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焰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温州 325000)
·持续农业·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汪 焰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温州 325000)
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处于发展较为缓慢,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化和信息化生产模式正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文章对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循环农业发展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起到的作用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有效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同时认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向安全、环保、绿色的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即利于循环农业发展,也是农业产业结构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指标; 加大农用地土地流转,培养龙头企业发展既符合循环农业发展需要,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产业结构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 农用地流转
经济“新常态”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实体经济受到挑战[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农业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内部各生产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之间的产值构成及其内在关系[2]。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效应问题是中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最关键的问题[3]。农民增收不仅仅体现在货币收入增加,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农民增收的一部分。发展循环发展型农业是提升农业经济增值功能的主渠道,也是推进农业资源节约、建设美好、幸福、和谐农村的必然路径[4],总体来看,浙江省并不是资源大省,耕地资源相对不足,农业资源的稀缺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5]。只有不断通过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实施厉行节约的政策,鼓励农民通过科学生产、规范化管理,以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为基础,强化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与循环利用,能够有效缓解当下浙江省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资源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和经营,实现节本增效[6]; 循环农业是指综合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新业态,以绿色GDP为导向,将农业经济活动与农业生态体系中的各种要素资源相对接,形成一种与生态环境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7]。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原则(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这“3R原则”为发展准则。[8]当前,循环经济思想已广泛运用到各个经济发展领域当中,并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尤其是把其理念运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形成了多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如贵阳市的“多位一体”农村循环经济模式[9],黑龙江林业循环经济[10],浙江池塘混养模式、海湾鱼虾贝藻兼养模式、稻田养殖模式和渔牧综合模式[6]。然而,整体上来看,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够深入成熟,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用方面的研究还少见报道。
1.1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
图1 2010~2014年浙江省农业产值(亿元)
图2 2008~2014年浙江省农业机械动力年末拥有量(万kW)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陆域面积为10.18万km2,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2014 年末全省总人口数550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 989 万人,占总人口的72%[11]。2014年全年农、林、牧、渔和服务业总产值2 844.59 亿元比2013年增收7.2 亿元增长了0.25%。其中农业总产值1 385.96亿元,占总额的49%; 林业总产值147.00 亿元,占总额5%; 牧业总产值472.23亿元,占总额的17%; 渔业总产值779.36 亿元,占总额的27%; 服务产值60.04 亿元占总额的2%。如图1所示, 2010~2014年间浙江省农业产值和渔业产值增长较快,是农、林、牧、渔和服务业总产值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牧业产值发展呈抛物线形发展,在2012年达到峰值,之后有所下降。林业和服务业产值增长缓慢。服务业中乡镇农技服务站总数由2008年的1 494个减少到2014年的1 231个; 2008年到2014年,乡镇畜牧兽医站减少了283个,县(市)农机推广中心减少了39个,达2008年总数的31%。农技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农业生产中粮食作物、蔬菜和茶、桑、果类经济作物分别占农业产值的17%、31%、29%; 林业生产中,人造林木生长、林产品、竹木采运分别占林业产值的5%、48%和36%; 牧业生产中,牲畜繁殖、增长增重,家禽饲养,活的畜禽产品和其他动物饲养分别占牧业产值的72%、9%、9%、9%; 渔业生产中,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分别占渔业产值的73%和27%。总体来看近几年浙江省农业产值增速放缓,牧业发展萎缩,林业和服务业产值增速低迷。
1.2 农业投入结构
1.2.1 农业机械。
浙江省农业机械动力年末拥有量发展呈抛物线形发展,从2008年的2 331.38万kW,发展到2012年峰值2 587.92万kW,然后在2014年回落到2 436.95万kW。图2表明, 2012年以后运输和收获机械动力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耕作、渔业和植保机械动力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排灌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发展基本持平。
1.2.2 能源、农药和化肥
表1表明浙江省农村用电量从2008年的675.41 亿kW·h增长到2014年的905.34 亿kW·h,其中2011年增速最快,达到10.8%, 2014年增速最慢为0.048%。2008~2013年按折纯量计算化肥施用量基本持平, 2014年下降3%; 每公顷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基本保持不变。2008~2013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逐年增加, 2011和2012年增速较快分别为5.4%和6.7%, 2014年增速放缓,仅为1.5%; 农用柴油使用量基本持平, 2009年出现负增长, 2010年增长较快为4.5%; 农药施用量逐年减少, 2014年下降了5.6%。
表1 2008~2014年浙江省农业电气化及农药、化肥施用量
