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寶島:衰老樂活誰是老齡社會的未來選擇?

2016-12-14 19:38
澳门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台灣服務問題

台灣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約473萬人,佔據總人口的20%。高齡、超高齡,面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台灣的選擇又為何?

分子、分母,不公平的分化

台灣目前是全世界人口老化最快速的地方之一,我們在觀察人口結構時就可以發現分母正在逐漸變小,分子越來越大。這裡的分子是指因為現代醫療技術、生活環境的改善,有效降低死亡率,使得平均壽命不斷提高;總體結構中的分母因為少子化的危機等不斷變少,近些年在台灣,很多年輕人因為不斷高漲的房價、生活壓力等不願意結婚,結婚後不願意生小孩,政策上不支持家庭的維繫與成長。而這種現象的背後其實反映出台灣稅制有很大的問題,在北歐,國家大都在稅制上支持年輕人安心工作與生育小孩,例如北歐福利國家開辦公立學校,保持學費較低水準,有子女的年輕夫婦高額育兒補助,鼓勵年輕人積極生養下一代,能夠更加安心地投入工作與生活,為達到此境地,全民稅賦佔GDP常達30%~40%以上支持公辦的幼兒園。而台灣的稅負只佔GDP的12%,是韓國的一半,奇怪的是,基層民眾是繳納稅負的主力,很多大財團、企業想盡辦法不繳稅,一旦稅收沒有持續增加,政府就沒辦法有足夠的經費支持公立幼稚園、托兒所的興建,就開始客觀上造成原有的公立托幼學校一旦開放名額就被瞬間秒搶,很多年輕的父母根本不得其門而入;而私立的托幼學校有價格昂貴,並不是一般的工薪階層能夠負擔得起的,所以大多數年輕人考慮到實際情況,不敢生更不敢多生,所以即使政府喊破喉嚨鼓勵青年孕育下一代,但是台灣的出生率還是持續下降中,令人非常之憂慮。

所以分母變小可以說是無奈的事實,而分子變大則多要歸功於現代醫療的進步。在60年前的台灣,人到50歲就知天命,存在很高的死亡率。時光飛梭,今日的台灣,男性的平均壽命到達了78歲,女性則更高,達到83歲的平均水平。過去的人,人生一般只有兩階段,從0-20歲視為人生從嬰兒到青年的生長期,20-50歲被視為成家立業奮鬥的階段,而50歲開始就走向人生的終點了。但現代社會不斷進步後,人明顯多了第三個階段,即50-80歲這個階段,所以當退休時間與工作時間近乎一樣之際,社會上的老齡人口比例逐漸增加,也就出現了如何安老的議題。換句話說,過去50歲就面臨死亡,現在進入50歲或者55歲以後,大家就開始對於健康照顧有了需求,也進入健康照顧循環(Care Cycle),從急診室到ICU到普通病房再到復健,再進入長照最後再步入急診的循環,先進的醫學使得人類延長壽命不再遙不可及,但是無形中社會的老齡負擔日益明顯,也使得社會醫療的負擔不斷變重。

當然得益於台灣享譽全球的全民健保制度的高福利加上稅制的不公,很多人都擔心未來會否走向破產。一方面稅制不公平、勞工階級繳納大量稅賦、資方不繳稅,這種不公平是一種全球化的現象,在美國更加普遍,也因為這種不公平造成社會貧富差距變大、社會階級對立,矛盾叢生。這都是老齡化背後不可忽略的社會性因素。

誰被照顧,誰來照顧

在台灣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中,大約16%的老年人處於生活失能的狀態,而對於生活失能主要從是否能進行洗漱、上廁所、穿衣、自由移動、吃飯等五項指標來看,丟失其中一項則被視為失能,當然更複雜的標準還包括失智等現象。目前台灣有84%的老齡人口未失能,過去政府的政策思維單一強調在16%的失能老年人身上,而對於84%的未失能老人他們自然會生病從而引發一系列問題,而沒有能夠足夠的重視,其實政府應該在照顧16%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84%的老年人口上,第一要確保他們不退化失能,第二在他們年紀大了以後能夠協助他們實現相關目標,比如旅行、發揮專長等,進一步貢獻社會,讓他們有兼職機會或者發揮的空間。只有充分關注了這84%的老年人,未來老齡社會才會持續保持活力。

