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互动

2016-12-12 10:45兰奇平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长方形乘法探究

兰奇平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增强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增强互动的目的性、多样性、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发展的教学观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开展“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是作为探究发现的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教学活动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

2.实施“软设计”建立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教学观

数学教学有“软”“硬”不同的设计,那些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必须实施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就是“硬设计”。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就是“软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备多元变通的方案,尝试进行“软设计”,先预设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多种反应,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出多种应对方案。

例如,在教学“假设的策略”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探究平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自由飞翔。一开始我以实物结合文字的方式出示题目储蓄罐里有12枚一角和五角的硬币,一共4元,问一角的和五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先让学生找出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自主探索,选择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的自主探索活动,这样的活动是他们必须经历的。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学生”课堂。在完成“硬设计”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软设计”,使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被激发起来,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互动的科学设计

1.设计问题具有发散性,扩大互动空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教师要善于设计发散性问题,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出多种假想与推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时,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特点后,在学习正方形的特点时,让学生根据所提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探究,在汇报正方形的特点时,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研究长方形边角特点时所采用的量、比、折等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角特点的。有的学生则是通过对折再对折来证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有广阔的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根据数学课堂的教学特点和互动规律,教学中先采用生生互动或组内之间互动,这样每个成员讲话的机会就越多,学生沉默的机会越少。而组内互动,人数较多则可以共同完成一项大任务,由于组内成员在方法、性格、背景方面的多样性,更有利于生生之间更充分地互动。

如,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探究,能力强的学生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互相帮助,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从而从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理念和应用。让学生共同参与,对知识进行加工、归纳、浓缩,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获得共同的提高。

3.设计多样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教学中要真正实现生生互动,就必须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交流的机会就会增多,生生互动易于产生。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前,我们先做个小小的调查,玩过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的同学请举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玩“俄罗斯方块”的?然后出示一个图形,让一个学生上前来操作,此时他们群情激昂。一些学生大呼“那边、那边”“转”“变形”“往下”,呼喊之声不绝于耳,教学一时喧嚣不止。有的极熟练地利用方向键控制方块不断向左、向右或向下平移,或旋转后再平移到合适的位置。通过让学生经历玩游戏的过程,发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我发现平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他们对平移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三、提高教学艺术,促进生生互动

1.捕捉课堂的有效信息,促进生生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或疑问,或典型的疑问,或临时发生的意外事件,或学生中出现的思维、创新的火花,教师必须善于捕捉细微之处的有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例如,在学习“整数乘除法意义”时,关于乘除法的关系,教材是这样说的:“除法中的被除数是乘法里的积,除法中的除数和商,分别是乘法里的两个因数。因此,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有一个学生提出:“能不能说乘法也是除法的逆运算呢?”另一个学生又提出:“能不能说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呢?”这时教师及时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里展开了讨论。小组讨论后,全班学生再讨论,各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一致认为,教材上的结果是最正确的,只能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通过讨论,激活了思维,认识越清晰,思维越敏捷,学习越有劲。

2.设计多种互动形式,促进生生互动

(1)互看

如,在探究过程中,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常常会因时间问题无法迅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题的需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观察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拥有的充满快乐、涌动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推导时,当学生已获得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有部分学生在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有一定的困难。不明确为什么“除以2”,让学生演示转化过程,并口述过程。

(2)互说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和工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探究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创造充分“说”的环境,使学生在教学中变“听众”为“主人”,在同思共想、互说互议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达到思维有条理、说话有根据,表达准确严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互评

心理学证明: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来自自身群体的评价。学生的评价,语言是儿童化的,情感是亲切的。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拓展自主评价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学会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进而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下功夫,合理运用数学课堂互动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长方形乘法探究
算乘法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