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泉
钥匙每天被带在身边却很少引起我们的注意,但你知道吗?钥匙串上其实隐藏着你不少的秘密。比如,钥匙的数目暗示着你所掌握的房间数,而一个人掌握的不同地点的房间越多,他的社会角色也常常越复杂——小孩的钥匙往往很少,而工作的成年人,尤其是从事行政工作的,则常常有一大串钥匙。
钥匙所透露出来的部分信息,凭借经验和直觉都能捕捉到,可经验会犯错,直觉能捕捉的往往只是很小的部分,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地看待钥匙与人之间的关系呢?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功能可供性,以下简称可供性。
什么是功能可供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于1977年最早在知觉领域提出可供性的概念,认为人知觉到的内容是事物提供的行为可能而不是事物的性质,而事物提供的这种行为可能就被称为可供性。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将可供性粗略地理解为事物的一种可能的意义,它描述的是环境属性和个体发生连接的过程。吉布森认为可供性是独立于人的物体的属性,但与每个人的能力又密切相关。1998年,认知科学家唐纳德·诺曼将可供性的概念运用到人机交互领域,相较于吉布森,诺曼更强调一定情境下可以被知觉到的可供性的意义。它不但与个人的实际能力有关,还将受到心理的影响。
钥匙就有两类基本的可供性:权力上的可供性和物理属性带来的可供性。权力上的可供性是指钥匙可以打开和锁上我们的房间,这个可供性来源于钥匙和锁的匹配。物理属性带来的可供性指钥匙的形状、重量等物理属性带来的可供性,比如我们会将钥匙作为锯齿刀使用来划开包裹,会预先称好钥匙的重量以便判断电子秤是否缺斤短两。
可供性与人的关系
事物的属性往往是很丰富的,而何种属性会被我们知觉成可供性则与物理能力密切相关。布朗大学威廉·沃伦在1984年的研究中为解释这一点提供了一个经典例子:爬楼梯。同样高度的楼梯,对于成年人来说,楼梯有着供其爬上去的功能可供性;然而,对于只会在地上爬的婴儿来说,这种功能可供性并不存在。相类似地,对于一个无法将钥匙插入钥匙孔中的婴儿来说,钥匙并不具备开锁的功能。
而个体的目标、期望、计划、价值观等心理属性也会影响到我们对可供性的知觉。只有当需要拆包裹的时候,我们才会将钥匙作为锯齿刀来使用;同样地,假如市场中不存在缺斤短两,没有什么人会意识到可以用钥匙的重量来衡量电子秤。
在一些更极端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仅仅知觉到事物的一个可供性,这个可供性往往是最常用的并且是被设计者预设的可供性,这时候就会发生我们心理学上所说的“功能固着”。比如对一些没有开包裹经验的人来讲,可能他们就难以想到可以将钥匙当小刀用,而只能对着包裹干着急。
通过可供性来看人
对可供性的知觉会受到特定情境的诱发,也会被我们的心理因素所影响,因此我们反过来可以通过个体选择的可供性来推断个体的心理,当然在进行这种推断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可供性发生的情境。也就是说,通过可供性来看人不是万能的。
钥匙象征着权力,将自己房间或柜子的钥匙给他人,意味着你愿意授予他人进入你的地方的权利,意味着你对他人的信任和关系的密切;而主动为子女配上一把家里的钥匙,往往也意味着父母认为子女可以开始学会独立了。至于不善于利用钥匙的其他可供性来解决问题,比如将钥匙当作小刀或者秤砣,一方面说明了在类似事情上经验的不足,同时也显示了在使用物体来解决问题上变通性不够。
除此以外,通过钥匙还能看出你处理家庭和工作的态度:是愿意把工作和家庭完全分开,还是会很乐意在家里处理工作上的事。如果一个人把办公室钥匙和家里的分开放置,他很可能就属于前一类人。用可供性的思路分析钥匙还可以看出很多,除了钥匙之外,钥匙环也是需要仔细观察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