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岱 姜莉云
【摘 要】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日益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鉴于该病病程长、症状易反复的特点,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凸显出明显优势,在辨证治疗方法、病因病机、证候分型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笔者结合近年来研究,概述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进展。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0-0048-03
肠易激综合征(L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典型的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目前还未找出彻底根治的治疗方法,易使病人生存质量下降,耗费过多医疗资源。基于罗马Ⅲ诊断标准[1],IBS被划分成4种临床亚型(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①腹泻型;②便秘型;③混合型;④未定型,而临床以腹泻型尤为多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IBS在西方国家发病率为10%~15%,在亚洲国家的发病率也达到了5%~10%。IBS发病人群无明显受限,男女均有患病的可能,而相对而言,女性发病率更高,男女患病基本保持1∶[KG-*3/5]2的比例水平[3]。笔者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现将中医药治疗IBS-D的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没有涉及“肠易激综合征”的描述,但可以根据IBS-D 腹痛、腹泻,并容易因情绪因素而诱发或伴有抑郁焦虑等临床症状,将IBS-D 归于“腹痛”“泄泻”“郁证”等病证范畴。古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如《素问·咳论》曰:“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提出:“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器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邪所犯。”《景岳全书》所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李郑生教授及李柏群等学者[4]认为肝郁脾虚是本病产生及发展的关键。脾属阴,与肝木的升散疏泄相调和才不会凝滞中阻;肝为刚脏,脾运化精微对其柔润濡养才能防止其刚强太过。若平素脾胃气虚,而今又受情志不畅的因素侵扰,则肝的疏泄条达失司,横逆乘脾,则脾更虚,运化失常,升降失司,清浊并走大肠而发泄泻。蔡淦教授及高志远[5]等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肝脾失调,久病及肾。主要病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伤及脏腑。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若情志不遂,神志郁结,则肝气犯脾,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湿并走肠间而见泄泻。
2 辨证分型
吴兵等[6]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按症状具体分类为下述5种证候: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脾不和,并认为其中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沈淑华等[7]认为IBS-D主要包括下述证型:脾虚湿盛证、肝郁脾虚证、脾气虚证、肝旺脾虚证、大肠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肾阳虚证,并进一步提出“肝脾气血阴阳不和”是IBS-D发病的基础。
3 治疗
31 辨证论治 彭林[8]认为,IBS-D辨证首在脾胃气虚,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分型论治:①脾胃失调型(12例),治以健脾益气、调和脾胃,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②湿浊中阻型(25例),治以益气健脾、和中化湿,方以四君子汤合藿香正气散化裁;③肝木乘土型(15例),治以行气疏肝、益气健脾,方以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化裁;④脾肾阳虚型(6例),治以健脾温阳、固肠止泻, 方以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共治疗患者58例,有效率为 966%,效果满意。范汉淮[9]将IBS-D分为3型:①肝气乘脾型(12例),治以抑肝扶脾、调畅气机 ,方选痛泻要方化裁;②脾胃虚弱型(20例),治以益气渗湿、健脾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③寒热错杂型(8例),治以滋阴补阳、益气温中,方选乌梅丸加减。四型共治疗40例患者,有效率900%,疗效满意。
32 经验方、基本方加减 李柏群等[10]以风芍六君子汤(党参、白术和白芍等九味药),顺气健脾,燥湿祛痰,治疗因脾胃虚弱而致土虚木乘,脾受制于肝,湿浊内藏,气机升降紊乱的IBS-D病人,总有效率为844%。潘宁平[11]采用肠宁方(黄芪、延胡索、白芍、甘草等)对IBS-D病人进行治疗,治疗组中的脾虚湿阻证型患者、肝郁脾虚证型患者的总有效率皆是100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778%和900%)。岳妍等[12]采用清心醒脾方(蒺藜、黄连、茯苓等)治疗IBS-D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567%,结果显示治疗组优势明显(P<001)。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怡等[13]嘱病人口服金双歧同时予益气调营法进行治疗。汤剂选用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炙黄芪、炒白术、陈皮、白芍等)。总有效率是9167%。赵洁等[14]人采用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合盐酸舍曲林片联合治疗IBS病人,帮助病人缓解郁闷和焦躁等不良情绪,总有效率为923%。黄霖颖[15]采用思密达合痛泻要方(陈皮、柴胡、白芍、白术、甘草等)治疗法,其总有效率为9211%。李玲[16]对采用参苓白术颗粒和匹维溴胺片合并治疗IBS-D病人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随访半年发现治疗组的复发率依旧比对照组要低。
