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祖陶 肖静宁
我虽迟慢誓将永随——记乐黛云继承汤一介遗志的二三事
杨祖陶肖静宁
“未名湖畔,鸟飞何疾”?汤一介先生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匆匆飞向极乐,留下相依相伴六十余年的乐黛云先生,在一般人看来真不知如何度日了……没想到乐先生那么坚定不移地实现着自己的誓言:“我虽迟慢,誓将永随”。但是乐先生一点也不迟慢,她以耄耋之年,借助轮椅在急行军似的紧紧跟随。
附带说一下,汤一介先生在世时,过去我们在通信中称他们为ty,后来汤先生走了,我们就称乐先生为yue或乐,可她在电邮回复中强调指出,还是称ty吧,我们不要过早忘记他。电子邮箱也还是用的汤一介乐黛云的拼音合体。请看2016年春节乐先生的来信:
“Dear xy,很高兴收到你的信,知你一切都好。小刘一家三口住在我楼上,我住在季先生原住的楼下生活安排还算好!杨工身体还好吧!一切的中心就是把你俩的身体保护好!Ty 2016-2-25”。
汤先生走后我们非常牵挂子女都在美国的高龄的乐先生的生活,她在信中说:“老汤对我的生活作了长远的安排。”这一下我们就完全放心了。汤家与乐先生信中说的“小刘的缘分”非同一般,还有传奇的故事。
小刘从十六岁到汤家来料理家务,在汤家成长。记得多年以前,小刘还是单身,在一次春节的拜年电话中汤先生非常高兴地说:“今年我们是四个人过年,小刘的表妹来了……”。猛一听到四个人过年,还以为丹丹或双双回来了呢。汤先生多么在意四个人过年啊!这亲切的声音至今还在耳边回响。汤家改变了小刘的命运,如今小刘已在汤家成亲有独立的房子,并有了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儿,都六岁了。这三口之小家可谓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对楼下的乐先生体贴有加。汤先生在自己受病魔折磨时对乐先生日后生活所作的长远的安排感人至深。后来听乐先生讲,小刘为汤先生整理编辑了大量手稿,作品还有获奖的呢。
在汤一介先生“疾飞”两年后,乐黛云先生“紧随”所做的一切是学术思想界的一个奇迹。表明未名湖畔这一对学术伉俪的灵魂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了,在事业上也处于一个学术共同体了。生死与共,不断迸发出心灵的火花。在这里仅举二三事以表达对乐先生的钦佩之情,也进一步告慰汤一介先生的在天之灵。
一、“入土为安”。2015年2月15日上午十点,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的骨灰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万佛寺陵园下葬。选择这一天,是乐先生精心安排的,因为次日是汤一介先生的诞辰,乐先生希望汤先生在生日前一日入土为安。这一天春寒料峭,哀思弥漫。参加安放仪式的有学者友人和学生百余人。由小刘陪伴的乐先生及专程从美国赶回来的儿子汤双、女儿汤丹来到现场。乐先生没有过度悲伤。而一再关切和反复提醒的是“书”放进去没有,乐先生眼眶泛红地说:“我和他其实一起写了一本书,但是他没能看到这本书出来就离我而去了”,鸟飞何疾?合写的书放进去了,她的心也放进去了,她相信他会看到的。
汤先生长眠的福地是乐先生精心选择的,陵墓两山环抱,松柏长青,墓地面对一池荷花,安谧肃静。汤一介先生的墓碑上,刻有他最后的遗言“我爱我的祖国就必须爱我祖国的文化。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珍惜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此景此情寓意着汤先生高洁品性。
最为醒目和具有不朽的文化价值的是汤一介的墓碑前,竖有一块“汤公三代论学碑”,其上镌刻着汤氏家训。
汤公三代论学碑是一块重二点七吨整石打造而成,宽八米,高近三米。寓意“精神撑天地,一柱顶万钧”。株株翠竹,挺拔两旁;簇簇鲜花,萦绕墓前。黑色大理石“论学碑”周边是精美的汉白玉雕塑,似一卷缓缓打开的竹简,其上镌刻着汤氏三代学者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论学之语。汤氏三代留给世人的是非常珍贵的思想遗产。
二、“轮椅演讲”。这是乐先生“誓将永随”的另一个惊人之举。是她以八十五岁高龄,在炎夏酷暑,依仗轮椅从北京坐动车到上海,2016年8月24日下午,惊现在上海图书馆“上海之夏·名家新书系列”讲座。亲自解读与追忆她任总主编的汤一介先生遗著《我们三代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出版),这个被誉为“大师讲大师”的讲座引起了空前的反响。
