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萍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然而,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思想路线和改革举措,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困难重重。难就难在面对现实利益的诱惑,各级政府和社会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等方面形成的“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等思想观念难以扭转。
【关键词】行政化思维 机制制约 落实难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新举措落实难,可以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大视角考察。从经济视角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难;推进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难。从社会发展视角看,通过培育和发展公益类社会组织,转移政府社会服务职能,激发社会活力难;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虽然迈出了第一步,但长期形成的行政化思维与体制机制范式制约,推动深化改革难。
企业创新和大众创业难
2014年,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力图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同时期望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就企业创新而言难在:一是创新政策不协调不配套。如“互联网+”政策涉及产业和民生政策的方方面面,几乎牵涉到所有部委,各部委的相关政策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需要,且各成体系,难以协调,没有整合的机构和机制;二是创新资金难。创新思路和创新技术难以变现,要实现这些创新设计,需要资金投入,贷款难是个无法绕过的话题,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起步维艰,而具有创新思维和技术的人才,基本都是白手起家。开放民间资本是引入充分竞争、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思路和手段,但我国对开放民间资本的政策仍然非常谨慎,缺乏法律保障和相应的管理规制,公信力不强,难以承担为创新企业提供强大资金支持的重任;三是创新人才匮乏。企业创新首先要有创新人才,有专利、核心创新技术和创新思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创新型人才却严重不足,少量具备创新潜质的人才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很难真正发挥创新作用。
化解钢铁煤炭化工等行业过剩产能难
2016年初,国务院专题会议强调率先从钢铁、煤炭行业入手化过剩、去产能、降成本,中央下决心通过淘汰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落后和过剩产能,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恢复再造的战略决策,高屋建瓴,但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倾全力建设的我国钢铁煤炭化工等重工业体系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震荡,其中对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国有企业的挑战尤为突出。尤其是职工的安顿问题将是企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处理不好,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一些国有企业干部管理体制僵化;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低,存在大量低效无效资产;并购重组成功经验不多,产能、产值、增加值、税收,甚至合并重组中的人事安排等均涉及地方政府利益,困难重重,形成“夹生饭”;一些地方产业结构单一,一业独大,以及传统思维影响,使得资不抵债企业“破产”也难。
小钢铁小煤窑小化工清理整顿同样难。这些企业虽然产能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下、对环境污染严重,却直接关系老百姓就业和民生,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清理整顿中一旦有问题处理不当,将给政府工作带来压力和麻烦。为保“稳定第一”和眼前利益,少找麻烦,地方政府宁可“睁只眼闭只眼”,消极观望,中央“抓得紧了停一停,抓得松了拱一拱”,“查得严了停火,查得松了点火”,和中央进行“拉锯战”。
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难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率先培育和发展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弥补政府在社会服务供给中的不足是中央的既定方针和政策。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组织的发展目标、路径和方式,但在实践中,这一战略决策仍然不能被重视和理解。政府购买服务在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社会组织自身独立性减弱、草根社会组织被挤压,更加边缘化,老百姓急需的助老养老、助残扶贫等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组织由于竞争压力加大,导致起步更加艰难,生存和发展困难。同时,社会组织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有资质承担政府公共服务转移职能的社会组织较少,服务项目有限,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也使社会组织难以得到百姓认可。
2011年3月,《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明确2015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2020年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目前,2015年已过,2016年也接近尾声,事业单位改革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进展缓慢。在分类改革中,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在财政、人事、科研、绩效考核等方面自主权有限,管理体制和机制缺乏活力,难以在发展公益性事业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企类事业单位目标不清晰,找不到定位,如何利用几十年积累的智力成果和人才优势重塑行业主渠道地位?特别是转企类的科研院所,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继续起到支撑作用,不仅是转企类科研院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需要重视和明确的问题。
改革新举措落实难,难就难在思想观念未扭转
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新举措落实难,难就难在面对现实利益的诱惑,几十年来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的“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视局部利益,忽视全局利益;重视地方利益,忽视国家利益;重视政府政绩,忽视百姓意愿”等消极思想观念难以扭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与中央治国理政理念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领导,难以站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高度认识十八大以来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思维新策略,在新常态下仍然保持旧的思维模式与行为范式;我国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的愿望不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职责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也不同,一些地方政府更重视本地利益、局部利益,容易忽视国家、民族和百姓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指标的惯性作用。几十年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从上到下都是以经济高速增长为指挥棒,以GDP论英雄。为了确保“高速增长”,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形成了一整套思想理念、工作思路、政策体系及运行机制,纵横交错,条块交叉。要使这套体系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或者说,在新常态下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巨大的惯性作用,难以在短时期内刹车和转向。
缺乏强有力的深化改革机制与制度保障。在“现实”与“未来”的博弈中,选择“现实”更容易。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现实利益是一个“看得见的陷阱”,明知这样的增长带来的是未来的“失守”,面对现实中的困境,各级领导宁可绕着走,选择看得见的“当下”,疏远理想中的“未来”。毕竟,当下的人们也要解决吃饭穿衣住房问题,也想吃得更好穿得更好住得更好,用限制“当下”而满足“未来”,没有义无反顾的决心,没有强有力的机制、制度和组织保障,靠“提高认识”、“自觉行动”,显然力度不够。
一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不善不想不敢不愿担当。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取得了巨大成效,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更加自觉地廉政勤政,但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不规范。如不同职级、不同部门的岗位职责不明确、不细致,出现问题难以分清责任;廉政行为规范不具体,日常工作中必要的支出礼仪等,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缺乏细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显得更安全。作为公务员,有限收入,有限权力,无限责任,精神压力大,职业风险高,收入却不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收入更低,“5+2”、“白+黑”是常态,不仅没有加班费,家中老小也顾不上照顾。这些都可能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不善担当,不想担当,不敢担当,不愿担当”。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赵安华:《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武装头脑》,《共产党员》,2014年第8期。
②金元浦:《“互联网+”与创客空间》,《中国国情国力》,2015年第7期。
责编/张蕾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