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彦, 朱晓玲, 张 琦, 李向阳, 凌华兴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32
·论 著·
ICU护理人员培训有效性评估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潘文彦, 朱晓玲*, 张 琦, 李向阳, 凌华兴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32
目的: 构建适用于我国重症监护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模型。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对文献检索分析、专家访谈所提取的模型初步指标进行评价,筛选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护理人员普遍认为的重要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完整培训评估模型并运用于临床实践。选取312名重症监护专业护理人员作为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价主体,检验模型的信度、效度和满意度。结果: 因子分析得到共4个维度66项条目,重要性得分均值都在3.4以上,因子分析结果KMO(Kaiser-Meyer-Olkin)值在0.748~0.936,信度系数为0.979,满意程度为77.807%。结论: 编制的重症监护专业护理人员培训有效性模型有较理想的信度和效度,临床应用较为满意,推荐作为ICU护理人员培训评价工具并服务临床研究。
重症监护;培训;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的不断深入,卫计委对专科护理人员培训评价工作越来越重视:要求专科护理人员培训和护理管理培训要结合实际需求,细化培训计划和内容,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1-3]。我国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护理人员培训在培训模式、培训方法、认证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4-5]。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层次分析法及百分权重法等方法,构建了较科学、完整、可行的ICU护理人员培训评价模型[6-7]。
1.1 初步拟定ICU护理人员培训评价指标 通过文献查阅初步提取ICU护理人员培训有效性指标,拟定访谈提纲。选取上海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临床护理专家作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了解护理专家对ICU护理人员培训指标的意见及建议。多次聆听访谈录音,同时阅读访谈记录,采用Giorgi现象学六步法程序进行资料分析,修改文献提取的指标,初步拟定评价指标,形成调查问卷。
1.2 筛选ICU护理人员认同的重要指标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6家三级甲等医院ICU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在医院挂牌认可的重症监护室;(2)在职、在岗的本院注册护士;(3)自愿参加调查并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ICU轮转护士;(2)进修护士。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分为4部分:培训参与部分、培训管理部分、培训内容部分、培训效果部分。问卷由研究者亲自发放,并向调查对象统一讲解调查目的、要求及问卷的填答方法。所有问卷均为匿名、独立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填答“非常重要”计5分、“重要”计4分、“一般”计3分、“不太重要”计2分、“完全不重要”计1分。
1.3 建立完整模型 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指标权重[8]。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将评价指标分为4个维度,由此建立了ICU护士培训有效性评价模型。运用Satty九点量表法,就评价模型中的各个指标重要性设计两两比较问卷。
本研究采用Satty开发的九点量表法[9],就评估模型中的准则层和子准则层中各指标重要性设计两两比较问卷。面向在我国ICU护理人员培训领域有丰富经验或对我国ICU护理人员培训有深刻认识和体会的专家发放调查问卷,总计发放11份问卷,全部收回并符合填写要求。
将专家填写的问卷选项量化,具体量化方法:A和B“同等重要”记为1∶1;A比B“较重要”记为3∶1;A比B“重要”记为5∶1;A比B“很重要”记为7∶1;A比B“非常重要”记为9∶1。反之,B比A“较重要”、“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分别记为1∶3、1∶5、1∶7、1∶9。然后使用yaahp 0.5.2软件进行层次分析,采用e0/5~e8/5标度法对问卷进行一致性检验[10-11]。
1.4 评估模型的临床运用 在以往的评估模型设计过程中,指标的确定是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来进行的,不少评估指标主观性强,无法量化。对于培训有效性的评价结果,则要求越精确越好[12]。本研究以ICU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构建出的评价模型,评估其培训的有效性,通过整个评估过程,以ICU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来体现模型评价的具体有效程度。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专家咨询获得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多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法检验专家协调程度。采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pha)检验指标信度。应用AHP软件中的加权几何平均得到最终指标评价矩阵。
2.1 ICU护理人员认同指标样本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12份,回收312份,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96.15%。共调查6类监护室,分别为综合外科监护室,115份(38.34%);心外科监护室,90份(30.00%);心胸外科监护室,52份(17.33%);急诊重症监护室,18份(6.00%);烧伤重症监护室,15份(5.00%);神经外科监护室,10份(3.33%)。护理人员ICU工作年限为0~16年。ICU护理人员学历:中专以下35人,占11.67%;大专147人,占49.00%;本科115人,占38.33%,硕士3人,占1.00%。ICU护理人员职称:护士125人,占41.67%;护师144人,占48.00%;主管护师30人,占10.00%;副主任护师1人,占0.33%。
2.2 问卷信度分析及各题项均值统计 经过检验,问卷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79,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共78个条目,所含78项指标的重要性得分为3.52~4.76,平均得分4.44,提示被调查的ICU护理人员普遍认为这78项评估指标在培训效果评估中都是比较重要的。
2.3 因子分析 运用SPSS 18.0对有效样本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统计学要求,在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前,需先对数据进行适度检验:Bartlett′s球形检验和KMO(Kaiser-Meyer-Olkin)测度确保因子分析的可行性。在分析各维度时,删除与对应因子相关度小于0.5的条目。并将分析结果中拟删除项目予以专家讨论,确定最终删除条目。
