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 倪
TPP生死悬疑
本刊记者 张 倪
受访者:
吴白乙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所长、研究员
陈凤英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研究员
李 健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吴涧生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王海峰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贸易与投资研究室主任
卢进勇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FDI研究中心主任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下称“TPP”)的最积极主导者美国要退出了。
当地时间11月21日,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通过视频阐述了他上任后百日之内将推出的政策。他在视频中表示,将会在上任的第一天发布总统行政令,退出TPP;并称TPP为美国的“潜在灾难”,表示将把钢铁生产、汽车制造等产业以及就业全部移回美国。
TPP协定曾被认为是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部分,其出现戏剧性的重大转折,多少有些令人意外。甚至有外媒报道称,“杀死TPP可能是特朗普给中国的一个伟大的礼物。”
那么,美国退出TPP,对中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其他国家将如何选择,中国是否有新加入TPP的可能性?由中国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下称“RCEP”)和“亚太自贸区”(下称“FTAAP”)谈判是否会因此加速进程?围绕以上问题,《中国发展观察》约请多位业内专家进行解读与前瞻。
中国发展观察:据美国政治学者统计,自1968年到2004年的36年间,历任总统许下的诺言平均兑现率仅为67%。那么,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宣布其将会在上任第一天发布总统行政令,退出TPP这一政治决策,今后究竟能否完全落实?
吴白乙:美国退出TPP最终落实的可能性非常高。原因有三:其一,拥护特朗普当选的美国白人工薪阶层,正普遍将其目前面临的收入下降等问题归咎于自由贸易带来的冲击。而这种反自由贸易的趋势和民意所向在短期内很难扭转。基于此,特朗普势必会将退出TPP的决策坚决执行到底。
其二,从美国政治传统角度看,历任新总统上任后普遍会选择否定或取消前任总统的政治决断。因此,候任总统特朗普也选择对奥巴马的重要政治遗产——TPP协定进行否决。
其三,从决策落实便利性角度看,一方面,美国国会现在由共和党控制,特朗普的获选表明其已然获得了共和党内的高度共识。因此,特朗普上任后将不会出现府院间的矛盾,退出TPP的决议在执行过程中将非常顺畅。另一方面,一段时期以来,TPP早已处于被搁置一边的境遇。美国选择暂停TPP的难度较小,成本较低,对美国经济影响也较小。基于此,美国退出TPP也不会有太大难度。
卢进勇:同意以上观点。特朗普上任后美国退出TPP的可能性很大。补充第四点原因,TPP是由奥巴马总统在2008年底启动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部分,包含了以美国及其盟友国为主的12个国家。而美国在选择加入TPP的起初,主要是基于政治层面考虑,经济因素并不占主导。加之美国早已与亚太地区诸多国家签订了双边自贸协定,比如与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智利等,美、加、墨之间还有一个北美自贸协定。因此,无论今后美国会否退出TPP,对其本国经济影响都不会太大,更丝毫不会影响到
美国的经济贸易大国地位。
吴涧生:即使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已声称在其上任后将宣布退出TPP,但也不意味着不存在任何变数的可能性。在我看来,在特朗普宣誓就职前的未来一个多月里,TPP的“生死”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宣布退出TPP或宣布将其搁置一边这两种情境均有可能出现。
王海峰:美国只是现阶段选择将TPP搁置一边,并非完全放弃之意。暂时不参与不表示未来也不参与。尽管美国已由当初的积极姿态转为现在的消极姿态,但有理由相信,其今后势必仍会以其他方式“卷土重来”。特朗普又是一个务实主义者。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多数声音认为是国际化和开放过度所致。大量外国商品侵占美国市场,而美国本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则选择了“走出去”。在此背景下,今后美国将会把重点放到国内,将 “走出去”的本国企业吸引回来,重点保护本国市场、本国产业、本国就业和本国竞争力。相信,特朗普在其任期内应该会选择把重心放到解决国内经济问题上。今后,不仅是TPP,包括中美投资协定(BIT)以及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等谈判的推进速度都会明显放缓。