34 外治法
341 针灸治疗 孔素平等[17]予患者针刺加隔姜灸治疗。针刺百会穴、太冲穴、足三里穴等腧穴。隔姜灸双侧天枢和关元穴。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821%,针刺组总有效率897%,针灸组总有效率933%。裴丽霞等[18]将65名IBS-D肝郁脾虚证病人施以针灸治疗,其中治疗组采用针灸法进行治疗,主要取下述几大穴位:天枢(双)、印堂、足三里(双)以及百会等;对照组予口服西药“舒特药物”。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00%,药物对照组800%,2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同,且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包连胜等[19]对肝郁脾虚型IBS-D病人施予穴位埋线联合隔姜灸治疗,埋线取穴:中脘、天枢和足三里等(皆为双侧)、水道、外水道以及归来(皆为左侧),肝郁脾虚型加肝俞。隔姜灸取穴如下:中脘、天枢和神阙以及关元。在腹部、背部、四肢等部位,取百会、大椎、中脘、关元、天枢、脾俞、肾俞、足三里、太冲等穴位,或皮下有硬结、条索状物等反应物部位进行回旋、雀啄、往返灸,灸至皮肤灼热,其总有效率是7781%。付勇等[20]对灸量使用量不同对IBS病人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相对于传统灸量的热敏灸为治愈率444%,饱和灸量的热敏灸为治愈率750%,在减轻病人腹胀或者腹泻等症状方面效果更佳。
342 灌肠疗法 胡团敏等[21]采用黄术灌肠液灌肠治疗IBS-D。其中观察组病人(76例)予黄术灌肠液进行灌肠治疗,对照组病人(70例)予口服匹维溴铵治疗。对两组治疗之前和之后的腹痛、腹泻等主要症状评分进行统计,且根据内镜下显示的结肠黏膜改变情况对取得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的腹泻症状减轻情况及内镜下黏膜改变情况相较照组更为理想(P<001);腹痛腹胀改善情况,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乔敏[22]以中药(白术、厚朴、炒白芍等)灌肠疗法对79名IBS-D病人进行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725%。
343 穴位贴敷疗法 雷淼娜等[23]将60名脾胃虚弱型IBS-D病人予以中药膏穴位贴敷治疗,其结果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67%。董靖等[24]将60名IBS-D病人予以安肠散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组予穴位(中脘、足三里、脾俞、上巨虚等)贴敷安肠散;对照组予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333%,对照组7000%(P<001,P<005)。
344 推拿手法 徐运瑜[25]用背部走罐治疗病人48例,958%的有效率,证明刺激足太阳膀胱经的大肠俞, 可能对张力运动亢进的肠管产生抑制效应, 可使肠管病理性痉挛、充血、水肿等得到缓解。连宝领等[26]采用一指禅推拿手法治疗IBS-D病人40例,所选穴位包括中脘、神阙、气海、天枢、足三里、肝俞等,对照组38例,选用口服匹维溴铵片治疗。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553%。
345 食疗 建议多食用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一餐不可过饱,可采用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忌食冷瓜果。朱慧渊[27]提出能够通过食补达到健脾止泻的效果,根据药食同源理论,选用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及甘淡健脾的药物同煮,如薏苡仁粥、百合山药粥等以健脾除湿。张金钟等[28]采用民间食疗方“山高红粥”治疗脾虚泄泻疗效甚佳。山药补脾胃,益气阴;高粱益气和中止泻;红糖温中暖胃、化瘀止泻,米粥温养脾胃,调和诸食、药之效,使健脾止泻之功明显。蒲昭和[29]采用山药苡仁粥治疗顽固性泄泻,方药:生山药500g,薏苡仁1000g,共研成细末,调匀取50g,做糊状粥,加白糖适量,每天早晚各一次,连服半月,临床效果较好。
[JP2]346 其他 强化心理排解,免受不良因素刺激,切忌易怒、暴躁、抑郁,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能够影响人体消化功能,影响患者对疾病的感知以及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产生干预。IBS-D患者也常伴有心理和生活压力,因此它们也是IBS-D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0]。[JP]
4 小结
IBS-D是近些年来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中医药在治疗此病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不过当下所进行的研究依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基础理论及实验研究都不充足,仅以临床研究较为丰富;②关于IBS-D的辨证分型数以及应用标准尚未达成统一,且临床研究中所参考的诊断标准以及效果评估指标未保持一致,不利于进行客观研究以及综合效治疗效果的评估;③中医药治疗此病的治疗效果评估还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未明确规定具体治疗时长,临床随访记录不全善,因此中医药的改善率以及治愈率均偏高。很多中医临床实验设计有失系统化、规范化,主要表现在盲法的应用、入选条件设定等方面。对于以上各种不足和问题,需进一步强化基础性探索实验分析,优化实验设计,联合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构筑一个规范、标准且健全的证型诊断标准以及疗效评估机制。同时,中医药研究应当充分汲取西医精华,全面而细致地研究IBS-D。
参考文献
