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璇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1)
我国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陈璇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1)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一直大力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者们也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文章通过对国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总结并提炼了当前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亮点,对今后拓展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基础。
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2003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明确提出要倡导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2004年教育部等正式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
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这一模式本身的内涵和特色,对比不同具体实施模式下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该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1)订单培养的优势。张翔云认为订单培养主要具有五个方面的优势:①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②校企双方资源得到有效运用;③为学校的教学、实训与双师培养提供了保障;④解决企业的人才需求;⑤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孙晓静认为订单培养充分体现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张伟贤认为订单培养模式,对培养方学校而言,保证了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有的放矢;对被培养方学生而言,从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学习目标,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对委托培养方用人单位而言,提高了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
(2)订单培养的创新和实践。周建松在通过比较分析定向委托培养模式、以企业为核心模式、松散型订单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代表的“文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克服上述四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实现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有机融合,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意义。罗宏提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培养过程针对性过强,导致出现目标偏向与人才素质下降和教育伦理精神的缺乏。朱春辉阐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意义,并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从专业建设和教学组织等方面入手,探讨了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笔者指出要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需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全面落实培养目标,确保培养目标的完整性;二是要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着力监控培养过程;三是要完善运行机制,寻找最佳结合点。
2.1 存在的问题
(1)办学理念偏差。①重职业技能教育,轻素质教育。“订单”培养的就业本位的教育观,往往导致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急功近利,以用人单位的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来培养人才,过于突出教育的经济功能,而忽视教育的育人功能,其结果只能做到使“无业者有业”。②重短期就业利益,轻学生长远职业生涯发展教育。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时候忽视学生终身职业生涯的基础准备,进而导致订单培养单一性和学生职业兴趣多元性之间的矛盾,大大降低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有时候会出现岗位技能较为浅窄以及技能需求广泛之间的矛盾,大大减少学生未来成长的机会成本。
(2)实施“订单式”培养的条件不足。①“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由于高职院校大多脱胎于中专学校或成人高校,很多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自踏入校门后再未真正出去进修或学习过,
到厂矿企业进修锻炼的机会少,因此,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匮乏。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要安排食宿,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学生入驻企业后,企业要安排专人对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严格培训,增加了企业的人员成本;学生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伤亡事故,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企业的生产任务时多时少,一般企业不愿意接受订单生,担心影响生产的进度和产品的质量。③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原中专学校脱胎出来的,实训的设施是按学科课程的要求组建的,不能与专项能力培养的要求功能配套,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下很难培养学生“零距离”上岗的能力。④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善。目前政府在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制订的政策,主要体现在教育部的文件(教高[2004]1号)以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尚没有在任何一部教育法律法规中提及。
(3)“订单”风险大。①企业“订单”不足,可持续性不强。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动流于理论上的说教,形式上“做秀”,具有实质意义的深度参与、渗透并不多,造成高职院校的“订单”不足。另外,订单的可持续性受企业经营状况影响,一旦企业经营处于萎缩状态,培养的人才按“订单”就业就有问题。②学生“跑单”现象频发。随着对单位、行业的了解逐渐深入,部分学生慢慢发现单位的不尽人意之处,甚至是不适合自己之处。有的学生甚至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且条件更好的岗位。这时就出现学生现实就业与岗位择优的矛盾,有的学生就不会到单位就业,出现“跑单”现象。
2.2 对策
(1)正确树立职教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确立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将职业能力与综合能力有机统一起来,既要有人的发展目标,也要有企业的目标。既要注重针对性,也要兼顾全面性。
(2)积极发挥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①出台政策。政府应在两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政府应建立资助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二是国家应制定企业计提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的法定文件。②搭建平台。政府应发挥其职能作用,搭建校企合作的沟通平台,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增强企业和学校的相互了解,这样可使校企双方在开展教学、教改与科研活动时更具有针对性。
(3)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对专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其次,应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②加快教学设备现代化建设步伐。高职院校应把有限的资金重点投放在“订单”教育上,添置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的教学设备,使“订单”学生的实践机会进一步增强,为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建立和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①构建长效合作体制。学校要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到大学生“订单式”培养的实践中来。同时,学校要主动为企业服务,以自身的教育优势,将学校的智力资源与企业的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真正成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依靠力量。②变“静态订单”培养为“动态订单”培养。在订单培养中,要保持订单的动态性,需要订单签约双方密切合作,企业要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进行质量监控,学校则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进行监控。另外,对于学校来说,成立职业研究所,定期对行业背景、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企业运作情况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以便对人才培养做出适当调整,使其与企业、行业发展相适应,这是保持订单动态性的重要手段。③构建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学院和企业应共同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根据订单所要求的标准制定评价体系,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估,以便学校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企业的要求。
3.1 “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改革的特征
(1)课程改革合作化。“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改革合作化体现在校企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
(2)课程目标岗位化。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与用人单位一起瞄准“订单”所确定的就业岗位设置课程,瞄准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实施教育教学。
