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春娟,张巧红,醋爱英,杨欣萍,李春红
(宝鸡市中医医院 脊柱骨病一科,陕西 宝鸡 721000)
【护理管理】
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毕春娟,张巧红,醋爱英,杨欣萍,李春红
(宝鸡市中医医院 脊柱骨病一科,陕西 宝鸡 721000)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6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骨科患者20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将2014年7—12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骨科患者200例设为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比较2组患者在采用不同评分方法的适宜性、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指标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的创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的评分方法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有效提高了护士对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同时提高了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满意度,显著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风险预警;高危因素评估表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静脉腔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有报道,国内创伤骨折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2.4%[2]。护理风险预警,是对护理服务的全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并对不安全事件 (如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投诉、护理意外),并发症等进行分析、预警和报警,为医院预防风险、解决风险提供依据,从而保证医院护理工作的安全运行[3]。创伤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做好预防护理十分重要。我院自2014年7月开始,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风险预警监控,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髋膝关节置换、脊柱手术、骨盆手术、双下肢手术、骨折患者;(2)年龄≥35 岁;(3)依从性好。排除标准:(1)经诊断确认为下肢静脉血栓者;(2)精神疾患;(3)意识不清者;(4)语言沟通障碍者。其中男234例,女166例;年龄35~80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30例,高中120例,大专以上250例。按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风险预警前后分为对照组(2014年1—6月)与观察组(2014年7—12月)各200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51±12)岁,对照组患者的年龄(49±12)岁,2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文化程度、骨折类型差异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规护理,整体医护合作模式,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相关健康宣教、功能锻炼指导、饮食护理等内容。
1.2.2 观察组 采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通过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管理组织,重新修改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评估表,建立护理风险预警平台及预警处理流程,责任护士落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各项预防措施。具体方法和内容如下。
1.2.2.1 建立下肢静脉血栓管理组织 下肢静脉血栓管理组织由责任护士—病区联络员—下肢静脉血栓小组—护理部4级监控组成。责任护士对所管的下肢静脉血栓高危患者每天进行评估,按照《医院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指南》要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相关记录。病区联络员负责所在科室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存在问题汇集,加强与下肢静脉血栓小组之间的沟通。下肢静脉血栓小组由专科护士长担任组长,解决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存在问题的相应改进措施及护理会诊。护理部负责方向性政策把关,协助各级监控与相关部门的沟通。
1.2.2.2 重新修改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评估表在全院原来使用《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评估表》威尔斯评分表[4]的筛查基础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经临床研究讨论后,骨科《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评估表》采用创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的评分表,该评分包括4个方面因素:病史、创伤程度、医源性损伤及年龄(见表1)[5]。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的评分≤5分为低风险;6~14分为中等风险;>14分为高风险[5]。中等以上风险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按要求建立下肢静脉血栓观察记录表。
表1 创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的评分
1.2.2.3 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警平台 借助信息化平台,依托院内安全管理网建立下肢静脉血栓护理风险预警平台,针对下肢静脉血栓预防进行实时干预,防患于未然,保证护理安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下肢静脉血栓高危风险预控和防范,时刻提醒护理人员重视。
1.2.2.4 护理风险预警平台的应用 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当天进行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评估,将患者评估的风险等级,将评估值分成3个等级予以显示,即: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的评分≤5分为低度风险(绿色)、5<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的评分≤14分为中度风险(黄色)、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的评分>14分为高度风险(红色)。以后至少3 d评估1次,如手术或病情变化随时评估下肢静脉血栓风险等级,于当日17:00前将中度以上风险信息上报护理风险预警平台。护理部汇总、分析、指导、追踪效果,动态掌控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风险信息。如预警等级发生变化,及时上报护理风险预警平台。
1.2.2.5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风险预警处理流程 据下肢静脉血栓护理风险预警等级,在病员一览表上标注预警标识,及时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落实床头交接班,观察记录病情变化。下肢静脉血栓小组人员指导检查防范措施落实,追踪效果,护理风险预警指标解除后,科室及时撤除预警标识,修改预警信息并上报,做好记录。(1)高度风险预警:责任护士报告护士长,护士长4 h内电话报护理部,护理部接到报告后组织专家进行会诊,于当日17:00前将信息上报护理风险预警平台;(2)中度风险预警:责任护士向责任组长、病区联络员、护士长报告患者护理风险预警等级,于当日17:00前将信息上报护理风险预警平台,护理部次日9:00统计汇总护理风险预警信息,及时安排下肢静脉血栓小组人员到科室核实情况,指导科室采取干预措施;(3)低度风险:科室医护人员做好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知识宣教及讲解预防的重要性。