汤家有幸,一百六十余年来延续出了三代杰出学人。从在甘肃为官的祖辈进士汤霖,到学贯中西印的“哈佛三杰”汤用彤,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开拓者当代大儒汤一介。唯有学问大家乐黛云先生才能对《我们三代人》做出最真切而精当的解读,她对《我们三代人》的界定是:“这是一部故事书,一部家族史书,一部思想史书,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感历程书,一部二十世纪各种知识分子交往史书。”她指出“这里能看到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我在2016年初收到乐先生寄赠的《我们三代人》,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好些内容是我原先不知道的。四十三万字的巨书,可以说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在历次政治斗争中的种种遭遇与困惑的精神心态史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记录,看到他们对新政权始终保持信任不弃的心路和对“良知”所坚持的风骨。
《我们三代人》着墨较多是写汤用彤与胡适、吴宓、熊十力、傅斯年等大学者的交往,富有史料价值的回忆录。
汤一介与乐黛云
我对用彤师对待奉命揭发胡适那一段特别感慨和敬佩,对一介兄已患肝癌还以极大的篇幅详尽讲述奉命在“梁效”的经历、并由衷地表白不能原谅自己,读来感到他是一个多么正直的襟怀坦荡的知识分子,他令人更为尊重。
在讲到汤一介先生的为学,正如乐先生所言,汤一介不仅自己做“熔铸古今,会通中外”的学问,但他并不是关起门来做,还以极大的热情如梁漱溟先生所说的“做世功”。他用自己的人脉与学界威望,凝聚了国内外众多个学者,除举办有国际影响的“中国文化书院”这项文化盛事外,乐更乐意提一介最后十多年的所为。“他在古稀之年主持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盛事《儒藏》的编撰;和几百个企业家开办了提倡国学的“三知文化书院”、打通儒释道的“什刹海书院”,如今汤一介坚持的文化播种的创举已经得到可喜的收获,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虽然没能身临其境聆听老友的演讲,却能感觉到她演讲的才能与魅力。因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北大民主广场的万人大会上,她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从列宁的故乡归来,意气风发的她充满激情的演讲点燃了全场听众的理想主义的火焰,至今记忆犹新。
时过境迁,如今她为继承汤家优良的家风和汤一介的学术遗愿而奔波呐喊,也就是竭尽全力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继承与发展而辛苦操劳。
从相关报道来看,乐先生对于《我们三代人》的演讲从宏观的整体把握到细节的追寻回忆,充满学术性,又富有传奇性。听乐先生每讲到一处总是充满激情,或虔诚、或钦佩,更不时流露出一种幸福与自豪。讲他们的伉俪之情拨动着年轻人的心,讲他们的学问切磋,鼓舞人们求知进取。会场气氛始终活跃,报告结束时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乐先生这个夏天的轮椅演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必将大大推动对汤一介的缅怀和读《我们三代人》的热潮。
三、“论学碑”前。别开生面的论学碑前的追思会集中展现了乐先生“誓将永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自从汤一介先生走向极乐后,乐先生以深深的情感,丰富的学识和她与汤一介先生共有的人脉与学术资源,事必亲躬,频繁地组织、主持开展了一系列的缅怀汤一介先生的为人为学的活动,凝聚学术力量,建立研究机构,创建书院,召开各种追思会,纪念会,研讨会,出版多种高质量的著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汤一介先生逝世两周年的陵园追思活动。乐先生通过电子邮件给我们发来了追思会的文字与图片,感到非常真切,因为就在汤一介先生的身旁进行缅怀与追思,大家都处于情境之中。
初秋的2016年9月9日凉爽清新,明媚的阳光柔和地照耀在雄伟庄严的论学碑上,缅怀汤先生的仪式由中国文化书院秘书长主持,乐黛云先生坐在轮椅上,与《儒藏》编纂与儒学研究相关的专家教授、学者、老友、学生紧密地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汤先生生前故友,法国学者、汉学家汪德迈先生特地从法国前来参加追思会。追思会不仅寄托哀思,更重要的在于继承遗志,弘扬学术,缅怀汤一介先生的崇高品格与学术成就。
