加强协作精神 充实信息课堂[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1).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