2.1 农业产业现代化程度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浙江农业机械化程度、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规模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且发展缓慢。浙江是一个饱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省份,尤其是随着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自然灾害对浙江省的危害范围和程度逐步扩大,而浙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备,特别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还难以满足抗御日渐严重的自然灾害的要求。与此同时,浙江省的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后备耕地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显现,这些都已严重影响到浙江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以机械化耕种,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将成为浙江省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2.2 农业产业循环利用程度不足
近年来,浙江省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下的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产品高产出是通过消耗大量的投入品所取得的,如化肥、农药、农膜、水资源等,严重影响到农业生态环境,并且投入品利用低率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而由于不科学的重施、滥用,导致农业资源消耗巨大,据统计,浙江省化肥利用率在30%~40%之间,其中,氮肥的利用率不足35%。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和农用薄膜污染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和粮食安全风险。浙江省的芦笋、蘑菇、茶叶、冻虾等农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而多次遭遇绿色壁垒; 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农田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百年难以降解的残留地膜降低了土壤的渗透功能,阻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循环农业可以解决要素投入水平较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业环境污染严重。浙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2.3 农业产业社会服务不足
浙江省农业生产中存在着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现代化生产技术应用率低等多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浙江省在农业信息建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还较为落后,尤其缺乏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的平台支持,品牌意识淡漠,专业化的合作社发展缓慢,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桎梏。未来浙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以农业科技为先导,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为辅助,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提高农业产业社会服务水平,建设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3.1 循环经济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按照循环农业发展“3R”原则的要求,浙江省在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的探索上可划分为减量型模式、再使用型模式、再资源化模式这三大类[6]。减量型模式中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发展节水型农业、发展生产节能型农业都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再使用型模式中“稻、萍、鱼立体种养”、“猪(羊)—沼—粮(蔬果)生态农业”等模式都需要建设基本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循环经济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抵御抗击恶劣天气和气候灾害的能力。
3.2 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降低农业环境安全风险
通过使用良种、科学施肥、节约施药、增加农用薄膜的回收率,提高了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是循环经济运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典范。通过在浙江省广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农民增施配方肥、有机肥、专用肥以及掺混肥等,来提升农业化肥使用率; 推广应用农业沼气工程,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广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减少农药对于水土的污染; 使用可降解农膜及适期揭膜技术,提高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率。通过以上措施,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同时,还能有效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发生的风险。
3.3 循环经济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运作水平
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社会化体系需求水平较低,农民主要希望在病虫害防治、果树修剪、畜禽疾病控制等方面获得技术支持。而循环农业所需农业技术服务则远远超出这些范围。首先在病虫害防治、果树修剪、畜禽疾病控制等方面,农业技术服务不单单要保障农产品的正常收获,同时要保障农产品无毒无害,健康绿色。其次循环农业对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求是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化和信息化,需要专业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建设和技术支持。再次,农业向经济型、生活型、生态型、观光型和文化型等方向发展,对专业的农业规划设计、园林建设方面人员的技术支持需求将更加迫切。最后循环农业组建信息化平台,同时可以为农民提供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销往哪里等商贸服务。
综上所述,浙江农业产业结构存在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不足。而循环农业减少能源和物资消耗,降低农业点源、面源污染,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是开发农业主题旅游,“农家乐”等新兴农业产业的基础,促进农民增收; 循环农业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必要条件,是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产品生产信息追溯等新兴农业发展模式重要支撑。循环农业是最近一段时期浙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
4.1 大力推动循环农业发展
循环农业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明确自身是循环农业发展的责任主体,通过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指数)体系落实完善发展循环农业的扶持政策。对循环农业本身,应当通过减税和退税的方式将“绿色补贴”发放给进行循环农业生产农户和消费循环农产品的消费者。同时应当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技术和舆论支撑,政府通过正规媒体发布循环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商贸流通信息和消费引导信息,为循环农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这种推动不仅仅是资金和财政补贴就可以解决的,加大循环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培养循环农业技术人才是循环农业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加大循环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专门的循环农业科技基金和奖励基金能有效地提高循环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同时加大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违法的查处力度,也是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侧面支撑。这样同时也为农业产业结构向安全、环保、绿色的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4.2 建设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
