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外来工子女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2016-12-12 09:47雷燕平
考试周刊 2016年93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

雷燕平

摘 要: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多阅读不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而且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小学阶段更是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本文立足于大量涌进城市的外来工子女课外阅读的现状,提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活动、传授阅读方法、建议安排阅读课程、加强家校联系等切实可行的方法,促进外来工子女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外来工子女 课外阅读习惯 培养方法

我国教育界一向重视课外阅读,逐年的教育改革对课外阅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增长知识不是靠大量的作业、补课等途径,而是通过大量阅读实现。显而易见,学生不但要学好课内知识,更要拓宽课外阅读面。

然而现实跟理想往往并不一致。随着城市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蜂拥而至,家长们多把孩子带进城市接受教育。虽然部分家长能够意识到对孩子来说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加上平时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甚至还受经济条件的影响,更是难以给孩子提供独立、舒适的阅读环境,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接受基本的学校教育即可,无须再花费额外的时间跟精力培养。因此,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激发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势在必行。

一、诱发阅读兴趣

(一)渲染故事,设置悬念。

学生之所以会喜欢上阅读,是因为喜欢听故事。因此,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教师可以利用早读课、语文课、班会课、品德课等时间给学生讲一些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故事的情节适当设置一些悬念,在充分吊足学生胃口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只要每次一讲故事的时候,班级就出奇安静。故事不管是对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像磁场一样,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渲染、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

(二)课内课外相结合。

小学教材内容文质兼美,且具有典型性,更有不少名家名作,这些作品当中也有部分是节选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阅读了教材后,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包括介绍作者及其他相关作品、原著、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相关作品等,以此将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如笔者在教丰子恺的《白鹅》结尾时,问学生:“如此高傲、可爱的白鹅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丰子恺先生又为什么说,在写这篇散文时就像是在给一个永诀的朋友立传呢?”学生听完后很感兴趣,我就告诉他们:“想要知道故事后来的情节,就去看《白鹅》原文,或者《丰子恺散文》。”经这么一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高涨。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迅速走进课堂,这对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制作精美的课件,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把他们带入更直观、更生动形象的画面中理解书中的内容,这不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二、丰富活动,优化资源

(一)创建班级图书角。

一个小小的班级图书角虽不起眼,但是能开辟出精彩的阅读新天地。教师可以发动班级学生把自己看过的好书拿出来共建一个班级图书角,并且制定相关的借阅规则,以此养成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鼓励学生多动笔,班级定期推选优秀作品张贴在图书角上供同学们欣赏。同时,每个月也可以跟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的年级进行图书交换阅读,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由于图书角是班级同学共同建立的,更符合学生的阅读趣味,因此在借阅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触更多的课外读物,而且能促进同学间的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非常大的力量,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开展一些阅读活动以便于阅读兴趣的激发。教师可以利用早晨学生课间操后的三到五分钟时间安排学生上台“说书”,按座号每天安排一名学生上台,分享的内容可以是在书中看到的令你印象深刻的人物,可以是一些精彩的情节,也可以是你感触特别深的部分,等等。这样通过一名同学的发言,也会有其他同学发表看法,或者展开小讨论。这么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累知识,而且可以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三)丰富学校的阅读资源。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接触更多优质的图书,学校图书馆应该尽可能地多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中,同时图书馆需要定期引进新书、提高图书的质量。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创建阅读交流网站,适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把优秀的文章放在网站上供学生阅读交流,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书评等,通过这些方式,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三、传授阅读方法

(一)做批注。

教学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自学,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做批注,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懂的生字新词,这时可以圈画不懂的字词句,并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网络查询等方法解决。学会品读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写写独特感受。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一些好词好句,就可以把它们摘抄在专门的读书笔记本上,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向来是相辅相成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或者简短的心得体会等,促使学生更好地将阅读的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小练笔,可以是仿写、续写、改写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安排阅读课程

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建议学校可以考虑每周安排一节专门的阅读课供学生阅读。就以本班上学期的实践情况来看效果颇好。每次只要上阅读课的时候学生就异常高兴,当然这个阅读课并不是花费时间做阅读练习,而是全班同学静静坐在位置上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包括老师。全体师生就这样沉浸在书的海洋中,在这样的安静的氛围中无须多言,彼此相互影响,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就被激发出来。当然,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上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并且适当激励学生,必定会锦上添花。

五、促进家校联系

除了在校时间之外,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家长的态度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态度和习惯。因此,学校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关于课外阅读重要性和方法的讲座,成立家长读书交流会、发放读书倡议书等活动,转变家长们对阅读不重视的态度,增强他们重视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意识。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弱的特点,学校也可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邀请家长到学校跟孩子一起阅读,努力做到家校合一,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外来工子女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这就需要老师、学校、家长共同努力,积极引导,让外来工子女也能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在阅读中改变,在阅读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徐雪珍.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之策略[J].教师之窗,2012,(8):23-24.

[2]周莲清.激发和驱动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策略微探[J].教育导利,2011,(12):80-82.

[3]冼志恒.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探索[J].课堂与教学,2012:55.

[4]陈洁.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研究——以宁波市李惠利小学为例[M].宁波: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3.

[5]杨婷.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比较研究[M].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6]骆金林.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J].考试周刊,2012,(82):41.

[7]王韶玉.试论如何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J].大观周刊,2012,(38):249.

[8]林慧.小学生课外阅读培养[J].教育教学,2010,(9):94.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