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渡
2015年8月,陆致成因年龄原因退休不再担任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职务。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宣布,陆致成先生是公司的创始人和缔造者,在任期间矢志创业、勇于探索、睿智进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公司的发展与壮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董事会对陆致成先生任职期间的勤勉尽责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采访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长陆致成之前,记者多少有点惴惴不安。对于在中国IT 产业德高望重的行业领袖,对于创造了“从5万到500亿”企业资产规模奇迹的企业家,对于几十年来坚持致力于“产业报国”中国梦的传奇人物,陆致成在记者心目中已先入为主地塑造成高大上的形象了,而当见到他本人时,奔腾到眼底的却是另一种特质——质朴无华。
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网络信息安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记得当时在电视上看到陆致成做客央视,就打造安全中国芯畅谈广阔前景时说:“我们可以做到所设计的芯片所有技术和核心部件都是自主可控的,从安全的角度来讲,芯片中的内容是经过特殊加密的,不能被偷走和读取的。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我们必须做出这样的承诺。”陆致成掷地有声,那种义不容辞的担当,那种透明相告的承诺,那种胸有成竹的掌控和铁腕决断的洒脱,与眼前的质朴无华形成巨大反差。
随着采访的逐渐深入,记者越来越感到,陆致成身上集合了很多不同的特质,他的质朴无华让你感觉离他很近,他的沉稳深邃又让你觉得离他很远,他的那些触摸不到的隐形特质,就像太极高手在一招一式间带动着的风生水起,逐渐显露并直抵人心,这些不同凡响的特质,使这个一直致力于“产业报国”中国梦的企业家由内而外地生发出强大的磁场,也许正是这种磁场,使他成为清华同方的掌舵人。
在希望的田野上了解中国
“我20岁下乡,25岁大学毕业,40岁做企业,到现在66岁了,我仍然认为自己是个创业者。”面对记者,陆致成淡然而谦虚。
爱种菜,会种菜,倾心绿色田园,迷恋辽阔草原。陆致成的这些情结源自5年的插队知青生活。当年下乡知青点的18名知青,被他们自誉为“十八棵青松”。陆致成脸色稍微转暗地说,如今已经“走了”一男一女两位同学。现在16名在一起同甘共苦、挥洒青春的知青,特别珍惜青春时结下的情谊,几乎每个月都到陆致成家里聚会。陆致成说,就是为了知青同学们能像亲人一样经常聚在一起,他才买了大房子,聚得尽兴了,酒喝得多了,都可以住在家里,和在知青点头碰头地睡大炕头没什么两样。来了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陆致成家的院子里载满了各种果树,种上了各类蔬菜,吃自己种的绿色蔬菜,品自己栽的生态水果,烧自己养的土鸡土鸭,对于这群已年过六十的知青来说,每每都能找回青春岁月的快乐时光,找回辽阔无极的草原风光。
出生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陆致成,对那段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如此诠释:“那是我生命中的绿色亮点。”他不仅没说一个“苦”字,反而极为珍惜地说,是一段快乐的、纯粹的、丰富的、难忘的岁月。
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奠基人曼色尔说:“青年时期是要做一点什么事情及变成一个什么样人的一种时机。”记者问陆致成:“知青点的5年,你主要做什么事。”他说:“那5年实际上是当农民,种地是主要工作。但是我做得更多的一件事是——读书。”当记者问当时读什么书时,他的回答让记者惊讶——《资本论》。陆致成说:“同时我也学英语,从《英语900句》开始学起。”陆致成说,我们那个时候学习,就像高尔基说的“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田间地头,树下炕上,或挑煤油灯夜战,或借晨曦月光捧读。
陆致成告诉记者,知青岁月对于他了解中国是怎么回事是个重要起点。每个人青年时期都是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说,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成就了今天的陆致成,让他接了中国希望田野的地气,让他真正了解了中国的老百姓。那5年所得到的对于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被陆致成看作是一笔巨大财富。在记者所接触的经历过那个时代后来又有所建树的人物中,在这一观念上恰恰都是不谋而合的。同样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解放军报社原社长孙晓青,曾经和记者聊天时说,在中国做事情,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很难找到正确的答案,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也很难解决棘手的问题。
