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琳
我是一名班主任,也是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诗意盎然而不枯燥,理趣深邃而不浅薄,使儿童的心灵产生温暖、感动、悲悯、宽恕、安详等无数无限美好的遐想,启迪智慧,发人沉思,乃至拷问灵魂,她能让孩子倾听到悠远的历史回声,接通割断的文化血脉,重建不朽的精神生命。在推进课程整合的大背景下,我思考能否将学习语文的读、说、思、写与德育结合起来,进行整合。于是我大胆做出了这样的实践:当孩子犯错误了,我会先让他冷静,坐下来做一道选择题,激发他阅读思考课文的兴趣,然后请他讲语文书中的这一个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深入思考,最后写一篇日记谈自己的感想,总结收获,规范言行。
思绪回到那个烈日炎炎的中午……
“许老师,王××和李×在打架……”看看李×憋红的脸及嘴边的划痕,看到王××还紧紧攥着的拳头和他的面目狰狞,可想而知,愤怒充盈着两个人的大脑,刚才也是一场恶仗啊!
“老师,他狠狠地在骂我,所以我才出手还击的……”“不是,老师,是他先……”两人又为捍卫自己的“尊严”而开始了自我保卫战。通过他们的言语,我了解到只是一点“皮外伤”,无伤大雅,无深仇大恨,鸡毛蒜皮的小摩擦。
“来,冷静一下,老师有道选择题有点茫然,你们愿意帮我吗?”我面带笑容,用期盼的眼神注视着他们。从他俩放光的眼神中,我暗暗地窃喜。我不动声色地写下了触动心灵的文字:“你们赞同《鞋匠的儿子》课文中林肯的做法吗?A赞同B不赞同。”“A。”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好!下节课是语文课,老师给你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想抓住吗?”“想!”他们坚定地说!“你们能相互配合讲述好《鞋匠的儿子》这个故事吗?”我假意挑衅地说。“老师,我们能行!”“那能在故事的结尾用一句话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吗?”王××拍着胸脯自信地说:“我们能行!”我知道王××自负的特点,碍于面子平时胆小但很冲动的李×也勉强答应这个艰巨而又别有用心的“任务”。“嗯,两位同学真是男子汉!令老师佩服,给你们准备10分钟,好吗?”我用商量的口吻与他们交流。“没问题!”
掌声如雷!王××绘声绘色地讲道:“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面对羞辱,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李×有点怯懦,颤巍巍地接过故事说:“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的艺术。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我顺势引导:“想一想如果你被别人辱骂,你是什么反映?面对别人的人格侮辱林肯是怎么做的?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写一篇日记,谈谈你们的看法及启示。”
第二天,我在批改日记时,发现了王××和李×在自己的日记中都有这样的痕迹:“今天我不该和同学打架,那也是一时冲动。林肯面对那么多的羞辱,都宽容地对待,我和同学之间仅仅只是发生小口角,却大打出手,真是不应该啊!”我在其他学生的日记中发现了这样可贵的文字:“今天,我们有一次重温了《鞋匠的儿子》的故事,又一次进行了生命的洗礼,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语文书中还有一篇类似的课文《负荆请罪》,主人翁蔺相如也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面对廉颇的针锋相对、咄咄逼人,为了国家,他选择了隐忍,顾全大局。而廉颇知道真相后,也负荆请罪了,他的知错就改,也很珍贵,也值得提倡。希望今天的两位同学能知错就改,成为学习上的竞争者,生活中的好朋友。”看到这些感人肺腑的文字,我知道我的思想教育发挥了它的辐射效益。
当学生没有集体荣誉感时,我会引导他选择看《钱学森》,鼓励他讲述钱学森归国的故事情节,写下自己的看法,我们要学习钱学森的大爱,我们也要爱国、爱家、爱班集体,钱学森回国后为祖国做出卓越的贡献,而你能为班集体做点什么呢?运用班级舆论,触发集体荣誉感,我班的凝聚力更强了。
当学生顶嘴时,当学生歧视同伴时,当学生不上操时,当学生不认真做作业时……我都将语文学习与德育整合的模式来教育、引导、启发、熏染学生,将审美感受、情感体验、自由想象、心灵沉思、德性精神陶冶、言语情意表达等多方面相交织融合,达到我的教育目的。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