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迈克尔·斯塔维奇 编译/孙开元
战胜“不好意思”
文/(美)迈克尔·斯塔维奇 编译/孙开元
几年前的一天,我下班后打算坐火车回家,路程一共不过30英里。在车站里,我看到一个年轻的母亲和她生病的儿子,可能和我在等同一列火车。那个男孩看上去大约三岁左右,和我的儿子年纪差不多。男孩剃着光头,身上瘦得可怕,这一切显示出他可能患有癌症。他想把一小瓶水拿到嘴边,就连做这么一个简单动作时他的手都在哆嗦。他刚喝几口,就趴在一个塑料袋上呕吐起来。他的妈妈关切地照顾着孩子,但是似乎有些焦躁不安。孩子呕吐时,她使劲握着孩子的脑袋,以免他吐得到处都是。
我的心一沉。我为他们感到伤心,在那个站台上,母亲和孩子两个人都处在那样巨大的痛苦之中。我非常想和那位母亲说说话,给她一句鼓励,让她从烦乱的思绪里暂时解脱一下。我想对那个男孩说,我有两个儿子,和他年纪差不多,他可以和他们成为好朋友,但是我什么都没说出来。我不敢走近一个我不认识的人,迈出这一步需要克服心中的脆弱,我做不到。
为了给自己没有帮助他们找借口,我连忙在心里这样安慰着自己:“就算你走过去,能和他们说啥?我有什么可给他们呢?钱?你又不是有钱人。时间?你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鼓励?你能帮忙照顾那个男孩吗?
那一天,我没和他们说话,这成了我永远的遗憾。
在我被动地和陌生人交流时,比如在商店问店员某件东西时,我不会很害羞。然而要让我主动和一个陌生人交流,特别是如果对方是一位很有魅力的女士时,我作为男士就不好意思先开口说话。我让恐惧给吓瘫了,心里一个劲地告诉自己不要和对方说话。
后来在写《从害羞到“嗨”》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回忆起了一些临床心理学书籍中,对于害羞引起的人的各种身体感受所给出的定义,这些定义简直是在说我一样。为了改变自己的害羞弱点,我为自己确立了一些信念,核心信念之一就是坚信,如果我放弃,永远不会见到结果。人在起跑线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怎么能达到目标?
我的另一个核心信念是,即使最不起眼的行动也会带来结果,甚至最不起眼的结果也比一成不变要强。所以可以说,半途而废是不理性的。确实,我的努力见到的结果也许令我失望,但如果我放弃尝试并且在害羞面前无作为,连最不起眼的改变都不会出现。
我决定先和陌生人进行目光接触,对他(或她)投以微笑。自从我挑战自己,把和陌生人交流当成习惯,一段时间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一些改变:我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包括网上的现实生活中的;我拓展了职业技能,找了份新工作(薪水增加了35%);我知道如何在网上建立交际圈;我成功地减了肥,过去三年一直保持标准身材;我成为了作家,出了12本书,卖出了17000本;我的故事影响了其他人,几位读者看了我的书后,他们也开始写书并且已经陆续出版。
这些事都是我以前不敢想的,但最重要的是,我更喜欢他人了,我不再是躲在壳子里的可怜虫。
2012年2月,一位著名作家邀请我去做一次演讲,并且打算将演讲视频上传到网上。我答应了他,坐火车时,我注意到坐在我身边的一位老太太正在祈祷。我想:“我平时也祈祷,问问她在祈祷什么。”这时,我的害羞又反应出来,在脑子里对我说:“人家会烦你,不要问!”
但是我这次战胜了恐惧,和老老太太搭起了话。原来她有两个孙子都患有重病,一个是心脏病,另一个是自闭症,而且老太太的儿子没钱给孩子治病。从此,我定期拿出钱给老太太寄去。
老太太的儿子是位无神论者,经常嘲笑基督教徒,后来,我的行动感动了他,他不再嘲笑有信仰的人。而且,去年圣诞节时,他说他的妈妈现在不但为孙子祈祷,还为我祈祷,我听了,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我和老太太的谈话改变了我的生活,也让别人的生活更美好,这是第一次,但绝不是最后一次。是选择走过去还是继续退缩,我在脑子里斗争过,我胜利了。
现在,我能比以前更好地帮助他人了,我从害羞的束缚中摆脱了出来,过上了一种更有爱的生活。
摘自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