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小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下是我对怎样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看法和思考:
一、海量阅读经典书籍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
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它内容广泛、源远流长,语言精辟、思想深邃,一阙阙小诗、一篇篇文章,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生活,映照着孩子们的心灵,启迪孩子们的心智。甘肃省民乐县顺化乡宗家寨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地处农村,我们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小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除了课本,手头没有可阅读的书本,导致语文基本功差、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不足、写作能力薄弱、缺乏创造力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把“打造书香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倡导师生共同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新的教育突破口,自2014年以来,启动了“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加大小学生的阅读量,顺化学区还编写了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为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做好前提工作。
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语文课的学习首先应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要更多地考虑学习方法的引领,学习方法的引领与指导也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种素养。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阅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倾听、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中有专门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目标,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利用课文文本来培养学生好的语文素养,更要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技能。例如,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训练,要求学生说话完整,别人发言要认真倾听;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等。顺化学区一线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在小学阶段试行纠错本,老师与学生一起分门别类地纠错;再如记读书笔记、整理笔记、关注金钥匙等,有了这些方法,为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
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预习的习惯(明确预习的基本要求,每个老师的要求可能不一样,读书3遍,勾画生字新词,生字表里的生字组词1~2个,数自然段,简要回答课后的问题,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专心读书的习惯(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快速浏览、有感情朗读等),读书批注的习惯(从三、四年级开始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上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可以是勾画好词佳句,简单地批注自己的体会等),背诵摘录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思考提问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质疑,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认真写作的习惯等,培养好以上习惯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
四、提高教师核心素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保障
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业务能力,具体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审美能力、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等,教师要有一份爱心,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的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应该富有童趣;不仅是“故事大王”,还是“长不大的成人”,更是善于和儿童沟通的“知心朋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与其形成情感共鸣,让学生将语文学习的态度、兴趣、意愿都转化为对生命的激情。小学生要感受汉字美、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我校积极开展了“顺化学区汉字听写大赛”,让小学生练一笔好字;举行大声诵读展示会,培养小学生自信心;开展“诗歌朗诵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开展“猜谜语”“成语”活动,考查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展“故事表演会”“课本剧表演会”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加强对故事读物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要对语文素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全新的理解,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深入领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支持课程改革,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顺化乡宗家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