事实上,美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逆全球化从根本上并不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我认为,我们不应将美国退出TPP这一举动视为逆全球化的一种表态。
中国发展观察:美国退出之后,其余11个成员国是否仍会选择继续推进TPP?中国是否有加入TPP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吴白乙:综合各方观点看,今后美国退出TPP这一决议要再逆转,可能性微乎其微。尽管美国宣布退出TPP后,其余11个成员国惊慌失措,但我认为,今后其余11个成员国继续推进该协定的可能性仍是存在的。只是,占据全球经济总额20%的美国这一最大发动机一旦退出,其余各成员国谁也不具备再继续推进TPP的能量、实力与领导能力。因此,即使未来TPP协定得以继续推进,其质量与目标预期也会大打折扣,意义不大。
目前,TPP其余成员国已纷纷开始采用“脚踩多只船”战略,主动开辟其他出路。比如,11月15日秘鲁政府宣布已开始同中国就加入RCEP事宜举行谈判,决定向中国倡导的RCEP靠拢。
陈凤英:目前日本方面对坚持TPP的态度已经非常动摇。因此,未来由其余10个成员国继续推进TPP的可能性比较大。TPP协定是由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并非由美国主导。因此,即使美国和日本都退出,其余十国仍有可能选择继续推进。TPP的继续存活,也并不会妨碍到APEC或RCEP等协定。但如果美国、日本都退出了,再继续推进TPP的意义不大。
要强调的是,中国完全没有必要趁此机会加入TPP阵营。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经济全球化,RCEP和FTAAP才是我国现阶段的最主要目标。我们千万不要将精力分注在TPP身上。但不得不承认,TPP相关规则具有一定合理性,值得我们今后加以研究和适当借鉴。
吴涧生: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重要建设者和受益者,在美国“缺位”和“失位”的情况下,我们要扛起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大旗,应当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利用这一历史性机遇,主动考虑如何“补位”和“上位”,要主动创造条件和营造氛围,择机加入TPP阵营,并以首批成员国身份参与TPP谈判,实现TPP和RCEP“双轨”,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新格局,以彰显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发展观察:美国退出TPP,将对中国带来哪些影响?中国参与的RCEP和FTAAP谈判是否会因此加速进程?
吴涧生:如果美国真的退出TPP,对我国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我国短期面临的战略压力将显著减轻。我国则可利用TPP久拖不决带来的这一时间窗口,认真吸取和借鉴TPP相关规则和议题的有益成分,为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提供助力。
吴白乙:从短期来看,美国退出TPP,对中国而言是利大于弊。
从近日在秘鲁利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一些拉美国家领导人的发言不难看出,不少美国过去的盟友对美此举非常失望;11月23日,习近平主席已与智利总统达成共识,继续推进中智自贸区协定
升级版。
至于给中国带来的机遇,首先,美国退出TPP将更加有利于提升我国与一些次区域及国家的合作水平;其次,我国可借美国留下的此空间期,进一步提升自身创设能力和在亚太地区的经贸倡导权,继续高举全球化开放、包容、共享的旗帜。
如果能够充分用好这次机会,将进一步夯实和巩固中国在全球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及中国在下一轮全球价值链、产业链重组过程中的定力。今后,中国将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大船的压舱石,自由贸易的旗手,甚至成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主心骨。那么,未来美国即使卷土重来,也恐怕很难再扭转局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利用好这个得分期。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贸易立国的国家,美国不可能一味地坚持孤立主义。特朗普本身也是商人出身,怎么会认识不到“生意”及“合作”将为本国带来的实际利益?因此,在否定前任遗产之后,特朗普一定还会制定更加严格的、以美国自身为主导的、包容性相对较差的经贸新规则。
从长期来看,美国退出TPP,对中国而言是弊大于利。中美经贸合作的摩擦可能会更大,对中国而言压力也会更大。这对中美双方都是一把“双刃剑”。于中国而言,未来中美关系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不时地出现一些新波折,甚至不排除会打一些贸易战的可能性。当然,与20年前的中国不同,如今我们手里的“牌”已足够多,我们不畏惧将面临的任何挑战。
图/新华社
王海峰:无论美国会否退出TPP,对中国带来的影响都相对有限。
TPP协定只是在现有贸易投资规则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小步而已。我们不应高估其暂停后可能带来的影响。无论美国是否退出TPP,对全球经济的总体影响、全球经贸体制治理结构的影响都非常有限。当初美国高调宣布加入TPP谈判,不少人曾预测美国将要制定新的贸易投资规则和金融规则等,如今看来这些预估皆过高。