如今陆致成每年都要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站在那片辽阔的草原上,他不只是欣赏美丽风景,呼吸新鲜空气。在那里,他做得更多的事是,了解今天的中国。他和见到的每一个农牧民聊天,问他们怎么看国家,怎么想自家的事情,想国家的事情。陆致成通过这样的社会调查,更深刻地认识今天中国社会的需求,而之所以把社会调查选在当年他插队的地方,是因为在那里他的体会更加真实。用陆致成的话说,那里的父老乡亲从骨子里透着淳朴,都是乡亲、都是亲人,不说官话、假话,这一点很重要。
在梦想的道路上播撒幸福
当记者问陆致成,你认为中国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陆致成若有所思地说,平等和幸福。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致辞中说,我们要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用法律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帮助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陆致成说,总书记和人民群众的心想在一起、贴在一起、连在一起。
也正因如此,陆致成最深的情结永远是滋润过他的那片大草原。陆致成最早为老乡们做的事是发展教育。上世纪80年代,离开内蒙十几年后,陆致成第一次回去,那次回乡对他震撼最大的就是那里落后的教育状态,由于不通电,没有通信,再加上学校房子破旧,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造成孩子们普遍求学意识不强,这一切都深深地刺痛着陆致成的心。
陆致成当时就决定让村里的小孩走出去上学,他跟乡亲们约定:所有小孩,从小学开始,只要愿意出村念书,他都负责吃、住以及学费,一年费用几万元,陆致成全包了。20多年过去了,当年资助的孩子现在都结婚生子了,其中出来好几个大学生。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是一个达斡尔族的女孩,考上了内蒙古医学院。有一次陆致成回乡,正和旗里的书记聊天,这个女孩的妈妈进屋,“噗通”一下就跪在了地上,把陆致成他们惊着了,赶紧搀起,老实巴交的乡亲不会说话,而这一跪包含的东西太多,女儿的命运,一个单亲家庭的命运从此转折。女孩现在呼和浩特一所大医院做医生,把妈妈带在身边,结婚生子家庭幸福,医术精良,事业有成。
从达斡尔族女孩开始,村里大专学历以上的毕业生陆陆续续冒出10多个。陆致成说,这件事能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外因,就是从村里到县城,没有人张罗不行,当时一块下乡的有一个当地知青,她后来在民族中学当教导主任。陆致成和她商量,让她负责张罗管理这些孩子。为此,陆致成在县城买下一套房子,他说:“产权归你,使用归孩子。”于是,那些从村里到县城读书的孩子学习、吃、住都在那套房子里,那套屋子能住20多名学生,离学校很近。陆致成说,我从心里深深地感激那位知青,她付出很多,这都是因为知青情结。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是陆致成最喜爱的一首诗。近年来,他在心里描绘了一个宏伟的目标,除了回乡发展教育,他还进行投资扶贫、集资发展,并通过传授现代管理方法和科技手段,帮助村民进行结构设计,来改变这片让他魂牵梦绕地方的贫穷落后面貌。
为此,他年年回到村里。第一次买好了最优良品种的奶牛送回了乡,第二次挑选高产的内蒙古细毛羊送回乡,第三次送回去的是瘦肉型优良品种的猪。他和村干部一起帮助村民开发了大片土地并种上了中草药等。此外,他挑选了村里有文化有经济头脑的优秀农牧民,由50多人发起,目前已经建起30多个集体制农牧业产业链条,20多个经营团队,均采取集体经济股权制,村里农牧业成规模成建制成体系发展,事业越做越大,前景非常可观。
陆致成把这片土地视为养育自己成长的母亲,把爱的种子播撒在这里,把爱的阳光投放在这里,使这块贫瘠的草原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美丽。
在血脉的传承中产业报国
陆致成的办公室很宁静,似乎缺少干大事业企业家的热闹和风火。一幅“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书法宁静地滋润在南宋诗人的诗句中,而另一幅寓意警钟长鸣的“振铎”书法低调而不失落落大方地垂挂在办公桌另一侧墙上。物有物语,字有诗化,也极具陆致成的性格特征。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分明感到了陆致成那种在宁静中形成的对自身一刻不停地无声催促。
真正让原为清华教授的陆致成走上清华同方创业之路的,是陆致成家族血脉里的报国情怀。陆致成家族三代人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折不挠,薪火不息。
陆氏家族早在百年前就开始了对“发展实业”的探索。陆致成的爷爷陆绍云是当代著名的纺织技术与管理专家,1907年在黄炎培的资助下东渡日本留学,考上了东京帝国大学的纺织专业。陆绍云那代人讲的是“工业救国”,所以回国后的陆绍云就一直致力于办工厂,做纺织工业。直到走完生命的最后里程,陆绍云的墓碑后面镌刻着“勤创和信”四个字,这是他从日本学成归国后百折不挠搞实业的真实写照和宗旨,也是陆致成家族传承并坚守的理念。
