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需求分析与心理疏导策略

2016-12-12 07:59唐晓辉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0期

唐晓辉

摘 要:弱势群体是指其行为、学习成绩比较差或者精神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群体。小学生班级管理中弱势群体心理需求的共同特点:渴望得到尊重帮助;渴望得到进步赏识;渴望得到体验成功;渴望得到环境优化。试图从分析小学班级管理中弱势群体的个体共同心理需求特点入手,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心理疏导策略。

关键词:班级弱势群体;心理需要特点;心理疏导策略

一、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需求分析

1.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形成根源

班级中弱势群体是指其行为、学习成绩比较差或者精神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群体。通过分析这几年所接触的班级中的弱势群体,笔者认为其形成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因素:一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二是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三是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从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母疏于管教和不关心孩子是形成班级中的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因。学校因素:一是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班级中弱势群体的自尊。二是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的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社会因素: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二是消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负面的、消极的方面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

2.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形成类型

小学生中存在着以下弱势群体:一是由不良影响造成的行为习惯不良的群体;二是由思维学习习惯、学法等造成的学习成绩较差群体;三是由父母离异、精神压力等造成的心理缺陷、心理障碍群体;四是由失业、疾病、灾害等造成的家庭经济特困群体。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孤独、自卑、不合群,甚至叛逆,大多数游离于集体、主流之外。

3.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需求

小学班级管理中弱势群体心理需求的共同特点:一是渴望得到尊重帮助;二是渴望得到进步赏识;三是渴望得到体验成功;四是渴望得到环境优化。

二、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策略

1.尊重帮助和谐关系

尊重个体心理需求差异,恰当地把握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只要得到他最适合的教育,他的才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就可能成为人才。人的潜能是巨大的,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就会得到比金子还贵的财富。人际关系具有教育功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地学习。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发挥情感的功能,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伴随情感而产生的肢体动作以及言语和面部表情,使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体验易于被别人所领会。在课堂里,更应重视这种交流,教师热诚投入生动的教态在课堂上无疑也是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

2.进步赏识适度激励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实践操作中,光有鼓励还远远不够,惩罚也应该适时地运用。适当的惩罚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能深刻反省而不再犯。对后进生进行适时适度的惩罚,有利于锤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耐挫力。有位教育家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的教育。对小学生弱势群体要积极地评价,让评价成为一种动力,给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帮助者,评价在学生心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情感和鼓励都会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及班主任都应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以关心、鼓励、支持和帮助的态度对待弱势群体。在评价时,不应只注重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而更应该注意弱势群体自身的进步,教师要有“进步就是成功”的观点,以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正确面对失败,给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

3.体验成功唤起自信

成就感是每一个孩子都在追求的心灵感受。小学生弱势群体中的个体与优势群体中的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教师应帮助他们发现自我、改造自我,树立我也有长处,只要努力,同样能获得成功的信念。并且针对弱势群体的一般思维启动迟缓、起点较低、跨度小、遗忘较快的特点,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学习目标,使弱势群体的学生经历一个从易到难的,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感到我在进步,我又成功了的喜悦,体会到自己有能力把学习搞上去,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形成较好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弱势群体小学生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轻轻松松地就把所学内容牢牢记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让弱势群体小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这仅仅是开始,如何引导他们把这种对成功的体验的渴望转化到学习上,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才是转化弱势群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班华.心育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221.

[2]史爱荣,孙宏碧.教学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98.

编辑 谢尾合