2.3.1 培训参与部分因子分析 KMO值分析与Bartlett’s球形检验:KMO值为0.748,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Sig值为0.000 0,小于显著水平,因此收集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结果:因素抽取方法采取主成分分析,转轴法采取最大变异法,提取公因子采取基于特征值大于1,提取2个公共因子。“授课人员ICU经历”虽与对应因子相关度小于0.5,经专家判断该条目对培训有效性有较大影响,故予以保留,得表1。
表1 培训参与旋转成分矩阵
2.3.2 培训管理部分因子分析 KMO值分析与Bartlett’s球形检验:KMO为0.890,很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Sig值为0.000 0,小于显著水平,因此收集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结果:因素抽取方法采取主成分分析,转轴法采取最大变异法,提取公因子采取基于特征值大于1,提取3个公共因子。结合分析结果与专家判断,删除条目“教学模拟人”,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表2。
表2 培训管理旋转成分矩阵
2.3.3 培训内容部分因子分析 KMO值分析与Bartlett’s球形检验:KMO为0.936,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Sig值为0.000 0,小于显著水平,因此收集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结果:因素抽取方法采取主成分分析,转轴法采取最大变异法,提取公因子采取基于特征值大于1。结合分析结果与专家判断,删除条目“血液免疫系统监护知识”、“血糖仪”、“护理心理学知识”、“血透机”、“深静脉血栓防治仪”,将“心肺复苏术”合并入“循环系统监护知识”,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表3。
表3 培训内容旋转成分矩阵
2.3.4 培训效果部分因子分析 KMO值分析与Bartlett’s球形检验:KMO为0.934,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Sig值为0.000 0,小于显著水平,因此收集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结果:因素抽取方法采取主成分分析,转轴法采取最大变异法,提取公因子采取基于特征值大于1。同时结合分析结果与专家判断,删除条目“责任心”、“慎独精神”、“论文撰写能力”,将“现存护理问题”、“潜在护理问题”并入“发现问题能力”,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表4。
表4 培训效果旋转成分矩阵
2.4 建立完整模型 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后,运用AHP法,使用yaahp 0.5.2软件,对模型中各个层次的指标赋予权重,采用e0/5~e8/5标度法对问卷进行一致性检验,从而构建ICU护理人员培训效果的完整模型,如表5所示。
2.5 模型临床应用满意度 本研究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46名新进ICU临床护士的培训情况进行评价,研究对象主要为能级为N1、N2的大专或本科学历的低年资护士、参与进行ICU的定向培训的专科护士。对46名护士进行ICU专用课程培训,运用构建出的评价模型评估其培训的有效性,获得46名ICU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模型总体满意度为77.81%,其中非常满意占39.46%,证明模型对课程的评价是有效的,课程的设置是合理的,模型的应用是有效的,可以应用于ICU。
表5 ICU护士培训有效性评价基本模型
表6 ICU护理人员对培训模型临床应用满意程度
3.1 模型评估指标的确定及指标归类与权重 本研究最终确定模型共包括4个维度共66个条目,培训参与(7个条目)、培训管理(11个条目)、培训内容(27个条目)、培训效果(21个条目)。运用SPSS18.0对有效样本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应用了Bartlett′s球形检验和KMO测度确保因子分析的可行性,在分析各维度时,删除与对应因子相关度小于0.5的条目。将分析结果中拟删除项目予以专家讨论,确定最终删除条目。最后对培训参与、培训管理、培训内容、培训效果4部分做了条目的删除及归并。再次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构建出了ICU护理人员对培训模型有效性评估的基本模型。运用Satty九点量表法,就评价模型中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中的各个指标重要性设计两两比较问卷,使用yaahp 0.5.2软件,对模型中指标赋予权重。使用AHP法,分析各项指标权重,使模型更具有操作性。
3.2 培训评估模型结构分析 研究ICU护理人员培训的有效性有助于完善和改进ICU培训课程内容。培训课程的内容,其关键在于培训教材对护理人员自身的适用性上。根据护理发展需要和完成各职能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按照适用性原则选取优秀教材做参考。按照培训规律和特点,使教学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对培训过程进行全面管理,是顺利开展ICU护理人员培训活动的保障,有利于护理组织培训质量的提高。
本研究培训有效性评价模型共分4个维度,对各维度权重进行分析后发现培训内容(0.299 2)、培训效果(0.413 5)是占比较大的维度,说明这两部分在培训中重要程度较强,与目前临床培训实践相符。对各培训内容具体项目的权重进行分析,得出专业技术课程(0.092 9)、专业理论课程(0.092 5)所占权重较大。基础性课程是指课程要重点突出ICU护士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13],进一步证明基础性课程在ICU护士培训中是不可或缺的项目。对各培训效果具体项目的权重进行分析,得出临床实践能力(0.185 8)、专业素养(0.108 7)所占权重较大,与目前ICU培训所期望提高的护士能力相符合。
3.3 培训评估模型的临床 该模型的建立对ICU专科护士培训课程有效性评价具有临床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依据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建立评估因素集、评语集、评估因素权重等步骤综合评价46名护士所接受的ICU专用培训课程,得出46名ICU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模型总体满意度为77.81%,其中非常满意占39.46%。根据培训前后的评测结果,可知指导新进护理人员的培训具备可操作性[14]。本研究综合考虑各等级评价参数和评价结果,分类别对培训有效性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加符合实际。
目前国内研究多着眼于ICU护理人员培训后的培训效果,很少涉及培训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整个培训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设计进行评价、分析,便于管理者调整培训课程。根据护士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对课程进行调整,具有科学性及可量化性,对日后ICU护士培训课程设计工作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及危重症医学专科的发展,培养满足临床护理实践需要的、合格的危重症专科护理人员,为危重症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专业化、个性化及人性化的专科护理势在必行。
