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东珍
摘 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文化自信 当代价值认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08-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自信在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及本质特征
1.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文化”一词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颇具多义性和模糊性的概念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在西语中,“文化”最初有耕种、培植之义。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文化”一词才逐渐脱离了其最初含义而具备了知识、精神等现代性的意义。关于文化的定义,可参照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 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从这个角度看“文化自信”,宏观而言,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可和自豪感;具体而言,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群众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理想的一种崇尚、一种坚守。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首先, 文化自信表现为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源流相继、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个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所在,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
其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待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在外来文化面前,不自傲、不自卑,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是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的反映;认识到文化各有所长,对外来文化能够辩证取舍, 积极地吸纳其精髓为我所用, 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再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自己文化发展前景的主动把握。不陶醉在过去的光荣之中,以长远的眼光把握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勇敢地推进现有文化体系的转型,在未来的发展中创造新的辉煌,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这是文化自信的最高体现。
2.文化自信的特征
2.1文化自信具有主体性特征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主要指人)对身处其中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活动所形成的对自身文化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在对象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形成人对自身所处文化世界的精神构建。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创造的产物,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的自信构成文化自信的核心。
2.2文化自信具有象征性特征
文化自信体现了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和确信。民族文化自产生以来,其本身就是抽象的,只能借助于具体的观念形态表现出来,如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伦理道德、民族价值体系等。这些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具体形式彰显了民族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伦理传统。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指出:“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民族文化的基因渗透到每个民族成员的潜意识之中,也正是通过其象征性意义,来达到民族成员的群体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需要中华民族及其成员对自身的文化符号通过对象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民族文化的客体存在形式,并以客体形式存在的文化作用于文化主体,转化为文化主体自身的理性心态、精神诉求和价值观念。因此,文化主体通过象征性符号实现自我精神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发展,文化多元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也都迎来了自己的挫折和复兴。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的世界性确认,迎来了竞争与冲突的复杂局面。在这种形势下,以文化自信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更显重要。因为,只有自信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基因,自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中的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才能在今天纷乱的文化竞争中,坚定自己的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发展立场,才能认同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性价值理念,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意识上不会走上其他国家经历过的老路与邪路,而只会在世界文化发展多元格局中,坚持自己、不为外界所动。同时,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在自信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传达、传播于世界现代文化之林,影响与赢得世界文化价值理念与发展格局中的应有地位。这是赢得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现代性的认同,确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性意义的必然要求。
1.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和文化信息多元化趋势向纵深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两种,即硬实力和软实力。他认为,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4 大因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动力力量,是软实力。同年,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他正式将“软实力”界定为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等,也就是指通过感召力、吸引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认同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从而获得一种理想的预期效果的能力。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与现实感受,积淀着其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承载着民族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国家、民族和政党而言,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且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对个人而言,文化自信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自信,体现了文化主体对所属国家(或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作为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可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不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2.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
自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的冲突与碰撞不可避免,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越来越多地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外来异质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将会愈演愈烈,严重影响我国文化主体地位和国民价值观念,造成思想上的多元化与文化自信的缺失。世界多元文化思潮激荡碰撞,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和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冲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
3.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以东方文明著称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仅曾经独领风骚,甚至在当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应成为衡量小康社会国民素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指标。文化自信通过对文化的自觉认知、反思、批判和认同等机制,彰显文化主体性批判、扬弃、认同的社会实践过程,逐步构建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思想价值资源和心理依托,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陈军科. 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现代人文精神论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24.
[2]胡海波、郭凤志.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