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126)
【博士论坛】
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创新实践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张建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126)
随着经济金融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市场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且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急需高校金融专业教育能够不断适应新形势,改革并构建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从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来看,目前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因素,加快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依据复合型金融人才能力构成要求,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培养师资和培养体系等多个层面加强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校金融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必须关注的重点。
复合型;金融人才;创新实践;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市场对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水涨船高。然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不匹配[1]。这一现状要求高校必须加快推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改革,解决人才培养中面临的这一困境。
伴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国际化、一体化、自由化和网络化的步伐,各类金融机构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充分说明了市场所需要的高质量金融人才不仅要具有创新、决策及管理能力,更应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能够很快适应一线实际工作需求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市场对金融人才需求的这些重大变化,给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传统的以培养学生基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以教为主的被动式教学培养模式显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世界国际金融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积极推进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全新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相关管理机构发布的“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显示,未来的10 年,我国金融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总数量将以3.5%的年均速度不断快速递增,预计到 2020年左右,全国金融行业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将达到515万人。由此可以预见,未来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的金融行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人才的供给来看,市场上金融人才的需求与供给明显出现了结构性不对称的矛盾。这主要表现为大量一般金融人才呈现出明显的过剩现象,高校金融专业的就业率在逐渐下降。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高质量复合型金融人才供不应求,很多金融机构因招不到所需人才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业务发展。这种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非均衡,根本原因在于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事实性下降。高校急需改变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满足市场对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所谓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既熟悉国内外基本经济运行规律,又对当前国际通行的金融运行体制和机制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专业技能对市场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预测,就其自身而言还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以及稳定的心理素质,在金融行业实践中能够快速适应一线业务发展需求,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站在全球化的视角应对和解决金融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这样的国际化、创新型、应用型金融人才才能称之为复合型金融人才。一般而言,复合型金融人才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博。(2)从事和适应一线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强,能够创新性地解决具体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3)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4)计算机水平高,信息处理能力强。(5)有国际化视野及良好的国际语言沟通能力[2]。根据张成虎等(2011)的界定,不同的人才类型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以及信息化等能力方面应该满足不同的能力需求(见表1)[3]。
表1 新形势下市场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多层分类及相应能力需求
(一) 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坚持以下原则:(1)高校的发展定位应该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而金融专业的培养应该在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原则,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技能教育,突出通识教育,突出创新能力培养。(3)积极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学科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而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基本知识以外,应更多反映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最新成果。(4)加强高校自身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适当引入金融部门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4]。
(二)当前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通常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会因学校类型不同而各有侧重,不同类型和定位的高校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比如很多普通院校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而很多985、211院校往往把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见表2)[4]。
表2 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比较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高校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而设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为实现这些培养目标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每个高校都有自身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办学特色、行业优势及学科优势,因此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及优势,并以此设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这是当前每个高校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含混不清。随着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全面推进,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及其学科发展没有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高校自身对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没有及时、全面地综合考虑社会实践发展现状及趋势,从而科学、合理地对相应的金融学科发展进行思考和研究,导致相关的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以及教辅条件等更新不及时。根据对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有关研究已经表明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对学生培养层次和目标定位过于宽泛,比如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高级金融人才”。这一问题急需各高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制定一个切实并符合自身发展的培养目标。
(2)金融学总体课程设置亟待优化。金融学是一门不断动态发展的、与金融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时效性,这就要求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内容建设以及课程体系设置一定要体现与时俱进,而且要不断吸收并借鉴当下金融发展和应用的最前沿理论和信息,但反观目前高校的金融学科发展现状,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对和解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更新跟不上金融实践发展的步伐,与当下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脱节;二是过于偏重于宏观金融理论,而缺乏对当前金融学微观化趋势的足够关注[5];三是不同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衔接,部分课程内容相互交叉重叠,课程体系目标不明确,这很容易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
(3)金融实验和实践形同虚设。金融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因此实验课和专业实践在金融学的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不同高校由于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使得很多金融学课程实验大多或名不副实,或虎头蛇尾,一些课程的实验时间长短的随意性很强[6]。另外,很多高校的实践环节考核流于形式,学生的实习经历造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样的结果自然是达不到应有的锻炼目的。
(4)产学合作的状况不佳。近年来很多高校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要加强产学研合作的观点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合作机制和对策措施。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目前高校在产学合作方面收效甚微,甚至很多基本上流于形式,就高校金融专业的产学合作而言更是如此,一般来说高校相对而言有产学合作的需求且意愿比较强烈,但是往往很多金融机构并没有热情和意愿去推动这项合作,高校在寻找学生实习基地和实践锻炼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困难和问题,产学合作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实践中阻力重重[7]。
(1)恰当定位自身的培养目标。不同类型的高校因其在教育资源占有、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办学条件以及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其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根据不同高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设定不同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以实现差异化的金融人才供给,满足市场对多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8]。
(2)优化课程设置,以适应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动态发展。按照高校自身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和优势,不断加强对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与动态调整。第一,加强学生的金融实务及动手能力培养,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从宏观理论性课程向微观实践性课程倾斜。第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围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关于金融市场发展运行的基本框架体系展开,相应的科目选择、开设的先后顺序以及内容衔接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第三,及时跟踪金融研究和实践前沿,适时增减相关课程内容,积极吸收借鉴知名大学相关课程设置的有益经验。第四,加强金融学相关配套课程的建设,比如国际贸易、数学、电子商务以及法学等与金融融合交叉的课程,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开拓视野。第五,增加全英文或双语课程的比例,切实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语言应用能力。第六,及时关注国际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最前沿,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金融学教材体系。
(3)全面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是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最重要方式和途径,核心体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一是必须投资建设一流的金融专业实验室,增加金融实验分析课程的比例。二是进一步提高金融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占比,运用案例分析和研讨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动手能力[9]。三是想方设法并投入相应的资金,建设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开发和创新多样化的实践交流学习形式,切实提高学生实践锻炼的效果。
(4)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中的“教”和“学”重新定位,教师要更多发挥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性思维,全面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
(5)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中,包括课外科研实践及创新实践活动等,特别是要支持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10],并将学生参与课外科研实践等活动纳入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去。
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是目前高校金融专业面临的一个紧迫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全新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必然路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重塑培养定位和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进行产学合作,加强创新能力训练。
[1]秦春华,林莉.高考改革与综合素质评价[J].中国大学教学,2015(7):15-21.
[2]吴顺达.关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46-49.
[3]张成虎,胡啸并,孙林娜.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5):59-62.
[4]郑小萍.构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6(9):86-87.
[5]范祚军,唐菁菁.我国高校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2012(40):98-102.
[6]杨林,颜金林.金融实验教学的定位模式与改革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264-266.
[7]魏光强.校企合作下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J].新课程研究,2013(2):53-55.
[8]李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129-131.
[9]许一帆.金融国际化背景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15-17.
[10]虢羴犸.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4(6):62-72.
[责任编辑 张 敏]
Reforms on Innovative Practice and Training Mode forCompound Financial Talents
ZHANG Jian-jun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XidianUniversity,Xi’an710126,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financialization, compound financial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are in great demand in the market. It is essential that financi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new situation and establish the training mode for compound financial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talents train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deman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re have existed many problems and obstacle factors. Accordingly, top priorities should be given to quicken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for compound financial talents and strengthening its reform according to its demand from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programs, modes, teachers and systems and so on.
compound; financial tal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training mode
G64
A
1001-0300(2016)06-0120-05
2016-03-2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B1327);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案例教学课程支持计划项目(10225150006)部分研究成果
张建军,男, 甘肃崇信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应用经济学博士,英国埃克赛特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