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雨,资深媒体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著有《小雨集》《林雨语林(左右卷)》等。现在每天更新微信公众号“林雨语林”。
入秋,逛街。
去平时不去的店,试图淘几件打折的棉布品牌衣服。结账时遇到平时难得一见的巨长的排队队伍,没有耐心等,只好折返继续淘衣和闲逛,结果发现更多好东西。虽然不打算买,但最起码了解了消费市场的时尚流行。
最后,一家店逛了两遍,排队的人还是那么多。他们是一拨一起来的非常年轻的男孩女孩,叽叽喳喳的,把平时很安静的店铺弄得生气盎然。他们可能是新入学的大学生,买的东西挺简单,饼干、笔、化妆水或者是个本本、洗漱包、球鞋。
我猜,大概他们是头一次进到这家门店,看一切都很新奇,好奇驱使消费,想买很多又囊中羞涩不敢花太多家里给的钱。而店里那些小资白领一类,目的精准直奔主题,买床品、买箱包、买杯具,质地为先,出手也阔绰。买了东西也不会马上离开,会在商场继续逛,吃点儿、喝点儿、看电影、会朋友。
是的,在大型购物中心休闲,成为一些人的生活方式。AA制的吃吃喝喝与玩乐,花钱不多,品种不少,秀出来感觉品质老高了。
这样的生活和消费,他们的父母不会选择,甚至可能一点都不了解。
这些年,人们的消费观有了非常明显的差别:有些人一年半载不在外面吃顿饭,有些人一年半载不在家做顿饭。
一般来说,消费观与收入成正比。但是,钱少的人消费并不少。无收入、低收入的孩子的消费,很可能高于他们节衣缩食的父母。有年纪的人,也就是基本的衣食住行,他们对于很多消费方式非常陌生。
有天陪亲戚去咖啡馆。她说不喝咖啡不喝茶,咖啡是有钱人喝的,平常人都不来咖啡馆。说这话的人不过六十多岁,消费观还只留在过去。但我知道她女儿常去咖啡馆,喝咖啡和休闲。很多年轻的妈妈,即使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也会去咖啡馆坐一会儿,给自己解解压。
老一辈经历过饥馑,他们不敢轻易消费,更别提去高消费了;中年人采取稳健的消费政策,步步为营,面对养儿和赡养父母,不敢一点懈怠;年轻人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活在当下。
多元的生活给了多元消费的理由和基础。谨慎的、适中的、放纵的,大家各不相同,不好轻易责备别人和指导他人。
不过消费的总原则应该是:量入为出不奢靡。看得出,这个原则有点老,但经过考验。
做个高明的消费者,需要很多智慧。少消费有依据,多花钱有道业,都不简单。并且随着人的阅历加深,对物质的态度会变得更加成熟,消费观也会不断调整,减少非理性和攀比。
有意识地使消费从必然走向自由,是比较酷的消费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