以老齡退休族群為例,他們在台灣經濟騰飛時代扮演著重要角色,現在進入退休狀態後,專長白白浪費,其實現實中已經開始有一些工廠找退休勞工返回工廠,鼓勵再就業,當然在工作時長上可能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這樣一方面讓這些老人能夠繼續發揮餘熱,同時又在做工的同時進一步排解失落感、孤獨、落寞之感,讓他們繼續充分參與社會互動。

在台灣,從十多年前,就可以看到每個鄉鎮組織老年活動,舉辦老年唱歌、跳舞比賽,遊覽車載著一群老人一窩蜂到達某處開始進行比賽或者活動,結束以後就是期待下一年了,這樣的活動對於真正持續幫助老齡人口是沒有太大助益的。同樣雖然政府將不少力量放在失能老人身上,但對於失能人口的照顧還是很不夠,目前台灣有70多萬的失能老人,大約聘請了22萬外勞進行照顧,有大約30-40萬的老人家庭能夠自行照顧,但是非常辛苦,因為要兼顧到自己的工作、生活與照顧長者,很多時候三個年輕人照顧一人都會覺得非常辛苦,所以在台灣常常出現照顧者終結被照顧者性命的悲劇。這樣的悲劇每個月都會在全台各地出現,我們通過新聞可以看到一個公認的孝子在長期照顧重病的母親後,不堪重壓,結束了母親的性命,然後到基層派出所報案自首,他的姐姐來看他時非但沒有責怪反而說了一句:“弟弟,你辛苦了”,這樣的場景何其無奈與諷刺;當然還有一部分照顧者在終結被照顧者性命後,亦選擇自殺,了斷生命。因此家庭自行照顧都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有鑒於社會不斷發生的悲劇和客觀事實,從2005年政府開始提出了10年長照計劃(2005-2015),通過公務預算來支撐,但畢竟財政缺口太大,公務預算有限,因此之前的長照計劃對於台灣存在很大的挑戰。馬政府時期,當時的調查顯示全台有超過70%的人贊成推動長照保險,繳納五分之一健保費的額度,從而使得有1200億新台幣的財政支撐,但是還是非常不夠,單單就失能人口的70多萬而言,這樣的財政支出僅佔GDP的0.6%,相對於OECD國家對於長照失能人口的支出要用到GDP的1.2%來說,台灣的財政支持力度顯然不夠,當然我們的全民健保系統已經佔據GDP的6%-7%,使得財政負擔加劇,加上勞保、農保等面臨到破產預期的風險,未來台灣的保障體系將會面臨到更大的挑戰,這也是為什麼台灣七成以上的民眾支持政府要推動長照保險。當然520新政府上台後,其是反對採用保險方式的,主張用征收不動產交易稅與遺贈稅來進行財政補給,即使加上政府的補助,滿打滿算也不過300億而已,相對於數千億的財政基礎需求而言,這顯然不夠。我們常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沒有了財政支持,台灣的老齡照顧制度的建立,長照系統的確立都是空中樓閣而已。

當然,除了在處理高齡社會挑戰議題上的財源問題之外,最明顯的就是人力資源問題。特別是近幾年在台灣也出現了新的情況,原來來台做看護外勞的印尼、菲律賓等國的勞工隨著本國經濟的好轉,越來越不願意來台灣打工。同時從人道的角度來看,讓外籍勞工,特別是女性,拋夫棄子孤身一人來到台灣做勞工也不是很人道。因此出現了看護需求越來越大,但是供給卻不斷下降的局面。對於失業率仍舊處於一定高位的台灣而言,一直使用外勞進行老年看護自然不是辦法,如何利用相關政策來推動台灣內部人力資源優化,促進就業就是關鍵節點了。