(3)课程结构模块化。根据“订单”所确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要求,将所需要的知识按内在逻辑关系整理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相关单元组合成统一模块,不同模块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
(4)课程内容综合化。整合后的课程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线,兼顾其他多项要素的专业理论综合化课程,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兼顾其他多项要素的专业技能课程;视专业知识科技含量差异,是以知识与技能并重的综合化课程。
(5)课程实施多样化。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下,课程实施应由单一的学校主体向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课程实施的任务转变,教学的场所由传统的功能单一的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转换,课程的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转换。
(6)考核方法多元化。考核方式呈现灵活性、多元化,改变“唯卷唯分”的观念,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论文写作与实验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报告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法。
3.2 课程体系的构建
倪贵林认为要构建合理的“订单”课程体系,首先要建立课程体系构建的机制,即要成立“订单”课程开发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应由学校、“订单”企业和行业三方面的人员组成。在具体的构建策略上,一是要按企业岗位工作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二是要听取多方面意见的课程设置使其更有企业基础,三是要建立灵活多样的“订单”合作模式。张智认为课程的开发要做到校、企、生“三赢”,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学生也要有一定参与度。具体开发步骤包括:通过对系统化的工作过程分析划定学生的学习领域,然后在确定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课程设计,最后充分论证与修改实施方案,在实施中评价,在评价中发展。王亚妮以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为例,构建了以岗位职业能力递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为主要教学模式,重构了该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分三阶段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陈林杰认为可从订单式职业需求分析出发,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根据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
结构特点及课程类别,设置四类课程模块。鲁琳雯根据订单酒店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过程设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管理能力、拓展能力四大模块及相关课程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与保障体系,学者们主要是从政府、学校、企业这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为订单教育提供物质和政策保障,从而促进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发展。
(1)政府。段元波指出国家和职教管理部门应该从政策与资金投入方面提供保障,一是要加强舆论宣传和相关政策的制订,二是要建立有利于产学双方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三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政策性投入。王甜甜认为政府要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办学基金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校参与校企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朱怀忠认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劳动保险及工伤处理等问题,应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教育主管部门则应在招生指标及专业设置等方面,给学校以灵活处理的政策。
(2)学校。段元波认为学校应该为“订单教育”培养模式提供机制、人才和师资保障,一要正确处理学校、企业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二要主动出击、校企合作、保证校企合作人才订单的连续性,三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要正确处理“订单班”和“普通班”的关系问题。王甜甜指出学校应以校企双方经过协议确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为标准,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在校企共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建立与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素质相协调、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贺陆军认为学校的办学能力是订单培养的关键性条件,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技能型人才,既是职业学校的社会责任,也是职业学校的利益所在。
(3)企业。段元波指出企业应该提供就业机会能力保障,一是要注意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二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王甜甜认为应提高企业的主动性,企业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最终的受益者,从签订订单、教学培养、激励、验收、反馈等层层环节都需要企业的参与从而保证培养的质量。贺陆军认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订单培养的基础性条件,企业“专业性”人力资源既可以从外部劳动力市场获取,也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职工培训积累,还可以通过与职业学校的订单培养合作获得,因此,每个企业都有订单培养的潜在需求。
总之,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具有很好借鉴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但该模式在实际推广应用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这就需要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借鉴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推广和提高。
[1]张翔云,谭琦耀,劳传镜.广西区域经济背景下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学术论坛,2011,(12).
[2]孙晓静,刘冬梅.高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浅探[J].职教论坛,2010,(5).
[3]张伟贤.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4]周建松,郭福春.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
表2 产量比较
综上所述,秸秆发酵产生沼气,通过燃烧对冬季温室增温,可有效提高冬季温室夜间温度,为西红柿生长提供良好的温度条件。温度的增加还有利于西红柿植株茎粗的增加和果实膨大速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西红柿的长势。同时,增加温度可使西红柿的开花期和坐果期提前,提前上市并延长采收期,对西红柿产量提高的效果明显,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表1 生育期比较
参考文献
(4)对产量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Ⅰ的单果重为260.4g,比处理Ⅱ的单果重增加38.9g,差异达显著水平(<0. 05)。从单株产量上看,处理Ⅰ也高于处理Ⅱ,单株产量增加0.44kg。处理Ⅰ的亩产达11070kg,比处理Ⅱ增产800kg,增产效果明显。这说明,增温有利于冬季温室西红柿产量的提高。
[1]白莉,石岩,齐子妹.我国北方农村沼气冬季使用技术研究[J].中国沼气,2008,26(1).
[2]王月兰,莫瑶,魏敏等.北方冬季沼气池的增温技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
[3]王志春.沼气增温时间技术在苋菜和菜豆塑料大棚上利用初探[J].现代农业,2012,(6).
[4]胡鲁平.无公害西红柿栽培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2015,(18).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Ord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M ode Research in China were Reviewed
CHEN Xuan
(The Foreign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Hunan 410201,China)
In recentyear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hasbeen promoting“ordering”personnel trainingmode,scholarshavecarried outextensive research.Basedonsystematic cardingdomestic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summarizesand refinethe current research on“ordering”personnel trainingmode,to expand in the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depth and breadth ofhave certain inspiration function,topromote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reform alsohasimportanttheoreticaland practicalbasis.
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Ordering”talentcultivation
G718.5
A
2095-980X(2016)11-0111-03
2016-09-14
本文系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工学结合视阈下的高职国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SKKT-14115)阶段性成果
陈璇,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报检实务、西方经济学、外贸函电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