诚然,短期内是会给中国对外贸易领域带来些许积极影响,但整体来看对中国影响并不大。另外,我比较赞同前位专家“对中国的负面影响要大于积极影响”这一观点。因为选择退出TPP已表明美国由积极姿态转为消极之态,在此背景之下,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推进也势必会受到消极影响。
卢进勇:这一事件的确给予RCEP和FTAAP以一个更加从容的时间窗口。但总体来看,TPP与RCEP抑或FTAAP之间,并不绝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然,我们不应幸灾乐祸,一定要充分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RCEP将借此获得比较强劲的发展势头,FTAAP谈判进程也会有所加速,但推进速度不会很快。
从贸易规则角度看,RCEP和FTAAP的谈判难度要比TPP大得多。RCEP是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六国共同参与的“10+6”模式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在短期内完全落实的难度仍非常大。
另外,个人认为,RECP协定版本仍然较低,其影响力相对有限,总体意义并不大。还有,如今在国内申报得如火如荼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作用也远不如预期中显著。现在中国已经签署的自贸协定不计其数,但签订之后的效果不明显。这是因为,如今贸易本来已经趋于自由化,自贸协定所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将愈发有限。
中国发展观察:面对TPP停摆后,全球化格局可能带来的变化,中国应如何应对?李健: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谁也改变不了。美国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经济增长低迷,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峻,政治家责任意识淡化。在此阶段背景下,继而产生了所谓的逆全球化思潮。归根结底是美国认为自身并未获得全球化的真正利益。而事实上,这是金融风暴带来的结果,并非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从英国脱欧,到美国退出TPP,如今全球化的确到了一个低谷阶段。作为中国,也应认真思考和解决过去30多年来对外开放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只有这样,全球化才能真正得到多数国家、多数社会阶层的积极相应。
中国的确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暴露出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阶层矛盾等问题。今后,我们应在认真吸取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致力于更具有包容性、更加惠及民生的经济增长;要始终坚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目标不变;同时,扎实推进我们的优质产品——“一带一路”倡议。
王海峰:首先,今后我国应在坚持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基础上,致力于与国际规则相接轨,继续坚持开放的态度。其次,将我国与东盟、新西兰、智利、秘鲁等国家及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进行再升级,可适当借鉴TPP相关高水平规则措施。第三,在已有的中日韩投资协定基础上,再深入推进中日韩自贸区。
卢进勇 :第一,切实加快改革开放,重点在于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确立的功能和措施,充分发挥出国内自贸试验区的应有功能。
第二,发挥好作为一个贸易、经济和投资大国的作用和责任,在引领经贸规则方面为世界各国树立榜样。
第三,坚定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尽管现在欧洲、美国经济出现了逆全球化的趋势,但作为全球化受益者的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高举全球化、自由贸易的大旗,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声誉与国际地位,还可为今后我国主导相关规则的制定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我想强调,全球化必须有包容性,必须为国内的经济、民生服务,必须考虑到社会底层群体的利益。英、美两国都属于老牌的发达和开放国家,但也都遭遇了全球化的“退潮”,原因就在于全球化为工人阶层群体带来的益处甚少。今后,中国在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必须考虑让普通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否则,中国也将出现全球化的利益损失,出现逆全球化的声音,甚至出现反对全球化的社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