到了陆致成父亲那一辈,兄弟5个都在科研或者教学领域,全部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那一代人讲的是“科技报国”。到陆致成这一代,经过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赶上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大时代机遇下,陆致成“产业报国”的血脉得以情怀激发。
从高知家庭下到农村,陆致成看到了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是在怎样生活。从农村考上清华大学读书,陆致成又站到中国科技高地,不同凡响的经历激发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陆致成说,创业之初,很简单的想法就是真正想做一些对国家、社会和老百姓有用的事情。陆致成从小喜欢动手实践,制作航模更是他的最爱,动手做出一个具体而实在的产品,在他看来更胜于做单纯的科学研究。陆致成认为实业是基础,一个国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实业,真正做出来的东西、让人能用上的东西,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正是性格使然,他选择了办企业、发展实业这条路。
陆致成说,当初清华大学办企业,主要考虑的是解决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能够使成果转化为产业,并真正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服务。在“六五”攻关期间,陆致成的课题组参与了国务院电子振兴办的一个项目——棉纺织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降低该企业的空调能耗。从那时起,小组开始把研究课题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正是通过这个项目的攻关过程,陆致成总结出两个切身体会:一是科研要有实践应用做背景;二是科技成果要为社会服务,必须要有好的市场机制,只靠学校里老师带学生不行。
1989年,陆致成仅带着五万元启动资金和几位得意门生组建了北京清华人工环境工程公司,成为了教授下海的弄潮儿。当时的人环公司赶上了改革开放经济最活跃的好时期,加之人环所坚持的以自主核心技术为基础的“技工贸”发展思路恰好把握住了国家发展的脉搏,很快人环公司拥有了上千万的资产,用陆致成的话说,那时的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
但那终究还只是小日子,离“产业报国”差之千里。陆致成说,受规模和体制的制约,一缺项目,二缺钱,是清华教授办企业遇到的最大的阻碍,没有规模化的推广实践,何谈产业化,更何谈报国。1997年,清华校领导决定整合清华产业中的部分公司成立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并上市,任命陆致成为总裁。清华同方成为中国较早成功进入资本市场的高校企业之一,当然也较早感受到了资本对技术的推动作用,尝到甜头、腰包一下丰裕的陆致成把“技术+资本”定为长期发展战略,直到今日。
在重要的“机遇”期“抓紧干”
上市以后,清华同方以孵化器为发展模式,将清华大学作为“虚拟研究院”,几乎每一个产业都有清华大学的一个院、系、所、工程中心或课题组支持。看准一个产业方向后,从组建创新小组出发,选择合适的时间将技术转化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完善公司组织管理,建设团队,进而形成一个完全独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再把这些子公司定位为联系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创新孵化器,借助市场和资本平台,将学校及科研院所的众多高科技成果更高效地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陆致成把同方这一独特的模式总结为“带土移植”和“拟风险投资”。
在众多的科研成果中如何选择项目进行投资,是清华同方成长壮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陆致成对此有三个标准,一是社会需求;二是自身能力;三是市场机遇。陆致成告诉记者,同方今天的信息、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布局均和国家战略相契合,其实并不是同方有先知先觉的本事,主要原因是我们把技术和社会需求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记者看来,陆致成是下围棋的高手,他对科技产业化方向的把握向来是走一步看三步。譬如清华同方投资同方威视,其原由就是陆致成看好自主知识产权的辐射成像技术未来的市场前景,这一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集装箱检查项目,还可以转向加速器、医疗等更广阔的领域。
同方威视起源于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目前是以辐射成像技术为核心,主要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安检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如今,不仅在我国,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机场、地铁站、海关等重点安防机构,都可以看到同方威视的产品。在陆致成看来,同方威视的发展壮大,好的机遇起到很大的作用,当然只有技术与人才的储备充分时,才能在机遇降临时好好把握。