[1]姚欣,杨云生,赵卡冰,等.罗马Ⅲ标准研究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特点及亚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 5) : 563-565.
[2]Chang FY,Lu C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the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s from Asia or Southeast Asia[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 1) : 4-12.
[3]Grundmann O,Yoon S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epidem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 update for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J].J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5( 4) : 691-699.
[4]李柏群,王恩元,王奎.李郑生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J].中医研究,2014, 27(1):36-38.
[5]高志远,张正利.蔡淦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 2008,(10):1474-1475.
[6]吴兵,张声生.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证候学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7,26(5):312-314.
[7]沈淑华,黄宣,吕宾,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证型及证候要素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538-1540.
[8]彭林.辨证分型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8例[J].江西中医药,2005 ,36(6):27.
[9]范汉淮.辨证分型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 ,8(1):47-48.
[10]李柏群,王恩元,王奎,等.风芍六君子汤治疗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评价[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9(1):25-26.
[11]潘宁平,廖进.肠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医中药,2013,10(22):110-112.
[12]岳妍,杨强,陈大权,等.清心醒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J].中医杂志,2010,1:56-57.
[13]张怡,张晓云.益气调营法治疗表虚气陷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中国中医急症,2914,23(3):496-497.
[14]赵洁,孙梅花,张冬生.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加减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9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3):344-345.
[15]黄霖颖.痛泻要方加减联合思密达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观察[J].中医中药,2014,12(3):173-174.
[16]李玲.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12(10):87-88.
[17]孔素平,王文琴,肖宁,等.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0):895-898.
[18]裴丽霞,孙建华,夏晨,等.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27-29.
[19]包连胜,高燕.穴位埋线结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4):36-37.
[20]付勇,章海凤,熊俊,等.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1):45-48.
[21]胡团敏,郑溪水,胡俊,等.黄术灌肠液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10,53(12):930-931.
[22]乔敏,闫风.中药灌肠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176):124-125.
[23]雷淼娜,朱叶珊,石志敏.中药膏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31(1):135-137.
[24]董靖,章涵.安肠散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1,43(8):106-107.
[25]徐运瑜.背部走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3):163.
[26]连宝领,朱鼎成,萧枫.一指禅推拿手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 3):60-61.
[27]朱慧渊.基于”脾主运化”探讨IBS内脏高敏感性的临床辨证分型及治疗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6):100-101.
[28]张金钟,李伟.山高红粥治疗老年脾虚泄泻 [J]. 中国民间疗法,2001,9(2):61.
[29]蒲昭和.山药苡仁粥治顽固性泄泻[N].民族医药报,2006-07-21(3).
[30]Surdea-Blaga T,B ban A,Dumitrascu DL.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2,18(7):616-626.
(编辑:梁志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