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6-12-13 06:01王琼芳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摘 要】 本文着眼于专业硕士对社会的适应性、工程创造性和技术创新性的宗旨,针对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融合社会力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方案:建立三方相互联动的机制;协调、强化和共建联合实验室;建立校企合作“三环节”循序渐进应用能力培养的机制;建立有利于校企联合培养过程管理的机制。以期为专业硕士培养中应用型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问题;方案

信息化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了燃眉之急,虽然我国在几年前施行了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此模式在社会适应、工程创造、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适应了现代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高校培养专业硕士基于原有的惯性思维方式,包括学校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导师大多普遍采用学术性学位硕士的培养方式培养硕士,这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必须对专业硕士教育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为此,本文针对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给出了“政、校、企”齐抓共管的联合型教育模式,并探讨了相关的解决思路与方案,为应用型目标下的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借鉴。

一、关键问题分析

专业性硕士的社会认可度低。我国专业硕士培养源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由于在职工程硕士在学习时间和精力等方面无法确保,导致其被培养的质量无法保障,所以在社会上认可的程度非常的低,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因受到了培养过程的影响,其培养结果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社会普遍对专业硕的认可度也不是很高。此外,大多高校在研究生招生时学位类型分配上又是按分数进行划分,分数高的优先录取为学术型硕士,剩余的指标才给专业型硕士。虽然全日制专业性硕士研究生的考试模式与学术性硕士考试内容区分不大,但许多专业的大多数专业硕士是从外校调剂而来的,这又使专业硕士的生源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对专业性硕士的社会认识不到位。设置全日制专硕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企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社会上各单位和各层面,需要的是社会适应能力强、工程创造力高和技术创新力敏锐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是,在谈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面又置身事外,社会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情,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社会单位仅仅需要直接上岗能干活并从事工作的人员,没有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其实,在人才培养和成长过程中,社会这个大课堂的锻炼,大学是替代不了的。虽然有些学校采用了“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的尝试,但是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还是停留在纸上,并没有具体落实到实处。

对专业性硕士的培养模式有待提高。人们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缺乏相应的认识,对于如何培养和指导全日制专业硕士还存在较大思想分歧,诸如在硕士毕业和申请学位的最后环节中,有关学位论文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如何界定的问题、是做一个实际的系统还是通过做系统来深入的探讨存在的科学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等等,这一关键的环节,到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定论和标准。更为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并没有制定相应的专硕培养计划,而是完全参照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来培养专业硕士。即使有些学校给出了专硕的培养方案,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性质的人才,因为各社会对专业需求的差异性很大,特别是针对应用型人才更是如此,仅仅进行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规则性限制,诸如修多少学分、在企业呆多长时间等等之类的,远远适应不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此外,还存在在选课机制上照搬硬套,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实践和实习的场所不到位,缺乏分类培养和应材施教的具体措施。专硕培养的模式还需要高校结合社会的需要,加强探索力度。

实践模式和质量有待提高。应用型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是,学生在学校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再加大进入到企业中锻炼的力度,了解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要对企业当前的技术发展和制约发展的瓶颈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以问题驱动来参加学习和进行实践活动,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一个人才的培养需要全方位过程实践,加之培养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源和客观条件要求较高,很多需要实践锻炼的科目根本不能满足。此外,即使有机会到企业,企业认为是实习而已,还担心对企业的生产效率等造成影响,使学生不能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等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所谓的“应用型”学习和培养过程,也只能停留在课本知识和相应的理论基础上,完全不符合应用性质的专业硕士的培养的目标。

对专业性硕士的应用型培养过程缺乏有效落实。校企联合培养教育部早在2009年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但是,由于在制度、实施方案、资金等方面缺乏具体的考核机制和监管措施,在加之仅教育部的一条指导意见,是无法制约非教育部管理的部门的,因此社会力量在教育部的这条指导意见下形同虚设,导致政策流于形式。企业仅仅着眼于眼前,根本体会不到培养学生给他们带来的长远经济效益,因此也就不可能对专硕的培养投入精力。目前的现状是,高校为了完成教育部对专业的应用型目标的培养落实,发动全员教师,通过个人关系寻找合作培养专业硕士的企业,实际的效果是企业基本不予理睬,即使碍于个人情面和关系进行了签约,也只是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具体培养过程的落实到位了。大多高校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还是以校内导师培养为主,企业导师挂名的方式进行,在形式上看上去符合国家要求而已。其实学生并没有走出学校、走进企业,没有真正到企业实践学习,更谈不上发现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了。其实,要落实“应用型培养”这一目标,各个高校无论从财力、物力、监管力、合作力等方面,是根本完成不了的,需要国家进行顶层的设计和规划,并进行推动和实施才有可能达到这一目标的。