当时正值国家抓海关走私,美国人又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更坚定了我国自主研发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的决心。而这时同方威视的产品几近研发成熟,于是海关就顺理成章订了清华同方的货。有了海关应用的成功经验,同方威视又相续开发了世界第一套高能快速检查系统、世界第一套整编列车检查系统、世界第一套双能双视角检查系统、世界第一台X射线液体安全检查系统等,甚至现在的技术已开始应用于牙科的CT成像领域。在巴西世界杯、在米兰世博会、在奥运会、在博鳌,同方威视已作为“中国智造”的代表,成为中国高科技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富强,国家安全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陆致成告诉记者,我国的高科技企业现在还远没有达到完全自主安全可控,顶多只是纯国产、纯国有品牌而已。自主可控的基础是核心能力,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同方正在研发拥有纯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产品,这在将来的政府、国防应用等国家高安全关键技术领域将突显优势。
对于公司内部,陆致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着急、抓紧干”,他认为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有一个很深层次的战略做依托,这就是要紧跟国家战略、服务社会需求。而任何一个战略、任何一个愿景,都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去实践。
在不断创新中做大做强
熟知陆致成的人都会说,陆致成是那种大道无常的人,他从不拘泥于眼前的一事一物,而是放眼世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他是真君子,自风流。
记者在采访陆致成的过程中,深切感到了这位真君子的魅力。陆致成办企业秉承一个理念:大道无常,创新为先。陆致成认为,所有管理制度的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一个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是企业的文化。而清华同方的文化落在三点上,一是使命,二是创新,三是人文。在管理中千古不变的用人大计上,陆致成的创新是管理上的放权。陆致成对记者说,清华同方经营的理念是全新的,他希望同方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从事一份他自己喜欢的事业,从这个角度来讲,同方给每一个人平台,充分信任每一个人,让他发挥自己的作用。放权了,员工反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平台和天地。
继任清华同方董事长以后,陆致成显然要转换角色,对清华同方的关注也从具体的业务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在陆致成的规划里,清华同方未来的发展战略,是要把棋盘上的点连成线、构成面,以更大的产业格局去做更大的事情。
陆致成表示,做好加法和乘法是清华同方未来最重要的事情,加法很好理解,而乘法就是分拆上市。陆致成拿同方国芯举例,2001年清华同方投资微电子公司3000万元,而如今整合上市后的同方国芯的市值超过300亿元,大概增值1000倍,这就是乘法。按照国芯的模式,探讨清华同方的价值,同方就是十来个国芯。陆致成正在筹划着一盘清华同方产业重组的资本大局,当分拆上市已经走不通时,陆致成决定按照现在的政策环境调整策略,届时会让市场看到一个进入爆发期的同方。
同方的策略是什么?走国芯之路,重组产业。陆致成回答得十分干脆。
在陆致成看来,清华同方的主业就是科技成果孵化。这也是同方不被外界所理解的商业模式。因为一般的公司就是一个主业,很清晰,而清华同方是用孵化器的模式培养很多科技公司,做这些科技公司的控股股东,把这些企业孵化成熟以后,让他们去上市,实现更大的价值,清华同方也随之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陆致成说,清华同方现在有四五家公司可以走国芯之路。而这些好的产业之所以还没有上市,是因为没有完全地解决好团队的问题。对于清华同方的未来,陆致成的期许是,顺着这条路,按照同方已有的商业模式不断地做大做强。
采访之时,正值清华同方18周年庆典,18年来,清华同方已从最初的五万元启动资金,变成了如今总资产近500亿元的规模。陆致成不禁感慨,从五万到500亿,同方经历了高速发展、低潮、再发展、再创业的艰辛历程,现在比较健康地活下来了。但陆致成也坦言,未来同方发展最主要的障碍仍来源于自己,放眼世界的科技舞台,同方可以称得上真正顶尖的技术还很少,未来要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再做几件对国家有意义的、真正有创造性的事情。“用同方人的双手,创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这始终是我们的梦想。”作为500亿身价的上市公司的前董事长,陆致成仍保持着最初创业者的心态和意念。
(责编:张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