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山:一个原始的古村落

2016-12-14 08:14撰文吴渭明
浙江林业 2016年11期
关键词:石墙古村落古道

◇撰文//吴渭明

周公山:一个原始的古村落

◇撰文//吴渭明

从坞口绕山公路的尽头到周公山自然村,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一路上要过三座古石桥,最后一个古石桥的小瀑布边是一片茂林修竹,竹林尽头村落隐现。

周公山,位于衢州柯城区九华乡境内,离市区38公里,全村原有47户,137人。2013年,行政村调整后划归坞口村。据《黄氏家谱》记载,这个村的祖先从福建上杭县迁入,因其排行第九,人称九公,山以其名,又九与周谐音,所以村名取周公山(清代以前叫九公山)。

周公山,这个深藏于千里岗的古村落,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没有一丝的现代生活气息,似乎一切都归于寂静,停留在原始生活阶段。

土坯房

村中道路由块石或条石砌成,全村是清一色的土坯房,不见一间砖瓦房,40多幢土房全由夯土筑成,依山而建,坐落在一条狭小的山垅中。

据老人说,这里山高路陡,地无三尺平,出门都是坡,因此,建屋是件很难的事,现有大部分的房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老的一幢古屋已有103年。现在看去,房屋错落有致,地势一幢比一幢高,房前屋后都有用块石垒起的高高石墙。因为交通不便,砖瓦从外面挑上山太难,所以直到60年前,村里都还是清一色的土坯房,屋顶看不到一片瓦。据介绍,以前村民的房顶都用箬坪。箬坪,就是把四五张粽箬上下叠压在一起,然后用竹条把它们一叠叠固定,扎在一起,摊在房顶的横条上。解放后,开始改为竹片瓦,直到上世纪60年代,村民在山上垒了个土窑,开始自己试着烧瓦,每家每户的屋顶才改用瓦片。现在,这些房屋已很破旧,但清一色的泥瓦房掩映在幽幽的树林和竹林之中,古色古香。随意走入一栋,一般都是三间,内厅宽阔,土顶木梁,堂前也是泥地。70多岁的主人徐大伯为我们沏茶,自家种采的土茶叶加上山泉水泡制,清香四溢,爬山的疲劳也随一饮而尽。

周公山村四周群山连绵,竹海摇曳,竹木繁茂,溪多谷深,站在村对面的山坡上看,富有层次的民居由低向高,顺山势而建,随山势起伏,黄墙黑瓦,犹如天空造物。山上两股清泉蜿蜒曲折,在村前汇合后,绕着村落流向苗源溪,几座石拱桥像纽带沟通全村的道路网络,周公山朴实的、用泥瓦构筑的房屋与大山和谐地融为一体。

古石墙

这个村第二个奇特之处,便是一进村就可看到一道道又高又长的石砌陡墙,墙壁90度垂直。这是村里古人建房、造田时垒砌起的,最长的一堵墙高4.5米,长40多米。几百年前垒砌起这些石墙的时候是没有水泥,也没有石灰的年代,然而历经百年,任凭水冲雨蚀,这些石墙依然不倒不塌,石头也未被严重风化。只是因为时间久远,如今石墙已呈黑色,长有青苔,但石缝中鲜有杂草。这种石墙在村里有40多堵,堪称一大奇观。

为什么要垒那么多、那么高的石墙?与山争地,让地于耕?平地造田留作耕作,坡地垒石墙用于建房,抑或是出于这些方面考虑吧!据说周公山几十代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垒起一道道石墙,建造起一丘丘梯田,大的几分,最小的只有20多平方米,这些散落在一条条山垅中的田地,虽是弹丸之地,日照也短,用以种植玉米、番薯等农作物,虽然不够口粮,但也足以填饱全村人半年的肚子。