本研究根据专家咨询意见确定了ICU护理人员培训有效性的初步指标,通过对广大临床ICU护理人员的调查筛选得到进一步具体评估指标,运用AHP法编制出ICU护理人员培训效果完整模型,最后以ICU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来体现模型评价的有效程度。研究中ICU护理人员有效性评估模型经过科学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适当的效度,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所要测量的指标特征,并可用来作为ICU护理人员培训有效性评估的测量工具。调研的ICU大多为外科性ICU,对于内科ICU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日后能将更多类型的ICU纳入研究范围。
[ 1 ] 马 芳, 李继平.我国护理人员在职培训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4):472-475.
[ 2 ] 陈 璐, 徐亚楠, 陈湘玉. 重症监护室护士培训模式的改进与效果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3):284-286.
[ 3 ] Lenburg CB. Assessing the goals of nursing education: issues and approaches to evaluation outcomes[M]. New york:NLN Press,1991:25-27.
[ 4 ] 杨 武, 常海玲,辛维青,等. 医院护理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的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1):75-78.
[ 5 ] Mays N, Pope C.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health care. Assessing qual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J].BMJ, 2000,320(7226):50-52.
[ 6 ] 樊 落, 席淑华. 护士分层级能力培养模型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11,26(10):17-19.
[ 7 ] 于卫华,宋江艳,何小兰,等.我国临床护理人员分层培训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57-59.
[ 8 ] 章瑞云,马志红,蒋婉英,等.护理业务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成效[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50-52.
[ 9 ] 陈湘玉,陈 璐.专科护理小组管理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785-787.
[10] 叶红芳,陈湘玉.能级进阶模式的护士培训需求分析模型[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393-395.
[11] 杨旭希,陈 凌,林丽霞,等.CCU专科新护士综合培训计划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研究,2007,21(22):2052-2053.
[12] 万俊丽,何员风,刘国英,等.分层次护理管理在中心ICU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6):77-78.
[13] 王欣然,王丽华,李庆印,等.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理论教学课程设置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5,19(23):2075-2076.
[14] 陈美榕.六维度量表在新进ICU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5,(20):113-114.
[本文编辑] 廖晓瑜, 贾泽军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ICU nursing staff train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odel
PAN Wen-yan, ZHU Xiao-ling*, ZHANG Qi, LI Xiang-yang, LING Hua-xing
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Objective: To construct the training model for intensive care nursing professionals in our country. Methods: The preliminary indexes extra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literature retrieval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 were evaluated to screen out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by intensive care unit nurses, and the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as adopted to build a complete training evaluation model to be applied to clinical practice.312 intensive care unit nurses were selected as the main evaluation subjects, and the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model were tested. Results: By factor analysis we got a total of 66 items of 4 dimensions: the average score of importance was all above 3.4, KMO (Kaiser-Meyer-Olkin) values of factor analysis were beween 0.748 and 0.936, the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was 0.979 and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as 77.807%. Conclusions: The constructed ICU nursing staff train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odel had ideal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satisfactory clinical application, so it is recommended as the training evaluation tool of ICU professional nursing staff to serve clinical research.
intensive care; training; research
2016-06-26 [接受日期] 2016-08-24
复旦大学护理科研基金面上项目(FNF201227).Supported by Nursing Research Fund of Fudan University, General Program (FNF201227).
潘文彦,主管护师.E-mail: pan.wenyan@zs-hospital.sh.cn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Tel: 021-64041990-2324, E-mail: zhu.xiaoling@zs-hospital.sh.cn
10.12025/j.issn.1008-6358.2016.20160701
R 47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