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荣丽 郭秀红
摘 要:人文贫困的提出是贫困内涵和外延向纵深发展的必然。人文贫困包括缺少社会活动参与、被排斥在社会边缘;物质条件良好但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丧失健康生活的权利等。其具体可概括为知识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据此提出了社会救助的相应对策,强调教育救助、生产救助、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对解决人文贫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文贫困;能力贫困;知识贫困;权利贫困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8-0130-02
[作者简介]郭荣丽(1977-),黑龙江富锦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郭秀红(1991-),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支出型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5SHB02)的阶段性成果。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而今,“精准扶贫”已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若想全面落实精准扶贫,其前提是要“识贫”,即能够准确理解贫困,才能做到精准扶贫。本文以人文贫困为研究对象,并尝试探索解决人文贫困的社会救助途径。
一、人文贫困的内涵
贫困的内涵最初局限于经济领域,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贫困的内涵进行了系统扩展,提出人文贫困这一概念。并将人文贫困定义为:人民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从而限制了人的选择状态。据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对贫困内涵的理解已脱离较单一的经济层面,发展成为多维度的表述。在人文贫困的内涵中不仅包含经济层面的不满足状态,还包括健康长寿生活的被剥夺、知识的匮乏、体面生活的丧失以及缺少参与等。
根据对人文贫困内涵的阐释,人文贫困集合了知识贫困、可行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具体讲,知识贫困表现为缺少获取知识的途径、掌握吸收知识的能力较低,不能妥善合理地交流所获悉的知识等;可行能力贫困是指个人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和选择生活方式的实质自由的缺失;权利贫困是指人们基本权利的缺失或享受不足。这种对贫困维度的多元化考察,符合我国21世纪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精准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
二、人文贫困的社会救助对策
(一)教育救助是解决人文贫困的核心
实践证明,受教育状况会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基础教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基层群众生活质量上的不均衡。目前,我国已实施教育救助项目或具有一定教育救助意义的政策主要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高中的贫困生学费减免,本专科生的奖、助、贷、免,研究生的奖、助、贷等。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因为经济贫困而导致的教育权利受损,并因此减少人文贫困的发生。教育救助侧重于培养人的能力,而不是培养所谓的人才。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于职业教育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学习知识的机会,弥补知识不足,增加技术能力,有能力得到一份工作以缓解经济贫困,经济收入增加的同时增强了人们预防疾病的能力及健康生育的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抗风险能力及参与各种决策的能力也随之增加。可见,我国应提高职业教育的学费补贴及生活补贴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和业务水平,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从根本上减少人文贫困的发生。
(二)生产救助是解决人文贫困的关键
生产救助旨在帮助贫困者获得生产条件和生产技能,为其脱贫致富创造环境。对于有生产能力的贫困人群生产救助是最好的方式。生产救助的政策扶持是国家通过放宽政策、实行优惠等方式来支持贫困人口的生产发展,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贷款优惠、价格补贴或进行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生产的制度改革等。
目前,我国扶持政策实施效果最好的是宁夏的“黄河善谷”工程。宁夏全区约有100万困难群众和残疾人需要救助帮扶,其中不具备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近10万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了慈善兴业、生态移民及扶贫开发,提出“黄河善谷”工程。国家和政府为在宁夏发展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政策,企业则吸纳有生产能力的贫困人员和残疾人就业,截至2013年已帮助10万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残疾人和困难人群有了工作,其基本生存能力得到加强,社会参与度增加,缓解了人文贫困。当然,生产救助中也涉及到能力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为有知识底蕴而缺乏实践能力的人提供技术培训。生产救助属于授人以渔的救助方式,可从根源上解决贫困。要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扶贫政策,扶贫开发要在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上做到精准。
(三)医疗救助是缓解人文贫困的重要内容
医疗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针对缺乏经济能力无法得到正常医治的公民实施专门的帮助和支持。我国宪法将医疗救助纳入到法律中,享受医疗救助是公民的基本权力之一。目前,我国医疗救助水平较低,对于病种限制很多,导致一部分符合救助对象标准的贫困者无法通过医疗救助报销医疗费用。因此,应充分发挥医疗救助的作用,可以提高贫困群体的健康状况,有助于消减人文贫困。合理调整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线,增加定点医院的数量,使医院之间产生竞争,从而优化医疗服务。对于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信息,将突然返贫的人口纳入医疗救助体系内。针对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特困人员可采取门诊医疗救助,积极帮助他们脱贫。
(四)生活救助是解决人文贫困的必要前提
生活救助主要以现金救助为主,多为临时性救助。生活救助的范围较广,包括各种突发事件所引起的生活困难。生活救助主要是保证贫困群体或因突发事件致贫人员的最低生活标准,帮助有脱贫能力的人度过困难期。政府为生活贫困的家庭免费发放救济粮并以低成本修建房屋,鼓励其脱贫致富。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国家伸出援手,能减少贫困人数的增多。生活救助不仅仅局限于解决贫困者吃穿上的问题,可以增加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为经济困难的农民工提供临时住处,合理安顿流浪者,可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三、结语
人文贫困将贫困的内涵进行多元化理解,符合我国精准扶贫的要求。不能将救助贫困的视角局限于经济贫困,而是应该探讨出现经济贫困的根源。因为贫困缺乏个人能力,权利就更易被剥夺,更易被社会所排斥,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应该让具有可行能力的突然致贫者快速摆脱贫困。权利贫困者在最低生活可以保证的情况下慢慢脱贫,充分参与到社会中,对于有能力的贫困者进行简单的技能培训,使其摆脱贫困。总之,通过加强发展教育救助、生产救助、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可从根源上解决人文贫困。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0 年人类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6-17
[2]王鹏飞贫困与发展理念——阿玛蒂亚·森经济伦理思想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3](印)让·德雷兹,(印)阿玛蒂亚阿森饥饿与公共行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45
[4](印)阿比吉特·班纳吉贫穷的本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77
[5]徐贵恒人文贫困的提出及其内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6](英)萨比娜·阿尔基尔著贫困的缺失维度[M] 刘民权,韩华为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0-40
[7]阿玛迪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
(责任编辑:董博雯 梁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