二、措施方案探讨

专硕的培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关键是“应用型”如何实现的问题,其解决途径是如何在培养过程中将高校与企业的联合落到实处的问题,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此,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对落实中的方案给予探讨。

建立三方相互联动的机制。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全方位培养的联动,[1]即要发挥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共同作用,实施培养中的联动作用。政府要出台有利于培养专业硕士的政策和法规,例如在场地、资金、和协调等方面,给予政策性的扶持等,高校除了完成基本理论的教学之外,要联系企业建立实践基地,企业要从长计议,要积极配合高校搭建实践所需的工作平台。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和高校在利益分配、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国家政策,激发企业参与专业硕士培养的积极性。在政府的倡导和督促下,建立起政府、高校和企业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渠道,对培养专业硕士方案达成三方共识。让企业认识到企业既是人才的需求者,也是人才培养的参与者。这样即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目标,又达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协调、强化和共建联合实验室。首先,在高校内加强建立企业实习必须的前期技术的基础实验室。以便培养学生提前掌握企业所需的当前技术,诸如无线光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嵌人式联合实验室、人机交互实验室等,此类实验室以提前培养学生掌握进入企业实习前“偏理论”的技术与方法。其次,在企业建立开展校企项目合作的联合实验室或者联合培养基地。如互联网+联合实验室、虚拟现实联合实验室等,主要开展校企技术难点攻关,培养学生具备该领域新技术以及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为学生的“应用型”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国有企业、以及发展前景良好、技术领先、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更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使得企业真正承担起“应用型”培养的义务。当然,企业要意识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义务,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有效和主动引导是关键。

建立校企合作“三环节”循序渐进应用能力培养的机制。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在形式上要抓紧实验、实训到实习三个环节,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2]实验环节考察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结合体验,实习环节培养学生正真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参与联合培养的双方导师,校内导师要致力于培养学而致用的原则,重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的能力的培养,去除学术化作风;企业导师担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责任,敢于让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实践,鼓励学生结合技术难题进行科技创新。有关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由校内外导师共同研讨获得,学生的开题、中期考核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等等,都应该由双方共同指导完成。同时,双方导师也要有明确的责任划分,诸如论文的指导实践的理论层次的把握可由高校导师负责完成,而技术攻关和创新实践部分可由企业导师负责把握等等。

建立有利于校企联合培养过程管理的机制。首先要打破专业硕士点只在高校设置的堡垒,建立专硕点联合企业设点的机制,真正实现由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从招生、培养、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着手,进而实现专业硕士全程的校企有效监管。在专业硕士招生复试时,必须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完成,在培养方案制订上,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密切集合企业导师的意见,重点突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3]在导师遴选上,对校内导师要增强企业实训能力,要求导师定期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当前企业发展的急需问题。对企业导师要注重吸收经验丰富副高职以上的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一线人员。管理人员应该由高校和企业联合组成,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控。毕业论文的撰写要以理论为基础为手段,以实践内容为为目标,可以形式多样,其最终目的是检验学生的企业技术攻关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全日制专硕的培养在我国实施时间太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属于创新探索中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对待。本文对全日制专硕的培养规程中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且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本文是站在笔者高校从事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多年经验、以及结合笔者前期在企业从事工程工作近二十年的基础上的见解和体会,虽未必全面,但相信能对全日制专硕的培养和管理过程的改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松.刘晗.黄庆华.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问题及其应对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153-154.

[2] 杨俊茹.韩宝坤.孙雪颜.张悦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8)1-3.

[3] 章小莉,张克君,刘歆,孙新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行业实习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26-228.

【作者简介】

王琼芳(1964-)女,四川渠县人,本科,研究生秘书.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明确题目要求 寻找适合育种方案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