1.3 评价方法 (1)统计2组患者采用不同评分方法评估的高危因素风险率。(2)采用医院骨科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对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健康教育、运动疗法、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病情观察5项内容。对5项内容的知识宣教指导等执行效果是否满意,答项为A项满意,B项一般,C项不满意。患者评价A项者为满意,评价B项、C项者为不满意。采用统一导语对患者解释,要求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肯定与否定回答,填写后当场收回,专人核对统计。进行问卷调查40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100%。比较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情况。(3)统计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观察记录表情况。观察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一般表现症状为下肢疼痛、肿胀、深静脉出现无压痛、皮肤颜色偏黄,当发生上述症状时,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准确检查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1 2组患者采用不同评分方法对评估的高危因素风险率比较 观察组采用的 《创伤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的评分》方法对骨科患者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优于对照组使用 《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评估表》威尔斯评分表(P<0.05),观察组采用的评分方法评估的高危因素风险率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采用不同评分方法对评估的高危因素风险率比较
2.2 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满意度比较
2.3 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例,%)
3.1 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提高了护士对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通过采用创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的评分,提高了护士对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从表2可见,观察组采用《创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的评分》方法评估的高危因素风险率提高13.0%。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评估的准确性,取决于采用的评分方法。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是威尔斯评分方法[7-8],但该评分法是根据门诊患者制定的,对创伤患者特有的危险因素涵盖不全,因此威尔斯评分对院内创伤患者并不适用[9]。使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护士不再机械、简单、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主动、有目的、有预见性进行观察与护理[10]。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注,主动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有利于体现护士的价值观,同时使护士对患者的判断由经验转变为客观性评估。
3.2 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提高了患者对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满意度 通过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由表3可见,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护理风险预警监控的启用,使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更具体、更有可操作性。每班进行床头交接,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观察、对比双下肢皮肤颜色、温度、疼痛、肿胀、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对肿胀明显者每天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周径,作好记录[11-12]。通过下肢静脉血栓小组专业指导和现场督导,对不规范的预防措施予以纠正,使下肢静脉血栓预防规范化,保证护理预防措施的有效可行,提高护士对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的落实,同时提高患者对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满意度。
3.3 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有效降低了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有效降低了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从表4可见,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了5%。护理风险预警监控能提高护理人员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意识,评估可能发生的危险程度,及时给予综合预防性护理措施干预,更好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措施的执行力和依从性,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加了护士的职业认同感,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从而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3.4 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增强护理管理者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管控能力 以前,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仅在各科室内部采取措施,只有发生了或者带入的重症病例,报告上级护理管理部门后,上级护理管理部门才会介入督导。现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的实施,可使上级护理管理部门在第一时间准确地了解全院下肢静脉血栓的动态情况:总例数、分布科室、解除或新增病例数等,可以协调下肢静脉血栓小组早介入、早督导、早评估,监督落实预防措施。这样,使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在管理层中得到了有效的管控。
[1]杜培泽,孙海波,孙聪毅,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种因素的临床分析和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9):1265.
[2]陆 芸,马宝通,郭若霖,等.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7,27(9):693-698.
[3]叶志霞.医院护理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41-42.
[4]Wells P S,Anderson D R,Rodger M,et al.Derivation of a Simple Clinical Model to Categorize Patients Probability of Pulmonary Embolism:Lncreasing the Models Utility with The Simpli RED D-dimer[J].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2000,83(3):416-420.
[5]丁真奇,马宝通,马信龙,等.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2(15):1014.
[6]徐玉红.双下肢运动疗法在对瘫痪患者护理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7(10):243.
[7]Wells P S,Anderson D R,Bormanis J,et al.Value of Assessment of Pretest Probability of Deepvein Thrombosis in Clinical Anagement[J].Lancet,1997(350):1795-1798.
[8]Wells P S,Anderson D R,Rodger M,et al.Evaluation of D-dimer in the Diagnosis of Suspected Deepvein Thrombosis[J].N Engl J Med,2003(349):1227-1235.
[9]Oudega R,Hoes A W,Moons K G.The Wells Rule Does Not Adequately Rule Out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rimary Care Patients[J].Ann Intern Med,2005(143):100-107.
[10]冯海丽.早期预警评分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10(10):1029-1030.
[11]纪双宝,陈 红,王亚真.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4,36(11):94.
[12]方一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干预进展[J].护理学报,2009,16(2B):4-7.
R471;C931.3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04.030
2015-07-08
陕西省2014年卫生科研项目(2014D84)
毕春娟(1984-),女,陕西宝鸡人,本科学历,护师。
江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