古道

周公山原是柯城区唯一没有通公路的行政村,要到周公山,必须走一条古道。古道始于坞口村,长4里,路面由毛石砌成,宽约2米,建于清代,东西走向。

前些年,坞口新建了一条通到山脚的公路,自公路尽头往左可上古道,路面宽约1米,登上古道先要过一座古桥,然后古道沿着陡峭的“Z”形山路向一片竹林中延伸。向上攀行约300米,古道开始走一段横路,再往前走不到10分钟,就是周公山的村口。这里有一条从村里流下的小溪,溪上有一座古桥,“哗哗”的清泉从桥底直泻而下。过了第二座石桥,沿着宽宽的石板路继续蜿蜒向上,有一棵古树横在路中,这是一棵300多年的古樟树,在10多年前被大风连根拔起。已活了数百年的垂垂老矣的大树虽然倒了,但它依然倔强地保持倾斜姿势,不肯完全倒下,依然顽强地活着,并在躯干上长出绿叶。

走进这个村,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是原生态,没有一点被现代破坏的痕迹。40多幢清一色的泥瓦房集中在一个山坡上,3条由下而上,七八条东西走向的道路似一条条脉搏联结起村庄,联结村中户与户之间的道路都是古时用石头砌成的,这些石头大而坚硬。如今,住在村里的人渐渐少去,大部分村民已搬下山,走的人少了,古道光秃秃孤零零,唯一的“伙伴”便是山野中的野花和草木。在村中古道上绕行一圈,可见四周群山环抱,山中葱葱郁郁,林木盛茂,翠竹青青,古树参天,雾气满山涧。加之一幢幢错落别致的黄泥房,小桥流水,乡间山水的自然地貌,勾勒出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长卷。

慢生活

社会在飞速发展,生活方式在彻底改变,唯有行走在这个藏于深闺的古村落,给人最大的感触还是一切依然如故。如同从前,村里没有电冰箱,没有空调,看不到煤气灶、煤球炉,至今仍然烧土灶、用马桶。手机也找不到信号。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一个篾制的火笼便是御寒神器,可以看到村民手里抱着它到处走动。

在衢州,周公山是个最能找到古村落感觉的地方,在这,可以看到原先只存在童年的记忆中,或现在只能从农具博物馆中看到的老物件。如今在这里仍能与泥房的外墙壁上挂着筛谷篮,蹲守在院落角落的石臼,原始粗犷的木头栅栏,扇谷用的风车或是鹅卵石砌的巷道不期而遇。墙上常挂着一排排村民自己从山上采摘的棕箬,古道旁,房前屋后竹篱笆上晒着一捆一捆的笋干,有时还能见到用一种特别的用于晾茶叶的竹容器。房前屋后还摆着一桶桶蜂箱,土蜜蜂从小窗中进进出出。

水田、古树、土房,意外的是,这个小山村的各种元素十分协调,无论是仰望,还是鸟瞰,一派原生态的山水田园风光,尽收眼底。看大婶就着溪水冲洗衣物,慵懒的土狗打哈欠,村民们十分满足这样的生活,因此还有6户人家至今不愿下山。

山上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因为与外界的相对隔离,饭后茶余三个一群,五个一堆一起闲聊,他们留在村里不舍下山,除了情结,主要是山上还有些山货收入。村民老黄说:“村里竹子多,原来一年竹子收入近万元,2016年销售遇冷,卖不出去,靠茶叶、笋干卖些钱,养点鸡鸭。屋子冬暖夏凉,就是生病了不太方便……”

如今,住在村里的人渐渐少去,大部分村民已搬下山,只有10余个人仍坚守在山上,村子里不再有昔日的热闹,许多房屋因长久无人居住行将倒塌,那些人去房空的庭园里杂草丛生,门和窗上都结起了蜘蛛网。一条小溪贯穿全村,村中留有三座古石桥,颇具沧桑感。这些老物件只在竹海深处,和岁月一起静静地老去。走进山村,除了寂静,还会感受到凋零。

猜你喜欢
石墙古村落古道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培中古村落文化
不一样的数字墙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遇到幸运的石墙
访茶马古道
火焰山下古村落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