他們亦是我們的需求

在台灣我們將看護視為照顧類的服務員,過去的薪資標準是每小時180新台幣,現在提出來要增加基礎工資提升到250新台幣每小時,同樣的問題又來了,錢從何處來?因此面對到看護行業收入少,同時在社會一般認知中又處於地位低的情況,很難吸引到本地台灣人加入看護行業,因此要重點加大供給滿足市場需求。在台灣男性有服兵役的制度,是不是可以考慮讓女性在年輕的時候也服一年的社會役,在給予適當的培訓後,照顧老人跟孩童,因為人生長達80多年,以一年來服務社會應不為過,不僅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源,其實也是讓年輕人更早地體會到相應的社會責任,鼓勵他們勇氣承擔社會的重任。類似的政策還可以根據全台各地的差異進行思考,在北歐和日本等人口老化指數高漲的國家,其實並未使用大量的外勞,但其老人照顧仍舊進行的有條不紊,台灣要在10年後才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台灣是有很大潛力來開發與完善人力資源市場的,這足以凸現出來,政策與制度的問題是北歐與台灣最大的根源性區別。

這個社會在努力在找財源、人力資源的同時,仍要回歸到思考如何高效地滿足84%老齡未失能人口的需求上。比如在現實生活中,老人在過馬路時有時紅綠燈時間太短,走不過去應該需要協助?又比如在日常購物上,如何讓老人輕鬆方便的購買自己需要的食物、生活用品等?在日本的超級市場,現在就開始推出將原有購物架降低、食物減半,甚至是單個購買的制度來方便獨居老人、老年夫婦等,畢竟買大包的食物、用品,一來可能無法及時吃完,二來也造成了提拿上的困難。同時,日本現在有餐廳推出針對老人的送餐和訂餐服務,比如沒有很好牙齒咀嚼能力的老人可以要求餐廳將肉打碎才後再做成一些日常菜品,方便食用,達到入口即化,因此有了專門針對老人食用的便當。

除此之外,不少生活在台灣的老人都面臨“有資產、無現金”的窘迫局面,有些老人更無法繳納簡報等,空有2000萬資產的房屋,卻無法變現使用,因此我們開始提倡“以房養老”模式,在獨居老人生前每個月提供3-5萬的現金,方便其消費購物或者看病,在其過世後由政府處理或者銀行協調來處理這個房產,這樣既可以在老人生前讓其經濟變好,度過一個安樂有保障的晚年,亦在過世後充分利用了這些房屋。當然這樣的養老模式與政策都要政府去執行,也需要企業的參加,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可能推動一種新型模式在台灣社會的成功。

未來,只要沒有戰爭,幾乎每個人都會變老。在台灣的老齡人口中,目前80%的人可以活到70歲,60%的人可以活到80歲,25%的人可以活到90歲,百歲老人現在在全台灣都有3600人。假使台灣未來的醫療水平等都不變,到了2060年,我們擁有的百歲老人就高達7萬5千人了,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當然,我們必須說每個人都會變老,變老是自然規律也是一件順其自然的好事情,但是面對變老,社會、政府、老齡人口自身都要不斷探索,走出一條老有所用的快樂之路。

台灣的醫院現在已經由5萬多名的老年志工在其中服務,負責醫療導引,心理撫慰等工作;未來我們希望更多的有專長的長者能夠進入企業、政府機關擔任技術指導或者導引人員等,利用老人成熟的經驗和穩定的心性來保障服務。在日本例如計程車司機、旅遊巴士司機大多都開放聘請老人司機,結合他們的良好的服務水準和經驗,為居民與遊客提供更加溫馨的服務,而這種類似發揮老人專長的模式自然可以在台灣不斷推廣、使用,我們要用積極的行動讓老人能夠繼續奉獻社會,發揮專長,成為老齡活躍人口豐富自己的人生,也走出一條健康樂活的快樂之路。也只有這樣的社會氛圍的形成,才會迎來一個充滿活力的高齡社會。

猜你喜欢
台灣服務問題
本刊读者服务部实用产品推荐
㝬叔吴姬鼎釋讀及有關問題
物业服务
敦煌文書P.2704“一七”、“二七”之釋讀及相關問題
2018上海服务业企业100强
説幾件宋器銘文並論宋國文字的域别問題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九合一選舉」催生的台灣最大黨
從盧麗安到王炳忠
「台灣競爭力論壇」談台灣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