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法制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

2016-12-12 11:23陈云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法制交际小学语文

陈云

摘 要:“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让小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现在的教育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语文学科具有知识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凭借这些特点,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将学科知识与法律知识结合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法制;交际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都比较低。因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语文的自身优势,分析语文教学的特点,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将法制教育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一、在词语教学中让学生看到“法”

一般来说,语文所教授的知识基本包括语音、词汇、短语、句子、篇章这五个方面。在这些方面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谚语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教师所使用的词语中有些也包含着法律意思。因此,教师在词语讲解中,不仅需要从本意、引申义中来对其进行讲解,还需要充分利用相应的法治视角来阐述分析这些词语。家长、老师从小就教导学生要拾金不昧。“拾金不昧”一词在词典中是“捡到财物不将其占为己有”。我在对其进行讲解的时候,除了向学生解释清楚词典上的意思之外,还会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些法律方面的内容。即就现行的法律制度来讲,如果我们在捡到别人遗失的东西,不将其归还或者交给警察,而想自己收起来将其占为己有,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平时常见常用的词语,我们只是在用其表面的含义,如果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会发现每一个词语都有其其他方面的特有含义。在语文教学中选取一些具有法治层面代表性的词语来进行讲解,既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这个词语,更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课文作为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因此,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途径。在语文课文教学过程中,将语文知识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并不提倡将语文课上成法律课,法律知识的传授不要过多地占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而需要教师分析语文教材,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法律教育因素,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把握,适时地将其渗透进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在讲《白鲸》这一课的时候,对课文中有关白鲸的描述进行讲解,学生的注意力被白鲸的可爱所吸引,在充分分析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之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关于掠杀白鲸的图片,我要求学生思考这种行为。有的学生在思考之后说这种行为是现代人为了满足自己对美味的猎奇和对金钱的贪欲所造成的。这种捕杀国家野生动物的捕杀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此时,我就向学生详细介绍《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关于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条例,并组织学生搜集一些有关捕杀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并让他们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对这些行为进行分析讨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先通过学习白鲸的可爱,对白鲸产生喜爱之情,然后通过列举捕杀白鲸的违法行为,使其对此产生共鸣,根据法律要求来控诉这种行为,增强了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三、在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而且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更是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与同伴、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远远多于与教师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时候,适时地渗透一些法制教育,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法律、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引用一些生活中、报刊中、电视中出现的违法犯罪事件,在自习时间组织学生就这些事件进行讨论。在小学阶段甚至是初高中阶段,学生有时会遇到社会上的小混混或者不良学生收“保护费”的事情,学生对此进行义愤填膺的讨论,然后我会趁机向学生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关“严重不良行为”的内容,这其中就包括“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在讲解中,学生纷纷表示一旦遇到这种行为就及时向老师或者家长汇报,并且自己也绝对不会参与到这种活动中。通过这样的交流讨论,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思维转到对法律规则的认知上来,以此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法制教育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与语文教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但是语文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法制教育与语文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深挖教学内容,将法制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就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己的法律观念,真正做到学法、守法、用法,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法制交际小学语文
情景交际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法制严质量高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