追思会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家伫立在“汤公三代论学碑”前,一同诵读了碑文,重温三代学人的论学之语,如祖父汤霖的汤氏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另一段是“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紧跟祖父、父亲,汤一介先生在论学碑上镌刻着:“确立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使中国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反本开新中,汇通中西古今之学,重新燃起思想的火焰,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家的责任。”此话掷地有声,深刻而全面地概括了汤一介先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与期待,为中国哲学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大家怀着对汤氏一门的尊敬,追忆汤霖先生、汤用彤先生和汤一介先生三代为中国传统文化做出的贡献,追思会庄严而肃穆,嘉宾发言情真意切。在论学碑前举行追思会,有一种使人振奋精神的力量,正如汤先生的继承者所言,特别感到汤一介先生始终就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还在指导着我们进行《儒藏》的编撰。
“汤公三代论学碑”是一个创举。不仅行文内容精辟、经典,而且艺术造型新颖美观,可以说是当代墓碑文化的标志性成果。通过论学碑将逝去的先哲的学术生命精华得以永恒的延续。正如乐先生所说:“生灵不会终止”。
最后,追思会上嘉宾向汤先生汇报了一个可喜的消息:《儒藏》中心和儒学院现在有了新的办公室,目前正在筹建汤先生的书库,校方还给儒学院拨了经费;儒学院是汤先生亲自创办的机构,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可以早日达成汤先生的期望,把汤先生生前计划的项目做下去,把它们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我想汤先生在地下一定有知的。
回顾在这两年来,在乐黛云先生的主持下,各项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为继承和实践汤一介先生的思想和遗志,传承中国文化做出努力,2016年1月22日,由中国文化书院联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北京三智书院、什刹海书院等十二家单位成立了“汤一介研究会”。乐黛云先生和多位知名教授等出席成立仪式并为研究会揭牌。研究会决定立即着手进行《汤一介先生纪念文集》等等系列工作。2016年6月16日我们荣幸地收到汤一介研究会的“约稿函”,称文集计划在汤一介先生逝世三周年时出版。当即向乐先生表示祝贺:
亲爱的ty:你好!
由十二个单位联合成立的《汤一介研究会》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看到《汤先生纪念文集》约稿函你的亲笔签名,感到非常亲切和有一种力量。
一介兄好像并没有走远,这是我们的感觉。写点纪念文字,义不容辞,但是真心希望你能提个醒,如何切入为好,虽然你一贯强调“写作乃自由之原野”,还是以更能符合文集宗旨为上。
你一定要帮助我。
你实在了不起,你为一介兄做的一切,令人非常感戴。
请你一定要回几个字,盼望着!
xy:2016年6月17日10:46
太好了!立马得到乐先生的回复:
xy,你俩上次写的纪念文章就很好,不必另写,打磨补充一下即可。
乐先生一句话大大鼓舞了我们续写纪念文字的信心。现在补充的文字落实在乐先生经典挽联的后半句“我虽迟慢,誓将永随”。
写作的过程是进一步缅怀景仰汤一介先生的过程,也是对乐黛云先生继承汤先生遗志、以非凡的意志与毅力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的衷心赞美。
最后,让我们再吟诵一遍:“未名湖畔,鸟飞何疾?我虽迟慢,誓将永随。”这是一幅最深情、最精练的生死相恋的挽联,它蕴涵的人生哲理和感人的立言、立功、立德的故事,是学界的宝贵财富,必将成为一座伟大而平凡的丰碑!
(作者/爱思想网专栏学者,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