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研究
——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2016-12-13 05:19:15宋浩姚飞
市场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教育

宋浩,姚飞

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研究
——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宋浩,姚飞

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结合当前国家发展的新形势和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完善学生的培养机制,探索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之路。

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高校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发展趋势,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几年,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度增长,使得大学生就业的形式越来越严峻。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鼓励大学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在社会各界大力倡导下,大学生创业热情也在不断高涨。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在3年左右,创业艰难可见一斑,大学生往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成功者需要的是跨界的整合能力,创业者需要考虑银行融资,团队协调协作,公司管理等诸多方面。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高等院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增强大学创业的可持续性,提高创业的含金量。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培育方案,理论和实践研究也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很多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了政策、资金短缺、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进展缓慢。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在不断借鉴、研究和革新的过程中逐步地完善高校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加强对大学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养,也需要加强校校之间、校企之间以及与国外高校密切合作,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构建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体系

(一)转变创业教育的理念

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对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有重要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应该从如何培养大学的创业能力入手,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的结合。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抓住知识不放的人容易被淘汰,但创新创业能力不会过时。所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从传统的知识培养转向能力培养,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才为中心转移,把人才培养引向新思路。

(二)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各业已经融会贯通,未来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下,高校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别会逐渐模糊。高校在培养普适人才的基础上,应把各专业协同起来,统筹资源,打通学科环、学院环、学校环、技术环、创业环,产生“环环相扣”的正效应,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链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要紧密结合起来,以案例分析、企业实习、模拟创业为主,鼓励学生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

(三)注重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结合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正逐步迈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由于资源不足,缺乏对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中心的,它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播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要转变观念,加强实践的环节,提供实践机会,要与科研、社会相渗透,产学研相结合。

(四)完善学生的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是高校职能的重中之重,根据创新人才发展的需要,完善学生的培养机制。一是在创业教育中,可以探索尝试“双导师制”“多导师制”让学生不仅在原校,还可以在合作培养学校、企业有自己的导师。而且导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项目方向进行“量身搭配”。例如,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以“三链复合”“3S模式”“金字塔模式”构建全新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体制,破解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机制、体制障碍;二是跨学院的学科学分互认。学生的创业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高校可以探索各个专业学科甚至是跨学院的学科学分互认,甚至于其他高校的学分互认制度,让更多创新人才从中受益。学生参加一些校内校外项目、比赛获奖后,高校可以按照教务处的相关规定获得相应的“自主个性化学分”,在评奖评优中也可以优先考虑,甚至在保研中优秀学生也可以获得加分资格。

(五)优化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体系

改革与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把未来创业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技能等和专业课程结合,注重渗透和融合。通过讲座、报告、授课、实践教育环节、丰富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采用“第一课堂+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孵化”模式,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软件环境与硬件环境结合,形成高校自身特色。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经济学基础与资产投资》《公司法》《领导科学》《国际市场营销》《金融机构与市场》《商务政策》和《政府与商业》创业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六)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院校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相对比较缺乏,导致大学的创业教育多半是通过选修课或是讲座的形式进行,没有将其纳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体系中,影响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高校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大学生缺少专业或专职老师系统的创业指导,也影响了大学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应多措并举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一是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的壁垒,打破传统“单位制”,人才引进实行“双聘制”;二是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应对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创业教育培训,定期选派教师从事实践研究,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以此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三是高校应聘用一些有学术背景创业成功者为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指导大学创业项目,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鲜活的思维,丰富课堂教育内容。

(七)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创新机制的构建。高校可以组建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学生的创新培养设置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活动中,可以聘请校内外创新创业方面专家、学者及著名的企业家指导各类学生创新和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例如:为了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探索互联网和物联网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鼓励“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大学生在物联网和“互联网+”领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南京邮电大学积极地举办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和互联网+众创培育工程。

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的参赛项目分为创意设计、创新技术、创业方案三种类型,资助金额和奖金如表1所示。大赛要求参赛选手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原始创意,围绕互联网+时代和未来物联网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科学、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作品。整个大赛分为参赛报名、立项评审、立项初赛、初赛评审、现场决赛、大赛颁奖六个步骤逐步推进。在比赛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表1 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

“互联网+”众创培育工程主要面向在读研究生、本科生,通过完善创新能力、创新技术、创业人才、创新企业4个层次的“金字塔”式培养机制,探索“跨学校、跨专业、跨学科”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全日制在读本科生、研究生均可依据自己的特长、能力和兴趣,自由申请“互联网+”众创培育工程资助项目,资助金额如表2所示。

表2 “互联网+”众创培育工程

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

信息领域由传统的信息传输向信息服务迅速转型,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需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国家大学科技园,汇聚优势资源,探索打破人力资源管理和资源配置“壁垒”的机制体制改革,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满足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企业、走向社会,培养出超越知识,与社会、企业需求对接的人才,使众多学生、企业从中受益。例如: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依托物联网领域技术特色及产业集聚优势,逐步探索出一套“引苗、选苗、壮苗”的创新创业企业孵化方法,形成了从“创新能力、创新项目、创业人才到创新企业”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一方面能享受到国家政策、资源、技术、人才等一系列优势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市场对接,能够及时将社会需求反馈给高校,对创新创业教学课程的改革具有极大的助益。因此,高校加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1]程支中,蔡佳,郑景丽.高校创业教育及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重庆市高校为例[J].职业教育,2015,(01):196-197.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04):5-7. [3]张宝生,张思明.高校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03):63-65.

[4]张乃强,王春雨.当前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对策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16,15(1):123-125.

宋浩,男,江苏徐州人,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助教;

姚飞,男,湖北武汉人,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

G640

A

1008-4428(2016)11-119-02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