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游繁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难以变成实际的教学效果。文本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它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依托。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开发并利用好文本资源,从而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呢?
一、善于解读——“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文本存在于阅读当中,其意蕴的丰富性注定了它有开掘不尽的宝藏。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制的,如果泛泛而教、面面俱到,势必浪费宝贵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解读文本,删繁就简,加强整合,把文本中最具有价值的东西筛选出来,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看到更美的风景,感受语文的魅力。
比如《颐和园》一文关于 “长廊”的教学中,教师钻研教材十分深入,出人意料地抓住“彩画”这个看似简单的特点,通过读文浏览网上资料探究长廊“用画之妙”。这样从长廊“有限”的长度中,去感受无限的文化魅力,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生成了别样的精彩。
师:用彩画来装点,这可是长廊的一大特色,现在让我们去细细品味。请同学们尽心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浏览网上资料,然后与同桌讨论:长廊的用画之妙?
(不一会儿,同学纷纷举手)
生1:长廊长700多米,共273间,每间的横槛上均绘有五彩的画,更难得的是这些画居然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从中读出了中华儿女无穷的智慧和才干。
生2:我从网上资料了解到,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画廊,共有1400多幅色彩鲜明的画,因为长度和图画的丰富,长廊在1990年已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这样的长廊值得我们骄傲。
师:有了这样的体会,同学们再读这句话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生有感情朗读描写长廊的语句)
师:是啊,同学们,长廊的彩画令人叹为观止,大到神话,小到游戏,还有历史文物、传说故事、古典戏曲、诗词歌赋……漫步在长廊内我们似乎走进了历史的画卷,倾听到古人的笑谈,品味了文学的魅力。
(课件出示彩画内容,生赏画、赞叹)
师:现在认为长廊的长度还仅仅是700多米长吗?
生1:我觉得长廊虽然只有700多米长,但折射出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是灿烂悠久的文化。
生2:我也认为长廊虽然只有700多米长,可是它反映了中国历史悠久厚重和源远流长。
师:是啊,如果说长廊的长度是有限的,那这包含的知识一定是无限的。
板书: 有限 无限
作者写作的思路是固定的,而教师处理教材的角度或切入点却是灵活的。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有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研读,合理取舍,找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才能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在阅读中充实文本,在探究中引发思考。这样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更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丰富积累——“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
丰富学生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个人不断积累提升的一个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积累的多少决定着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高低。只有具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深刻领悟文字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文本中的一篇篇课文,既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材料,又是引发积累的良好凭借,教师应创设情境,让优秀的语言贮存到孩子语言仓库中去,令量变引起质变。
如《丑小鸭》一课教学:
师:(叙述)乡下真美。这正是夏天!看,小麦是金黄金黄的,燕麦是绿油油的。干草在绿色的牧场上堆成垛,鸭妈妈就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静静地等待她的孩子出世。(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配乐齐读)太阳暖烘烘的。鸭妈妈卧在草堆里,等她的孩子出世。
师:(出示文中插图)看,鸭妈妈就是这么卧在草堆上的,多么温馨呀。读到“卧”,你们会想到哪些成语?
生:卧冰求鲤。
生:坐卧难安。
师:(出示词语“卧冰求鲤”“卧虎藏龙”“卧薪尝胆”)关于“卧”,老师也搜集到了些成语,请跟着老师读。(生齐读)
师:加上节奏读一读。(学生打节奏读)
师:现在变成这样,谁还会读?
出示:卧( )求( ) 卧( )藏( )卧( )尝( )
师:我们由“卧”积累了这么多成语,大家的词语宝库就更加丰富了。让我们快快乐乐地再读第一自然段吧!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以上教学中,教师在借助文中插图理解了“卧”后,就引导学生展开了词语拓展积累的旅程,从一个词拓展到一串词,从会读一个词到会积累一串词。这样的引导,学生特别容易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了某种语言意义链,不仅为他日的“薄发”打下厚实的基础,同时还能掌握积累的方法。当然积累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牵涉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三、适度拓展——“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一篇课文包含的信息有限,小学六年光阴所学的不过薄薄的12本语文书。教学中,如果仅局限于文本内容,势必学得浅薄,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适度拓展,让学生在更多的语文材料接触中、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掌握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桥》的教学: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已经都知道故事的结局了。小小说字字如金,既然已经了解,我们可不可以把结尾四段话删去呢?
课件出示课文结尾——
五天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儿子。
生(齐声):不能
师:当我第一次读到“她丈夫和儿子” 时,我的心为之一颤——原来他们是父子!猛然间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那一“揪”与那一“推”的场景,心中五味杂陈。同学们,当你们第一次读到这个结尾时是什么感受呢?
生1:我觉得太意外了。老汉那一“揪”,揪出的居然是亲生儿子。我觉得在读到结尾这一刻,老汉的形象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升华。
生2:我读到了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老汉的“揪”和“推”并不矛盾的,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也是一位无私的共产党员呀!在村民和儿子面前,他选择的是村民,而在自己跟儿子面前,他选择的是儿子。读到了最后我才感觉这故事情节都在情理之中。
师(小结):这样的结尾让我们震惊,同时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悬念式结尾的妙处,这种结尾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欧·亨利式结尾。
(出示欧·亨利的简介,指名读)
师:最近我们都在阅读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谁能结合一个故事谈谈这种结尾带给你的感受呢?
……
以上片段中,教师的一个巧妙的拓展补充极大丰富了和发展了语文课堂,把学生从有限的课内学习带到无限宽广的课外阅读中去。这些内容的开发,既来源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开拓了学生学习的视野,触发学生深沉的思考,使语文学习课内外有机融合,得法于课内,又得益于课外,焕发出迷人的生命光彩。
四、读写结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更重要的是获得表达的方法和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点,从读学写,以读促写,落实语言实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
师:刚才我们通过品悟,了解了西沙群岛海底鱼的多。让我们根据板书共同回顾一下,围绕这一特点,本段内容又是怎么写的呢?
生: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先总写鱼的多,再用“有的……有的……”句式具体写不同鱼的不同样子,最后总结鱼很多。
师:是呀,这样的段落结构就叫总分总。这样写的好处是主题突出,线索明朗,既给读者以整体印象,又让人了解了事物不同方面的具体情况。接下来,让我们模仿第4自然段写话。
课件出示:请选择一个内容,模仿第4自然段,按照总分或总分总的写法写一段话。
(不一会儿,精彩纷呈)
生:大自然是位神奇的画家。她把绿色给了山川,山川就变得生机勃勃了;她把红色给了太阳,太阳显得热力四射;她把蓝色给了大海,大海看起来深不可测。有了这位画家,世间万物都成了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
生:小东是位马大哈,做事常常丢三落四。上学时,他到了校门口,才记起红领巾还没有挂;和同学约好出游,居然会忘记出发时间;写字时,多一横少一撇的事,更是不胜枚举。难怪同学们都称他为“心不在焉先生”。
……
以上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领会写段的方法,进而学习运用这样的方法写段。这样从读学写,不仅学习了构段的方法,更在实践中提高了写段的能力。
教材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扇扇窗户,是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座座桥梁。我们只有开好门窗、用好桥梁,才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殿堂里熠熠生辉,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厚实、更加鲜活。
文本资源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只要教师高度重视并着力于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定会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为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