首先、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保留农产品生产、储存、物流和消费等信息,为消费者提供“明明白白”的知情权,可以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提高农业生产利润。其次通过大数据运算,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精准的消费需求信息,为农民的再生产指明道路。最后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为政府提供有效信息,准确了解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再资源化的比例,一方面有利于政府财政补贴精准到位,另一方面为绿色GDP核算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提供依据。建设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是农业产业结构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后将依托互联网,将农业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和消费联系到一起,建议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当为信息平台建设提供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的支撑,同时严格监督,保证平台信息的准确和正确。
4.3 加快农用地流转速度,培养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较高基础设施投入,严格、标准化、现代化的生产过程,更多的农业技术服务。普通农户发展新型农业投入高,产出少,发展缓慢。大面积种植、大规模养殖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新型农业平均投入低,产出高,商业运作空间大,更加适合新型农业发展。加大农用地土地流转,培养龙头企业发展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未来农业生产的组织结构将发生完全的改革。农民作为土地产权的承包人,享受土地地租收益; 高科技的农业生产企业通过使用高科技,机械化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享受农业生产收益; 农产品经营企业,通过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收获相应的收益; 农业保险行业通过收取农产品生产、经营保费,获得收益,同时也通过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扶持资金,创新科技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自己的收益。农业科技工作者,不仅能获得来自政府的扶持,也可以通过收集社会扶持资金,来提高自身发展速率; 而农产品消费者不仅获得优质的农产品,保证自身的健康; 同时也将获得绿色、循环的生活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大相关企业扶持力度,保障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民生产、生活观念,保障农民收入平稳增长。
[1] 金晶. 产业融合的浙江“制造业+”模式研究——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需求拉动视角.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6, 31(7): 20~24
[2] 袁璋. 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3] 陈楷. 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多功能性与农民收入变化——基于长三角苏、浙、沪地区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 2011,(11): 82~86
[4] 尹昌斌, 周颖.发展循环农业,拓展农业空间和功能.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29(1): 70~75
[5] 朱明芬, 陈随军.浙江农业循环经济分区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浙江农业学报, 2006, 18(6): 407~411
[6] 张大东. 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 28(6): 75~79
[7] Seager T P,Theis T L.A taxonomy of metrics for testing the industrial ecology hypotheses and application to design of freezer insulation.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4,8~10
[8]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温家宝作重要讲话.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2004-12-05
[9] 王济, 蒋志毅,蔡景行.“多位一体”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 28(4): 48~52
[10]张珑晶, 张晓梅,王偲.黑龙江省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划与模式构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3): 93~99
[11]浙江省统计局, 浙江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215~245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IRCULAR ECONOMY*
Wang Y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Zhejiang Industry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 325000, China)
In recent years,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was in the relatively slow development. The standardization, modernization, ec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duction mode are the dire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ole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could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Developing circular agriculture was the necessar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afe, environmental and green industry.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was useful for circula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mportant indices for the in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and cultivating leading enterprises were in line with the circula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needs, and also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ircular economy; resource utilizati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905
2015-10-12
汪焰(1974—),男,湖北黄冈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小企业管理、区域经济。Email:Chinawy_2002@163.com
2014年浙江省社科联课题“资源环境约束变动对浙江绿色贸易转型的机理与效应研究”(2014N133)
F124.5; F327
A
1005-9121[2016]09-0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